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期刊成主編父子自留地?公私混淆滋生學術失范

2020-01-16     杭州檢察

來源:檢察日報正義網

日前有學者發現,《銀行家》雜誌的主編長期在行業內重要的專業核心期刊開設「父子集」專欄,刊發自己的書法和兒子王青石散文、詩歌等文章,至今已有數十篇。(1月15日《新華社》)


繼核心期刊《冰川凍土》出現吹捧「導師崇高感」和「師娘優美感」的另類論文之後,又一本核心期刊「不務正業」引發爭議。核心期刊的版面作為稀缺資源,是許多人眼中的「香餑餑」,在核心期刊上發表一篇文章並不容易。


由於核心期刊直接關乎項目、課題和職稱評聘,甚至影響碩士、博士的畢業,所以業界有大量的發稿需求,但現實是核心期刊的版面一直很緊張。不少核心期刊審稿周期需要2個月左右,普通作者從投稿到最終文章刊登出來,少則需要半年的時間長則一年甚至更久。


一般而言,核心期刊有約定俗成的規則,同一家雜誌一年之內發表同一作者的文章不會超過兩篇;普通作者如果今年在這家核心期刊已經發表過一篇文章,就意味著今年已基本不可能在該期刊再發一篇文章了。在自己擔任主編的核心期刊上發表數十篇文章的「父子集」,不僅罕見,而且大膽。在專業領域的核心期刊發表幾十篇「業餘文章」,這樣的自彈自唱,說明其主編「說話算數」,而發稿標準、流程、評審等種種制度和規則,都在這等「說話算數」中淪為「稻草人」。出於父親對兒子的偏愛甚至寵溺,《銀行家》主編用公器徇私情,存在「以權謀私」的嫌疑,擠壓了有理論創新和實踐價值的學術研究的空間。


一部分人是追求利益變現的,在他們眼中核心期刊的版面可以用來進行市場交易或社會交換。某地一家核心期刊的欄目編輯,幫助3名中介及50多名作者發表文章,收受好處75.24萬元,最終身陷囹圄。


為了迎合核心期刊的主編和編輯,不少高校和科研機構會通過舉辦各種各樣的研討會來「表示表示」,有的青年學者也會帶上禮物千里迢迢去拜訪主編和編輯「意思意思」;少數核心期刊刊發了不少人情稿、關係稿以及「花錢買版面」的稿件,這一系列操作讓部分核心期刊的口碑和聲譽在業界直線下降。


學術領域的失范現象除了主編和編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之外,一些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也「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利用自己的人脈、關係和資源幫助子女寫文章、發文章甚至毫不避諱地親自帶著子女上陣,讓他們能夠比普通同學更容易在核心期刊發表高質量論文,從而輕而易舉地獲得獎學金、推免碩士博士的資格,為他們的就業、升學提供有競爭力的籌碼。


核心期刊並非凈土。如果不能在公與私、失范與規範之間建立清晰的界限,如果不能提升違規成本,學術領域的失范行為乃至腐敗行為,顯然很難依靠人們的自律自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RSN8rG8B8wMrh2LiF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