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冤!趙括實為趙國第一名將,千古奇才,紙上談兵乃無稽之談
長平之敗,非趙括之罪。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長平之戰的起因,是對上黨郡的爭奪。秦國經過苦戰,奪得韓國的野王,將韓國一分為二。韓國無奈,將孤懸在外的上黨郡割讓給秦國。上黨郡守馮亭,將上黨轉獻趙國,趙國接受上黨,引發了秦趙大戰,在大戰初期,廉頗一敗再敗,將上黨全部丟失,最後退守長平。引發了長平之戰。
關於趙國是否應該接受上黨郡,史學界多有爭議。但在我看來,上黨只是一個引子,在當時的情況下,秦趙的戰略對決已經是不可避免的。當時的趙國,在胡服騎射後,兵力強大,秦國與其幾次交手都沒有占到便宜。趙國已成成為秦國東出的最大障礙。所以傾全國之力與趙國進行一場戰略對決,已經是秦國必然的選擇。我們看看秦國在長平大戰前的幾次作戰成果就會發現,秦國已經對邯鄲已經形成三面包圍。秦國一旦占據上黨,可以居高臨下,直撲邯鄲。其針對趙國的戰略意圖,其實是非常明顯的。
而趙國呢?趙國對這場戰略對決,可以說沒有任何的概念。馮亭獻上黨,趙國廟堂爭來爭去,卻無一人能對即將到來的秦趙戰略對決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其目光全部局限在一城一地之得失。事實上,如果趙國能清醒的認識到這一點,趙國就不應該在秦國攻韓的時候袖手旁觀,如果趙國早些與韓國合力抗秦,又怎麼會形成後來的被動局面。趙王接受上黨,也完全是出於貪圖小利,而根本沒有做好傾全國之力與秦國的戰略對決的準備,也沒有對戰爭的殘酷性和雙方實力對比做清醒的估計。所以戰爭的早期,趙國一敗再敗,完全陷入被動。
目光短淺,廟算失誤,此其必敗一也。
秦趙大戰,事實上是秦國為東出一統天下掃清障礙,而趙國,是當時唯一有能力和秦國對抗的強國。某種程度上,趙國是在為山東六國流血廝殺。趙國若敗,六國也將難以倖免,這對於飽受秦國侵略之苦的楚,魏,韓尤其如此。因此在這場戰爭中,趙國應該最大限度的爭取其餘五國的支持,而其中的利害關係,各國也不可能完全不清楚。但是長平之戰,從頭到尾,都是趙國在孤軍作戰。其間趙國糧食耗盡,向齊國借糧,而齊國不許。這完全可以看出趙國外交的失敗。趙國真的沒有外交資源和能力嗎?後來邯鄲危急的時候,毛遂脫穎而出與楚國定盟。信陵君竊符救趙為趙國解圍。更有長平戰後,蘇代憑三寸不爛之舌,說服秦國罷兵,給了邯鄲以喘息的時間。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在長平之戰時期,趙國的外交沒有這樣的成績呢?
更可笑的是,長平對峙後期,趙國竟然遣使赴秦國求和,這更是一大敗筆。這不僅表明趙國依然未能認識到這是一場空前的生死戰略對決,也使得自己處境更加孤立。秦王厚待趙使,使得各國疑慮,唯恐秦趙真的議和,更加不敢救援趙國。同時,這時候求和,無疑是向對方表明自己已經堅持不下去了,這時候,秦國也已經很困難了,而趙國這樣的表示,無疑是增加了秦國的信心和鬥志。求和的結果,是堅定了對方不和的信心,這樣的結果,豈非滑稽?
