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辛苦苦養的娃,長大居然想幹這一行?做家長的應該支持還是反對

2020-09-17     啟達初中

原標題:辛辛苦苦養的娃,長大居然想幹這一行?做家長的應該支持還是反對

超一本線220分 卻選冷門專業?

9月14日,中國農業大學的開學典禮上,有一名新生格外引人注目。

高考分數超一本線220分,卻堅持報考動物醫學專業,她就是來自哈爾濱的18歲新生葉林依。

人們得知葉林依的選擇後,第一反應往往是 質疑、反對、困惑、惋惜 ……

明明考了高分,為啥要報一個「冷門」專業?

怎麼不去讀金融、師範、計算機?

動物醫學?整天和動物打交道,不就是獸醫嗎?

畢業了好找工作嗎?能賺大錢嗎?

……

包括她的父母,在填報志願之時也建議她報工科專業,但她 卻自有打算,動了報考動物醫學專業的念頭。

她從小就喜歡動物,初中時看到一本書,裡面描述了獸醫的工作內容和相關的故事,由此在心裡埋下一顆種子。

「以前就以為只是給動物治病,後來了解到對於養殖業、動物傳染病來說,它都是很重要的一個學科,我覺得挺有意義的。」葉林依說。

幸運的是,她的想法也得到了父母的支持,父親還給她查了教學大綱等各類資料。

最終,她作為新生代表在開學典禮上發言,臉上洋溢著青春、堅定和自信。

勇敢追求自己理想的年輕人,不只葉林依一個。

在填報志願這件大事上,越來越多的孩子不再缺乏主見,一味聽憑家長、老師安排。

這理應是件好事。 但 孩子們心儀的專業往往與家長們觀念中的 有前景、有「錢」途毫不沾邊,令人 「大跌眼界」,甚至不禁發出這樣的感慨:

辛辛苦苦養的娃,長大居然想幹這一行?

引發巨大爭議的北大「考古女孩」

說起這個開學季里最有爭議性的話題人物,不得不提湖南留守女孩鍾芳蓉

她以676分的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大學,卻選擇了考古專業,這樣的「冷門」操作一時間引發全網熱議。 很多網友「怒其不爭」:

明明有別的選擇,為什麼選「清苦」的考古?

這難道不是把一手好牌打爛了嗎?

畢竟考古聽起來神秘,但做起來卻不美好:挖土、搬磚、造房子,每天弄得滿身泥……

更重要的是,高學歷 + 艱苦,卻換不來對等的報酬,它還一度被戲稱為「中國最窮的十大專業」之一。

可鍾芳蓉甘之如飴。

在連夜回復出版社送給她的《樊錦詩自傳》那封信里,她這樣寫道:

「樊先生選擇了敦煌,選擇了堅守,成為了敦煌的女兒,也找到了心靈的安頓,我希望能追隨您的腳步去選擇北大考古,選擇為考古獻身,也希望能找到心靈的歸處。」

接受採訪時,這個略顯內向的18歲女孩也展現出自己冷靜、通透的一面。

在鍾芳蓉父母看來,女兒終於走出了小山村、孩子的孩子再也不會成為留守兒童,對他們來說已經足夠。

事情讓人動容,卻讓人自然地聯想到另一個話題:

如果是你,能接受孩子做出「世俗意義上」不好的選擇嗎?

那些選擇了「冷門」的孩子

有一部高分紀錄片,叫做《我是 XX 生》。

XX,直白點說就是「看起來不那麼好」的專業。

比起考古、動物醫學,另一群孩子的選擇,聽起來就更讓人吃驚了。

殯葬專業、小龍蝦養殖專業、還有男生跑去做內衣設計……

選擇了這些專業的孩子,是怎麼想的,這些專業又在教什麼?

1

無懼死亡禁忌

入殮師,專業名為現代殯儀技術與管理,常年穩居冷門專業榜首。

開設這個專業的院校只有五所,畢業生每年不超過六百人,就業率 100%,非常穩定。但讀這個專業,除了膽量,還要經得住世俗的眼光。

就讀殯葬專業的蔡亦,就遇到過一些困擾:不敢和別人說自己是什麼專業,怕嚇到人;打車也不敢直說去殯儀館,怕司機拒載。

可這些煩惱都蓋不過蔡亦對這個專業的喜愛。

殯葬專業是一項技術含量非常高的職業,要學遺體防腐技術、陵園設計、殯葬書法等很多意想不到的技能。

每年還會舉辦一場,關乎每個畢業生未來就業的全國職業技能大賽。

為了應對這項「不簡單」的比賽,蔡亦去了殯儀館的防腐整容科實習。通過對不同遺體的修復、整形、美容,來提升自己的實操技術。

防腐整容科是技術難度最大的一個科室了,需要很多交叉學科的支撐,涉及解剖學、病理學、防腐學等等。

蔡亦必須有紮實的人體構造、化學藥劑等基礎知識打底,才能更好地掌握縫合技巧。

由於遺體的皮膚失去了彈性,縫合上對美觀和抗損的要求會更高。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殯葬生的縫合技術堪比外科醫生。

