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上課戴「金箍」監測走神引熱議,你同意你的孩子戴上嗎?

2019-11-05   快樂媽咪PCbaby

最近,樂媽看到一則新聞:浙江金華一所小學讓學生戴著「哈佛黑科技」監控走神頭環引發了社會不滿。

一個個小學生像被拴住的猴子一樣,戴上」金箍「後變得格外聽話。

老師反映,自從學生用了頭環,上課回答問題的聲音會比平常更洪亮,作業正確率和成績也確實提高了。


一般來說,7-12歲兒童可連續集中注意力約20-30分鐘。

所以,長達45分鐘的課程當中,總會有一次開小差的時候,這是人類規律。

網友的憤怒顯而易見:把學生當做機器監控起來,思維精神活動被量化控制,讓人按照數據顯示的內容來行動。

而且有些家長竟然默默接受了這種行為,這無異於在「馴獸」,讓無知孩童在框框里學會服從。他們雖獲得了所謂的「提升」,但卻失去了自由。

大人的控制欲來自於滿足自己理想的「自私」。

塑造「完美孩子」,就是他們心中的理想。

01

控制的愛,實為滿足自己私慾


其實,大人對孩子的愛有時候很「假」,只有在孩子無條件聽話的情況下才會喜愛。這是在滿足大人自己的私慾,並不是真心為了孩子好。

還記得北大留美碩士王猛拉黑父母12年,寫下萬字長文控訴父母的控制嗎?


王猛父母均是事業單位職工,硬是把成績優異的孩子送到單位自辦「全年級一共不到十個人」的子女學校。


原因是王猛能為學校提高升學率,而「我父母的工作單位和二百五十一中是利益共同體」。

高中畢業,王猛成為全校唯一考上北大的人。

在一次強制旅遊中,媽媽跟旅遊團同事吹噓自己教育孩子的「經驗」,並反覆炫耀自己家孩子多麼優秀。

王猛說:「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類拔萃的模範,他們所有的付出只是為了控制。」

記得龍應台《親愛的安德烈》里有一段話: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績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與之相反,王猛父母對兒子的要求並不是為了孩子未來的成就感與尊嚴,而是為了自己。

在控制欲極強的大人眼中,他們所塑造的「完美機器人孩子」是一件可以令自己得意的作品。

大人來不及活成理想中的自己,就想通過控制,「捏」出一個完美孩子,成為滿足自己成就感的工具。

孩子成了大人的面子、理想自我的化身。

拿到奧運會季軍的傅園慧因為在採訪中的「洪荒之力」表情包爆紅。

後來傷病嚴重,幾次比賽接連失利,讓網友們感到失望。

但父親卻沒有苛責「不完美」的女兒,即便比賽成績再不好也沒有。

就像傅園慧曾經就在綜藝《我家那閨女》中,談到了父母對她的教育方式:



「我的父母對我從小的教育方式就是自由生長吧。他們就是總是告訴我,去做自己喜歡做的、想做的事情。然後他們不斷告訴我,你是最棒的,你是最好的,你是個天才。」


孩子不是某個大人的「私有物」,他們有思想、有自己想做的事、想成為的人。

在控制之下的孩子,跟馬戲團的動物一樣,乖乖聽話表演,博人一笑,身心卻早已疲憊不堪。

大人是高興了、滿足了,可孩子們的內心呢?

02

過度控制毀掉了多少「優秀」的孩子


心理學大師海靈格說: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家裡沒有控制欲很強的人。

不幸的家庭各式各樣,過度控制就是其中一大原因。

知乎中有一個提問:父母控制欲太強會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幾乎所有網友的回答都是負面影響。

過度控制的父母總是用自己的意志和標準來要求孩子,服從勝於一切。

長期受到高壓控制的孩子,終有一天要反噬給自己或父母。

隨著孩子的生長,他們總有一天要發現,被父母控制地密不透風的空間外,還有一個自己想要的世界。

黑暗的部分在身體中覺醒,不管對錯,他們只是想要反抗著,逃脫束縛的牢籠。

曾經一件震驚社會的新聞,讓我們看到了逃脫牢籠最極端的表現。

華裔「乖乖女」詹妮弗僱傭三個人,殺害其親生父母。


父母對她有很高的要求,不允許「失敗」。

幼年時,她確實沒有辜負期望,學習鋼琴、花樣滑冰,多才多藝,成績清一色的A。

高中時,她的成績開始下滑到B,談了戀愛,還謊稱考上了大學。做了許多父母一度不准她做的事。

從小詹妮弗就處在過度控制的壓抑下。高中時,她本來興趣廣泛,喜歡溜冰、武術、游泳,可父母都不鼓勵。

生活在父母期待的「美好面具」中,讓詹妮弗感到無比疲憊。

她曾說:「家,就像是監獄。」



靈魂的煎熬、始終不能成為自己的憤懣,終於讓一個少女爆發了。

過度控制的父母正在扼住孩子的喉嚨,孩子只能選擇窒息,或消滅阻礙他們呼吸的人。

03

讓孩子負責自己的人生


心理諮詢師武志紅在《為什麼受傷的總是你》一書中說,每個人的天性都是做自己,即按照自己的意志而活。

蘇聯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曾說:

「不要把兒童培養成奴隸,而要培養成自由的公民,......那種不能尊重兒童個性,不思考兒童個性的教師無論如何也是一個不稱職的教師......」


父母亦是孩子的「首席教師」,需要讓孩子真正成為獨立的個體,認識自我,學會在任何選擇之後對自己的人生負責,而不是大人懷抱中的「乖乖完美機器人」。

過度的控制,是孩子獨立的絆腳石,讓他沒有機會面對生活中的困難,難以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連社交戀愛,都不敢去嘗試,離開父母后,極易活成一座孤島。

在曾經一期的《圓桌派》中,嘉賓們在討論一個話題:為什麼有些父母愛說孩子不是親生的,是垃圾箱裡撿來的?

竇文濤提出一個觀點,家長們之所以愛這麼逗孩子玩,其實是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對孩子的控制欲,即我讓你哭你就得哭,我讓你害怕你就得怕,我讓你笑你就得笑。

父母需要隨時掌握和控制孩子的情緒,其實只不過是滿足自己對於操縱子女人生的快感和滿足。


但是,孩子不可能永遠心甘情願地戴著「緊箍咒」,總有一天,他們會想方設法掙脫,去尋找屬於自己的世界,為自我理想奮鬥。

而那些無法掙脫的孩子,一生也將生活在茫茫迷霧之中,因為他們的靈魂被割裂,不知道眼前的自己究竟是誰。

樂媽一直覺得,一個完整的人生,首先要孩子成為自己,擁有自己內心的選擇權。

莫「以愛之名」,跨過了界限,填滿孩子所有的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