外交失敗,孤軍作戰,其必敗之二也。
長平之戰,廉頗把雙方拖進了一場消耗戰,這場消耗戰其實對雙方都極為不利,消耗到最後的結果,往往敗是慘敗,勝是慘勝。所以秦國設計了反間計,使得趙括接任統帥。從這次反間計中,我們可以看到秦國諜報系統的可怕能力。試想,在秦國已經能夠對照過前線統帥的任命施加決定性影響的前提下,趙國對秦國還有何秘密可言?反觀趙國,連秦國換帥這樣的大事都完全不清楚,直接導致了趙括的判斷失誤。在這樣的一個局面下,前線能打勝仗,那才奇怪。
內部***,不明敵情,其必敗三也。
秦國變法之後,國力蒸蒸日上,戰爭的持久能力遠勝趙國。長平對峙後期,趙國國內糧草已經耗盡,向國外借糧而未成,其臨陣換將選擇主動進攻是非迫不得已。趙括被包圍後,在困境中堅守待援46天,其間秦王親自到河內地區,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而這時候趙國在做什麼呢?整整46天,趙括沒有得到後方的任何有效支援,如果此時趙國能夠像秦國一樣,動用起全部的戰爭能力,全力救援,與趙括裡應外合,又怎至於全軍覆沒?邯鄲圍城,平原君散盡家財招募死士,將秦軍殺退數里。信陵君竊符救趙,挽狂瀾於既倒。所有這些,都千古傳誦。可是,在趙軍被圍困的46天裡,這些人都在幹嘛?趙括歷盡千辛萬苦爭取來的整整46天的迴旋時間裡面,趙國到底在做什麼?
國力不足,後援無力,其必敗之四也!
秦國志在滅趙,經過認真籌劃後舉全國之力進攻趙國,正面和側面的、正當的和不正當的手段無所不用其極。伐趙之前,秦王即遣使韓、魏,軟硬兼施以使兩國不敢救趙。當白起將趙括大軍分割包圍後,秦昭襄王親赴河內(黃河中游地區)徵召當地所有15歲以上男丁組成援軍,並普賜民爵一級。正是這支臨時拼湊起來的民兵部隊,硬生生截斷了趙括與都城邯鄲的聯繫,使白起的野戰軍順利完成了對趙軍的「瓮中捉鱉」。再看趙國,由於對秦國滅趙的戰略野心認識不足,倉促應戰,丟失了晉西南戰略要地,以至於無險可守還消極避戰。初戰不利,趙國統治集團即遣使赴秦試探求和的可能性,這簡直就是與虎謀皮,同時表現出聯盟抗秦的反覆猶豫。而秦國在加緊進攻的同時厚待趙使,一來以慢趙國抵抗之心,二來做出秦趙和談的假象,使其餘五國舉棋不定而放棄援趙。可以看出,秦國攻趙是蓄謀已久、志在必得的戰略計劃,是從君臣到子民的全面發動,從國力到外交的系統出擊;趙國的抵抗則是瞻前顧後、心存僥倖的戰役安排,不論是廉頗還是趙括,基本都是以一將之力(包括資源調配和智慧)抵抗秦之傾國雄師。
綜上所述,趙國高層在整個戰爭期間,重大戰略決策的全盤失誤,是長平大敗的根本原因,這一點,豈是某個將領所能承擔?
廉頗,老成持重,還是無能誤國?
廉頗率領以戰力強悍聞名的趙軍,在有上黨郡守動員當地力量全力配合情況下,屢戰屢敗。將整個上黨全丟了,成了秦軍的供應基地。退守長平,與秦軍在長平丹河對岸形成相持態勢,閉門不戰,一晃就是三年。趙孝成王準備撤換廉頗,竟然得到了決策層的一致通過。唯一提出不同意見的藺相如並非支持廉頗,只是不看好趙括!廉頗老將為何如此不得人心?
