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4位青年科學家獲2019「科學探索獎」

2019-11-04   江蘇省科協

鼓勵探索,面向未來。11月2日下午,由騰訊以及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攜手楊振寧等14位知名科學家發起的2019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9大基礎科學領域的50位獲獎人集體亮相。記者從頒獎現場獲悉,來自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的4位江蘇青年科學家得到表彰,未來5年,他們每人將累計得到300萬元獎金,用於各自科研。

「不獎項目,不獎成就,就是獎勵人,而且是青年科研工作者。」去年起,騰訊基金會啟動投入10億資金,發起定位鮮明的「科學探索獎」。獎項發起人之一馬化騰說,應該更加關注更底層的、更基礎性的、可能市場上不感興趣的基礎研究和前沿核心技術,大家覺得頭幾年可能根本沒法轉化成商業價值。這些領域恰恰就是現在被忽視的地方。

基礎科學以及前沿技術,是今年表彰的重要方向。來自南京大學的兩位獲獎者萬賢綱、施勇的研究分屬「數學物理學」、「天文和地學」領域;來自東南大學的獲獎者楊俊宴、徐趙東致力於「交通建築」領域的研究。

萬賢綱

近年來,拓撲量子態是物理學和材料科學領域的前沿熱點,並成為近年來諾獎表彰的熱門方向之一。「肯定他和合作者提出了Weyl半金屬概念;發展新的預言拓撲材料理論方法,預言數千種拓撲材料。鼓勵他為發現全新量子效應等重大基礎科學問題的研究提供全新視角。」這是「科學探索獎」對於南京大學物理學院萬賢綱教授的頒獎詞。「就像拉起一張『大漁網』,一網撈盡近萬種的拓撲材料線索。」萬賢綱和團隊的研發成果 「拓撲材料基因庫」今年2月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

施勇

「人類考古學家想通過研究,知道我們的祖先是誰。我們也想知道,宇宙第一代天體是怎麼形成的、太陽的祖先長什麼樣子。」對於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施勇而言,「漫漫星辰」始終驅動著他的科研好奇心,吸引著他一路追隨仰望。通過研究兩個近鄰貧金屬星系,施勇發現它們的恆星出生率只有類銀河系星系的1/10到1/100。由此,施勇在國際上首次證實了第一代恆星的低出生率。「肯定他在星系中的恆星形成規律和活動星系核方面的努力,支持他開展矮星系的多波段觀測研究,探索解決冷暗物質模型的小尺度危機。」現場,頒獎嘉賓念出施勇的獲獎理由,也開啟了他下一個「星際小目標」。

楊俊宴

「每位偉大科學家都有自己的AB面」,這句話在東大建築學院教授楊俊宴的身上表現得尤為貼切。他不僅是建築領域的「大牛」,更是學生眼中的「有趣的靈魂」。學生介紹,楊俊宴涉獵廣泛,有個不得不提的「重量級」身份——2010年全國蟋蟀比賽冠軍,以及《中國蟋蟀》雜誌專欄作家。此外,他還是位民間電競高手,學院流傳過一段趣事——東大建築學院學生參加一個電競比賽,在決賽時放棄資格,因為要回去畫圖交作業了,而帶隊的正是這位楊俊宴教授。充沛的熱情、永葆好奇心,也是驅使科學進步的重要品質。楊俊宴的科研方向是「建築大數據」,他的獲獎理由是:肯定他圍繞智慧城市大數據研究,構築了基礎理論到關鍵技術再到工程實踐的科研全鏈條,支持他在智能化城市設計、城市大數據預測等問題上探索。「依靠多源異構的大數據,我們可以真實地了解所有的城市公園綠地在高精度的層面上,市民到底是如何使用的,他們有什麼需求、哪些人群在使用,然後再來進行綠地空間的設計和布局,真正做到以人為本。」楊俊宴說,目前,南京、常州、高郵等市都採用了多源異構大數據的洞察和分析結果來推進城市規劃和建設。

徐趙東

來自東南大學的兩位獲獎者,雖都屬「交通建築」領域,但細分方向卻有所不同,「減震」是徐趙東研究的關鍵詞。給他的頒獎詞是:肯定他在磁流變智能減震材料與一體化智能減震結構、低頻高耗散粘彈性減震結構方面的成績,支持他在多維隔減震和複雜土木結構減震等問題上的探索。徐趙東教授領銜完成的「高穩定高耗散減振材料製備關鍵技術與裝置開發及工程應用」的創新技術研究,獲得了2014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當時他年僅39歲,是同類獎項中年齡最小的第一完成人。

楊振寧

頒獎典禮的「壓軸」環節,「科學探索獎」發起人、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現場致辭。「這個獎表彰青年學者,這是非常有遠見的想法。科研工作者一生有兩個最困難的時期:做研究生的時候,以及獲得博士學位以後的5-10年的期間。」楊振寧說,研究生時期的難在於「身份的變化」,要從學知識的轉變為做研究的;博士生期間的挑戰則在於選擇,要選擇在某一領域做出一個能夠站得住的科研。

在祝賀得獎的50位青年科學家的同時,楊振寧也語重心長地分享了一些心裡話。「20世紀的科學發展,是從基礎科學到應用科學的過程,這在人類歷史上是空前的。得益於這樣的發展,20世紀初到20世紀末,人類的生產力增加了幾百倍。」楊振寧說,一位年輕的學者在這個時候進入科研隊伍,是幸運的,也是面臨巨大挑戰的。對於如何選擇自己的科研方向,楊振寧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不要去管這一領域是「紅得不得了的」還是已被「很多人拋棄的」,最關鍵的是,你要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了解自己的興趣,根據這個「了解」去選擇所要走的路,是最容易成功的。(來源:交匯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