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那位擁有700件衣服的「撒尿小童」有個妹妹,還是抗癌大使

2019-07-16     沙漠玫瑰Rose

作為比利時的首都和最大城市,布魯塞爾(Brussels)同樣也是歐盟(EU)的主要行政機構所在地和北約(NATO)總部駐地。也正是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自古以來,小小的比利時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其歷史的發展融合了歐洲北部的日耳曼文明和南部的拉丁羅馬文明,兩大文明的碰撞給這裡留下了不少文化交融的痕跡。有人說,布魯塞爾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特點」,因為在這裡可以找到各個鄰國留下的特徵,卻很難找到屬於比利時自己的文化。除了上述兩大機構駐地,布魯塞爾還是200多個國際行政中心和超過1000個官方團體的日常會議舉辦城市,有「歐洲首都」之稱。來往的商旅人士居多,布魯塞爾也變成了一個文化熔爐,在這裡常住的人口有近一半都不是比利時本國人。

布魯塞爾中心城區

不大的比利時,甚至連自己的語言都沒有,而是個法語、荷蘭語雙語國家。北部靠近荷蘭,主要是荷蘭語區,南部和東部靠近法國,自然是法語區。所以在比利時的任何地名、路標都是雙語的,大部分旅遊城市英語可以暢通無阻。有趣的是,法語區和荷蘭語區還互相看不慣,交流就主要用英語。中國對於比利時城市名稱的翻譯,多數從荷蘭語音譯而來。

來到布魯塞爾之前,我一直在想,這裡到底有什麼可玩的呢?我和許多人一樣,對這裡的印象僅僅停留在書本上讀到的大廣場和「撒尿男童」小於連。到達布魯塞爾南火車站,往市中心方向走,火車站周邊向來都是閒雜人等聚集的地方,周圍破舊的房屋,更讓我對這座城市的初印象打了幾分折扣。

布魯塞爾的中心城區不大,充滿了藝術氣息,從南站出發走上十幾分鐘,便到達了布魯塞爾大廣場(Grand-Place)。

作為布魯塞爾市區的中心,法國文豪雨果旅居於此時,稱其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廣場」。廣場始建於12世紀,地面用花崗石鋪砌而成,周圍的建築物多為中世紀所建的哥德式、文藝復興式等,風格各異卻又相得益彰,搭配在一起看上去卻並不顯得突兀,至今仍完好地保存著當年的風貌。廣場呈較為標準的長方形,長110米,寬68米,各種餐廳、酒吧、商鋪遍布周邊,更少不了巧克力店,讓整個城市瀰漫著甜蜜的香氣。1998年,布魯塞爾大廣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廣場上的市政廳(Hótel de Ville)是布魯塞爾最典型的哥德式建築,高聳入雲的塔樓高達96米。從一開始看見它就覺得哪裡不對勁,看了一會兒發現它並不像哥德式教堂那樣完全對稱,塔樓並不在正中央。原因很簡單:市政廳是分年代建成的,規模較大的左半部建於1402年,右半部建於1455年,經過不斷的整修成了今天看到的樣子。

塔樓的尖頂,有一座高5米的風向標,鑄的是布魯塞爾的守護神聖米歇爾的塑像。

市政廳的窗戶上懸掛著歐盟和比利時的旗幟。

哥德式建築最讓我喜歡的就是這些惟妙惟肖的雕刻藝術。仔細看一下這些人像,每一個都不盡相同,包括聖人、快樂的天使、罪人等形象。

市政廳旁邊的天鵝餐廳(La maison du Cygne),據說是馬克思曾經和同仁一起探討共產主義事業的地方。

沿著大廣場西南方向的街道走三五分鐘,不遠處就是著名的「撒尿小童(Manneken Pis)」。我曾經戲稱它是世界歷史上唯一一個因「撒尿」這麼「不雅」的事情而聞名於世的人。在布魯塞爾隨處可見他的身影:明信片、冰箱貼、瓶起子、巧克力、街頭雕塑……他幾乎成了布魯塞爾甚至比利時的象徵之一。而對於他的來歷,卻眾說紛紜,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便是入侵者要在深夜趁人們熟睡時炸毀布魯塞爾,他的一泡尿澆滅了導火索,拯救了整座城市,人們塑像來永遠紀念他。1619年,雕刻家傑羅姆·杜奎斯諾伊製作了於連的銅像保存至今,今年恰好是他的400歲生日。