要知道,秦軍以60萬大軍進攻,趙國以45萬精銳防守,而趙軍的作戰能力天下聞名。防守一方一般占很大優勢,所以軍力趙軍並不吃虧。但問題是秦國國民經濟實力雄厚,戰略物資儲備充足,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只是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綜合國力明顯處於劣勢,無法支持大規模的連年戰爭。所以,廉頗的消耗戰對趙國來講絕非上策。對趙國來說,憑藉軍隊的強悍戰力速戰速決是最佳的選擇。事實上,消耗到最後,秦國雖然有困難,但是趙國的困難更大,趙國已經陷入糧草耗竭的境地,向外國借糧不成,不得以又去秦國求和,皆因趙國已經山窮水盡,無力堅持。
廉頗的「以逸待勞、後發制人」空洞而不可行。就這麼拖下去,「以老秦師」沒實現,恐怕趙國已經先被拖垮了。
老成持重的廉頗雖然沒有象趙括那樣身敗名裂,得以保全名聲,但是其事實上終究誤國不淺。而後來趙括的主動進攻,雖然最後失敗,卻是趙國唯一的選擇。趙國選擇速戰速決,是為了避免國力耗盡後的慘敗。秦國選擇速戰速決,是為了避免國力大耗後的慘勝。這一點上,雙方的目標是共同的。
趙括何罪之有?
關於趙括的指責,大體有以下幾點:
1.得到任命後,求田問舍,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
這實在說明不了什麼問題。趙括的老爸趙奢,也曾經在領兵出征時故意做出畏敵不前的樣子麻痹敵軍。秦國大將王翦受命滅楚前也是找秦王點名所要「美田宅」,為安秦王之心也。所以趙括這樣的做法,根本說明不了什麼問題。
2.變更約束,易置軍吏。
所謂的約束,是軍隊的指揮信號。這個約束該不該變更呢?我前面講過,秦國的諜報系統能量之巨大,已經到了可以決定趙軍統帥任命的地步。那麼以前的安歇指揮信號,秦軍豈不瞭若指掌?趙括不可能知道自己的上場是地方諜報系統工作的成績,但是作為將領,其對地方間諜的滲透不可能毫無覺察,因此,這個變更約束,我覺得不是什麼錯誤,而是極為必要的。
而易置軍吏,更是再正常不過,既然整個戰略要做大的調整,那麼為了指揮方便,必然要變更部分下級軍官,才能達到如臂使指的效果,這一點,又有什麼錯呢?
3.狂妄自大,主動出擊。
趙括狂妄嗎?趙括前面說的很清楚,如果對手是武安君白起,那麼他只能打個平手,需要慎重對待。而如果對手不是白起,那麼他可以放手一搏。而秦國,恰恰是偷偷換了白起為帥,在趙括根本不知情的情況下,給了趙括致命一擊。趙括對戰局的判斷並沒有原則性錯誤,相反,他對雙方指揮能力的判斷可以說相當準確。很大程度上,趙括之所以失誤,是因為他沒有及時得到對方換將的消息。而當秦國的諜報系統能決定趙國將帥任命的時候,趙國的諜報系統卻連地方統帥更換這樣極其重要的情報都無法提供給統帥部。兩相對比,如何能不敗。
4.被圍之後,坐以待斃。
趙括被圍後,其實並非沒有生機,60萬人包圍40萬人,並不容易。秦軍保衛趙軍靠的是兩個壁壘,而其中的西壘是位於趙括大軍與趙國之間。秦軍雖然採取偷襲方式奪取了西壘,但是西壘軍隊與秦軍本部截斷,已經成了孤軍。這時候,如果趙國大本營能夠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派出生力軍與趙括內外夾擊。當可反敗為勝。甚至在秦軍將兩壘連接後,也並非沒有解救趙括軍隊的機會。設若趙括不堅守的話,只有一個選擇,就是丟棄輜重,全軍分散,翻山越嶺,突圍回國。這樣的話,在秦軍的追殺下,必定傷亡慘重,成慘敗之局面。而沒有遭受太大損失的60萬秦軍也將立即兵發邯鄲,趙國將有亡國之禍。趙括在困境中堅守46天,其實是為趙國堅守最後的勝利機會。而趙軍最後給秦軍造成的巨大傷亡,事實上也使得蘇代後來說服秦國罷兵而沒有立即進攻邯鄲打下了基礎。
但是,與秦王親赴河內,徵調全部十五歲以上男子不惜代價支援前線相比,趙國卻沒有給前線有力的支援,錯失了挽回敗局的良機。
趙括是否庸才?
