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病常常有五個標誌,超過兩個以上,提示腎病已進展為尿毒症

2020-03-13     大醫本草堂

28歲的宋女士在五年前的時候被確診為慢性腎炎,當時尿常規檢查的時候就有尿蛋白,而且還有腎性高血壓,但她吃了一段時間降壓藥後就停藥了,此後也沒有及時入院檢查,去年的時候,宋女士懷了身孕,但是六個月的時候胎死腹中。

等到今年來醫院檢查的時候,醫生髮現她的肌酐高達二千多,已經發展為尿毒症。

醫生說,有慢性腎炎的人群,在血壓等指標沒有控制好的情況下,懷孕是非常危險的,這很容易引起流產,甚至是死胎,另外,對於孕婦本身,也有致命的危險。

雖然五年前就確診為慢性腎炎,遺憾的是,宋女士卻沒有重視,一拖再拖,最終導致病情非常嚴重,像現在這種情況,只能進行血液透析。

第一,慢性腎病的早期,僅僅表現為尿蛋白陽性,但是這也是最容易忽視的階段。

第二,腎性高血壓,如果患者的腎功能出現異常,患者很快會出現嚴重的腎性高血壓,這種血壓難以控制,而不斷升高的血壓,又會進一步影響腎功能。

第三,尿量變化,是腎病的重要徵兆,腎病早期,尿量會增多,這是腎臟代償的結果,隨著腎功能的惡化,尿量會不斷減少,最終會是無尿。

第四,消化道症狀,提示著終末期腎病,很多腎病的人群,消化道會有明顯異常,比如口腔里有尿味,噁心嘔吐,上消化道出血。

第五,水腫,是腎病的重要提示,腎病早期,可能是眼瞼浮腫,隨著病情的進展,可能會出現雙下肢,甚至全身的嚴重浮腫。

以上五個標誌,超過兩個以上,提示腎病已經發展為尿毒症,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炎,是導致慢性腎病最主要的三個因素。

腎病綜合徵類型的腎病是慢性腎病中較多的一類腎臟疾病,占到三分之一,具體腎病包括這些類型往往有四大典型症狀即「三高一低」:高度水腫、尿蛋白高、高脂血症及低血漿白蛋白。

這些症狀是腎功能惡化的「加速劑」

腎功能受損導致這些症狀的發生,反過來又威脅腎臟的發展。四大症狀之間是互相影響的關鍵,「罪魁禍首」則是腎臟內發生的免疫炎症反應。腎臟的重要組織腎小球不斷遭受「攻擊」,濾過膜孔隙增大,導致本不該存在的大分子蛋白漏出到尿液中,引發蛋白尿。其中漏出的蛋白中包括有血漿白蛋白,繼而引發低蛋白血症。

血漿蛋白還有吸附血液內水分的作用,丟失導致水分代謝紊亂,誘發腎性水腫,還有血脂的升高。這些症狀互相影響,會導致腎功能進一步的惡化。

如何阻止腎病惡化致尿毒症?2項指標的控制非常關鍵!

第一項指標:24小時尿蛋白定量

尿蛋白是反應腎功能好壞的權威指標,也是影響病情預後的重點「黃金」指標。一般24小時尿蛋白定量越高,對腎臟危害越大,尿毒症風險也越高。超過3.5g是非常危險的信號,必須及時控制治療。

針對腎病綜合徵類降蛋白治療主要有兩套方案:激素配合免疫抑制劑治療方案;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配合免疫抑制劑治療方案。第一套方案適合先天免疫缺陷導致的炎症類腎病比如膜性腎病、微小病變性腎病、IgA腎病等等。第二套方案主要適用於存在高血壓基礎性疾病的患者,比如糖尿病腎病、高血壓腎病、肥胖相關性腎病等等。

一般腎病2期之前的患者多能將24小時尿蛋白定量維持在1g以下甚至是0.5g以下,對腎功能的恢復及維持是非常好的信號,更有利降低尿毒症風險。

第二項指標:血漿白蛋白

血漿白蛋白是血液蛋白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占比過半。大量蛋白的丟失會導致血漿白蛋白成分減少,成人低於30g/L就必須要重視。白蛋白會導致血液濃縮,呈現高濃狀態,會增加血栓發生的風險。此外,還有高度水腫、免疫力降低與白蛋白的缺失也具有明確的關係。每一項控制不好都會影響腎功能的整體穩定。

因此必須重視對白蛋白指標的控制,改善血漿白蛋白,一方面控制蛋白的丟失,必要時注射免疫球蛋白,另一方面適當補充優質蛋白質比如肉蛋奶豆類食物都是含豐富優質的動物性蛋白,對補充丟失的蛋白質有一定的益處,但必須考慮蛋白尿的情況,不能盲目補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RTSA8XABnkjnB-0zhR1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