清朝末期,革命黨人在兩廣地區前赴後繼地發起武裝起義。作為兩廣地區的最高軍民政務官員,兩廣總督並不好當。他們耳邊隨時傳來槍炮聲和爆炸聲,猶如置身火山邊緣,焦頭爛額,壓力巨大。
1910年,廣州城來了一位新任兩廣總督,名叫張鳴岐。
一
張鳴岐,字堅白,山東省無棣縣段家村,生於1875年。1894年,張鳴岐考中舉人。第二年,張鳴岐雄心勃勃地奔赴京城,參加會試,志在必得。但是,命運跟他開了一個玩笑——他名落孫山,鎩羽而歸。
好在清朝時期,讀書人的出路不僅僅是參加科舉一條獨木橋,還有其他道路,比如當幕僚。左宗棠、李鴻章在發跡之前,都做過幕僚。
張鳴岐在1898年成為廣東布政使岑春煊的幕僚,幫助他出謀劃策。岑春煊轉任甘肅布政使後,時逢八國聯軍侵華,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倉惶逃出京城。張鳴岐建議岑春煊率部勤王,岑春煊依言而行,果然得到慈禧太后的重用,擢升為陝西巡撫、山西巡撫,後又提拔為四川總督、兩廣總督。
張鳴岐全心輔佐岑春煊,岑春煊也對他全力推薦,甚至在奏摺里說出「張鳴岐之才勝臣十倍」這樣的話。在岑春煊的推薦下,張鳴岐步入仕途,升遷頻繁,竟然在1907年當上了廣西巡撫,以一名默默無聞的師爺躋身封疆大吏之列。
《新談往》由此記載:「春煊(岑春煊)少坼弛,自負門第才望,不可一世,黃金結客,車馬盈門,宴如也。以狎優之暇識何威風,間接識張鳴歧。鳴歧後來事業,俱發軔於韓潭之間,而世人不知也。」
1910年,張人駿離任兩廣總督後,兩廣總督職位出現空缺。張鳴岐見此機會,趕緊給掌握朝政大權的慶親王奕劻送了一筆銀子,如願以償地署理上兩廣總督,不久又實授。
張鳴岐步入人生巔峰,一時風光無限。
二
張鳴岐還沒當幾個月兩廣總督,廣州就亂成一團。
1911年4月8日,同盟會會員溫生才刺殺了廣州將軍孚琦,引起廣州全城震動。
1911年4月27日,革命黨在廣州發起著名的黃花崗起義,攻打兩廣總督署。張鳴岐慌忙逃出後,與廣東水師提督李准一起指揮彈壓。黃花崗起義最終失敗了。
黃花崗起義雖然失敗了,但緊隨其後的武昌起義爆發了,引爆了席捲全國的辛亥革命。湖北、湖南等省紛紛宣告獨立,清朝統治搖搖欲墜。張鳴岐多年浸淫官場,當然非常清楚當前的局勢發展,清朝覆滅已成定局。他不想把自己與清朝捆綁在一起陪葬(1911年10月25日,革命黨人李沛基在市內倉前直街炸死了廣州將軍鳳山,前車可鑑),再加上廣東水師提督李准已提前聯繫革命黨人宣布反正,便同意和平光復廣東。
然而,當清廷下令張鳴岐負責維護地方秩序時,張鳴岐出爾反爾,取消了和平光復廣東的計劃,毀掉了宣布獨立的旗幟和燈籠,到處張貼告示禁止獨立,擺出一幅與革命黨頑抗到底的態度。
當然,革命的形勢發展如大江東去,已經不是張鳴岐一個人所能抵擋得住。1911年11月9日,廣東社會各界在廣州宣布獨立,正式脫離清朝的統治,成立了由革命黨人胡漢民為首的軍政府,並推選張鳴岐為廣東省都督,龍濟光為副都督。張鳴岐假意同意任職,卻在當晚攜帶家家人和財產連夜逃出廣州,後乘船流亡日本。
三
民國成立後,張鳴岐從日本回國,繼續任職,歷任廣西民政長、廣西巡按使、廣東巡按使等職。1916年後,張鳴岐一度退隱,居住在上海法租界和天津英租界。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三省淪陷日軍,不久建立了偽滿洲國。張鳴岐本來可以躲在租界裡,安安心心地度過他的晚年生涯(那時候他已經接近60歲了),卻不甘寂寞,先後勾搭上漢奸頭子白堅武、王克敏、王揖唐、殷汝耕等人,歷任漢奸要職。張鳴岐甘當日軍的馬前卒,鼓吹「大東亞戰爭必勝」,助紂為虐,干盡壞事,禍害中國人民。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樹倒猢猻散」,漢奸們失去了靠山,紛紛走向了窮途末路。張鳴岐眼見大勢已去,惶惶不可終日,於1945年9月15日病逝,結束了不光彩的一生,終年70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R_onv3gB9wjdwRpvO5r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