通過殯儀館的實習,蔡亦的專業技能提升迅速,在之後的全國技能大賽初賽中,她成功獲得前三,拿到了全國大賽的入場券。

但相對比賽成功的喜悅,蔡亦覺得另一件事對她職業信仰的影響更大。

那是在給一個老爺爺化妝後,老伴誇了老爺爺:你真的長得很帥。

那一刻她覺得,逝者已逝,但給予 死者尊嚴,讓生者得到安慰 ,這不就是自己追求的嗎?

別人眼裡冷冰冰的專業,在蔡亦看來卻是在生與死之間傳遞著溫度與愛

2

跨越性別偏見

在接受路人異樣目光這件事上,從事內衣設計專業的萬晨東,比蔡亦「收穫」了更多曝光式的歷練。

為了調研內衣市場,萬晨東隔三差五就得和同學一起逛內衣店。幾個男孩子圍著內衣,東摸摸西看看的樣子,經常會引來圍觀。

有一次萬晨東被大媽盯著圍觀,很不好意思。後來次數多了,他也放開了,能在別人的注視下,堅定地把文胸一個個摸過去……

男生怎麼會想學內衣設計?

這個被問過數次的問題,萬晨東回答起來就像一個醫生:疾病、醫生和病人,沒有性別之分(內衣設計也一樣)。

很多人對內衣設計的專業性也有質疑,會覺得這麼薄的一塊布,有必要花幾年的時間去專業學校學嗎?

其實內衣設計不僅是外觀、圖案等的設計。因為緊貼皮膚,內衣設計對舒適度的要求比任何服裝都要高。要掌握的製作工藝也更複雜。

光是罩杯就要經歷三十多道工序,還要綜合人體工效學、人體數值數據等去反覆計算、修改,出現一毫米的誤差就得拆了重做。

看得出對這個冷門的專業,萬晨東是發自內心的喜歡。

雖然這個專業還處於萌芽階段,不僅是學生,連老師的數量都很少,但每年都會有像萬晨東這樣的男生,不顧別人眼光來報讀。

他們相信能帶來美好感受的事物本身,就是美的

3

追求舌尖美味

單看這個專業名,不就是廚師嗎,也沒什麼特別的。

但這個專業的廚師,只學一道菜。大家也更喜歡用這道菜來命名這個專業,它就是小龍蝦專業

不要小看宵夜攤霸主小龍蝦,要把小龍蝦做好,難度是很大的。

就讀「小龍蝦」專業的喻大雙說,光是處理小龍蝦的「七剪法」,他在剪了兩百多斤小龍蝦,被鉗傷了數百次後才掌握。

要說處理龍蝦靠的是熟練,怎麼把龍蝦燒好靠的就是「熬」出來的真功夫,得每天從早到晚地燒,才能打磨出來。

對小龍蝦專業的廚師來說,下得了廚房,是不夠的。還得上得了辦公室,學會龍蝦管理、營銷等知識。

三年時間,喻大雙得學會三十多道龍蝦以及龍蝦養殖、營養和管理營銷等全方位餐飲行業知識,才能成為一名學院派燒蝦師傅

這也是他的目標:擁有自己獨創的小龍蝦菜品,做一名「術業有專攻」的廚師。

不平凡的「冷門」之路

堅定選擇冷門專業的孩子們,其實並不容易。

他們得扛住身邊親朋好友們的好意規勸。

比如,當鍾芳蓉確定了自己要學考古後, 班主任勸她學法律,歷史老師勸她學會計,一些教師群里完全不認識她的老師也託人勸她,要去做更實用的選擇。

她的母親也跟她說,「你的分數那麼高,可以隨便選一個別的。你不能光為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去選擇,你得想一下你的生活水平。」

有些飽受偏見的專業,甚至還會引來至親之人的排斥、歧視。

但有毅力和能力去追夢的人,應該值得尊重。

有多少孩子多年來只知埋頭苦讀,在填報高考志願時卻萬分迷茫,不知理想為何物。

有多少孩子屈服於父母、老師的意志,選擇了自己毫無興趣的熱門專業。

有多少孩子就此按部就班地畢業、工作,從未認真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標。

相比之下,葉林依、鍾芳蓉、蔡亦、萬晨東……這些孩子卻能 比大多數人更早地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不平凡的自己

如果有一天,您的孩子也做出了偏離預期的選擇,您會選擇尊重、支持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RQxSm3QBeElxlkkaBaR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