秦國利用反間計讓趙括為將,能說明趙括是庸才嗎?
不能。首先,當時秦國和趙國都需要儘快結束這場戰爭,對趙國而言,國力已經到了極限,難以維持;而對秦國而言,也已經是非常困難,再消耗下去,即使能勝利,對國力的損耗過大,也會有很多隱患。但是秦國對這場戰略對決的態度和決心是始終如一的,絕對不打算半途而廢。所以,秦趙都需要一個主動進攻的將領來替代廉頗的烏龜戰術,這一點上,雙方一拍即合,這也是其反間計能成功的原因之一。而趙括的水平,至少是不會差,如果秦國真的推薦一個庸才,其反間計想成功也非常難。而趙括是否是英才,對秦國其實不是太重要的問題,因為趙括為將後,秦國對其下一步戰略意圖可以說是已經瞭若指掌,考慮到秦國諜報系統的巨大能量,趙括的戰術安排恐怕也不是太難搞清楚的秘密,否則何以趙軍一出,秦軍就能抓住時機偷襲趙軍壁壘成功?秦國秘密以白起為將,對趙軍換將好偶的整個戰略部署做了針對性的安排,完全是以有心算無心,知己知彼。而趙括縱然天縱英才,也無法以個人之力短期內彌補秦趙兩國在這些方面的差距。
趙括母親反對趙括為將,能說明趙括是庸才嗎?
同樣不能。秦軍號稱虎狼之師,而秦國的綜合國力以及長期支持戰爭的能力是趙國無法相比的,聲名顯赫的老將廉頗,除了困守之外無計可施,而趙國國力已經接近衰竭,到了崩潰的邊緣。更不要提秦國政治清明,上下同欲,而趙國則始終在伐謀和伐交上處於劣勢。這樣的一個局面下,趙軍統帥這一職務其實是個燙手的山芋。趙國必須以40萬人,去擊敗秦國60萬虎狼之師,而且必須是速戰速決。這樣一個任務的難度,可以想像。而如果任務不能完成,那麼主帥只有一個下場,就是身敗名裂。趙括母親的做法,不過是不想兒子去接這個燙手山芋而已。
趙括到底是不是個紙上談兵的徒有虛名之輩呢?我們可以看看他的戰果。長平之戰,秦軍60萬。而趙軍總共出動45萬,後來被廉頗的接連大敗損失了5萬,到趙括手裡是40萬。
雙方傷亡呢?秦國60萬人損失過半,也就是至少30萬。而趙括戰死後,趙軍投降了20多萬,也就是戰死了不到20萬。
趙括統軍,絕糧46天而不譁變,趙括是徒有虛名嗎?
趙括統軍,絕糧46天而戰,強攻對方壁壘,在各方面因素都極其不利的情況下,以20萬人的損失,斬殺對方30萬人,趙括是紙上談兵嗎?
即使將投降被殺的20萬人算上。絕糧46天強攻壁壘,而傷亡比例為4:3,這個數字,有幾個將領能做到?要知道攻守雙方的傷亡比例一般是1:2啊。
趙括與國無功嗎?趙括雖然全軍覆沒,但是他給秦軍造成了減員過半的巨大損失,倖存秦軍也已經成為疲憊帶傷之師。正是因為秦軍損失慘重,所以秦王才在勸說下退兵,為趙國贏得了喘息時間。秦軍損失之嚴重,使得幾年來眾志成城的秦國廟堂竟然失去了繼續作戰的信心,趙括與國無功嗎?而邯鄲之戰後,秦軍數十年未能向山東六國大舉用兵,難道不是趙括在絕境中發揮絕世才華,帶領軍隊奮力搏殺,將秦國舉國之軍殲滅半數的功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