撒尿小童的衣服可是有不少,這來源於17世紀末巴伐利亞總督的饋贈,他覺得小孩赤身站立在寒風中可憐,便賜給他衣服,自此各國紛紛效仿至今。到現在已經有超過700件衣服,若是每天換一身,一年半都不重複。每逢中國春節,小男孩還會換上中國的唐裝。

但就是這個每天被成千上萬人圍觀的小男孩,它的真身其實非常小,上一張有人的圖對比,就看出來它有多小了。

小男孩太著名了,幾乎每一個來到比利時的人都會去看一眼它,所以我也不想贅述。但鮮有人知的是,它還有個「妹妹」。要不然怎麼有一句話「男女搭配,幹活不累」呢。什麼事都講究個陰陽平衡,撒尿也一樣,有男就得有女。

她叫珍妮克(Jeanneke Pis)。有人說她是撒尿小童的妹妹,也有人戲稱是給於連找了個「媳婦兒」。在地理位置上,她和小於連正好位於相同距離的大廣場的另外一側。

珍妮克的誕生與戰爭無關,1985年,藝術家丹尼斯·阿德里安·德布里(Denis·Adrien·Debouvrie)設計建造了她,可能因為畢竟是女孩,撒尿這事兒不太光彩,就把她隱藏在了一條小巷深處,不打聽還真不好找。我是在城市的宣傳手冊上無意間看到有關她的介紹,於是循著地圖找去。布魯塞爾中心城區街道蜿蜒曲折,先找到大廣場北側的海鮮街,此時已經臨近中午,兩側的餐廳都在招攬生意。我一路打聽著,幾乎所有餐廳都知道珍妮的所在之處,看來慕名前來的遊客也不少。

她在一個不起眼的小胡同里,還被「關」在了牆上。

真正看見她的時候還是啞然失笑,多少有些不太習慣,畢竟是「女孩子」,這樣不太好看。

這座約半米高由藍灰色石灰岩雕成的雕像栩栩如生地描繪了一個梳著兩個辮子的少女神情愜意地蹲著尿尿的情景。這對「兄妹」竟然有三四百年的年齡差,藝術家創作她時候,並非心血來潮,而是根據比利時一個古老的預言:如果你想得到心上人的忠誠,就請當著她的面把硬幣投入她面前的泉水中,你和你的愛人就會相愛一生。

不過,投入水中的硬幣可不是被私人所擁有或用於城市建設,別看她「年齡不大」,可是身負重任。雕像的旁邊立有一塊牌子,上面寫了這樣的話:當你微笑著享受生活時,請不要忘記世界上還有人因為癌症遭受巨大痛苦,這些捐款我們將用於癌症治療和科研。

沒想到,小姑娘還擔負著「抗癌大使」的重要角色。只不過,她可沒有哥哥那麼好的待遇,沒人給她送衣服,雖然來看她的遊客也不少,但和哥哥相比就是天壤之別了。

布魯塞爾另一吸引遊客的,便是散布在全城的「漫畫牆」,以丁丁這個人物的漫畫牆最為著名,布魯塞爾專門有漫畫牆的旅行路線,供遊客「按圖索牆」。

=====================

【作者:沙漠玫瑰】

環球旅遊達人,旅行體驗師、自由撰稿人、嘉賓主持、旅行分享師、跨界自媒體人。已隻身旅行過五大洲40餘個國家,200餘座城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RONdCmwBmyVoG_1Zf7x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