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劇組陣容大揭秘!我給了這「爛片」十分

2020-07-23   電影雜誌

原標題:逆天劇組陣容大揭秘!我給了這「爛片」十分

還記得那幾位為了彌補遺憾選擇給全班畫自畫像和一個人代替所有同學P圖完成畢業照的可愛人兒嗎?

今年,也就是2020年,被稱為最短畢業季,這個被壓縮的畢業季,最不缺的就是遺憾。

多少同學連個告別的機會都沒有——沒有畢業典禮,沒有最後一次整齊的相聚,甚至連畢業照都沒有。

青春兵荒馬亂,但不該如此潦草的離散,至少得好好道個別吧,和課桌黑板,和操場食堂,和那陪伴了三年的教室和那某一段一去不回的青春——

《再見十八班》

《再見十八班》講述了一群人們眼中的「壞學生」和一位優秀班主任譚睿明之間的感人故事。

影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 電影原型是深圳外國語學校的高一某班,既是導演又是編劇的禹嵐馨曾經是這個現實版十八班中的一員。

23歲的禹嵐馨在從深圳外國語學校畢業的幾年後,在高一班主任忌日的晚上夢到了高中時期大家齊聚一堂看見那位善良的班主任的情景。

在懵懂無知的青春歲月里,她和班上的同學傷害過一位真心待他們的 班主任,後來 班主任身患癌症去世,所有人都愧疚不已。

那個 班主任,就是現實中的老譚—— 唐銳光

她回憶起那些傷害 班主任的事情夜不能寐,並產生了把故事拍成電影的想法。

於是,在那些曾是深外同學的幫助下,在那些被故事深深打動願意無償拍攝的演員幫助下, 在沒有過多專業人士的幫助下,21天,30萬,《再見十八班》這部「學生作業」誕生了。

梧桐中學高二十八班,在整個年級中墊底,是遠近聞名的問題班級,後進生、藝術生、體育生、不良少年全都聚集在此。

以宋宸為首的男生幫派,和以秦淼淼為首的女生幫派互相不服,水火不容的他們讓整個班級混亂不堪。

他們打架,爆粗口,上課打桌球,甚至煮火鍋吃,總之除了學習什麼亂七八糟的事都干。

他們已經成功氣走37位班主任,被教導主任以及諸多老師嫌棄。

幕後採訪中,禹嵐馨也說道:「電影中,十八班做過的事,當初的我們全都做過。」

考試用橡皮擦擦掉不會的題目,比賽時認為裁判不公平衝上去打裁判,其他班安靜地上自習,自己班卻在搞事,拉上窗簾看足球世界盃,進球時全班一起尖叫,辦卡拉ok大賽......

本是一班的金牌教師譚睿明空降十八班,在此不久前,十八班收到了一封奇怪的來信,信上說這是來自一年後他們寄來的信。

信中提到,即將到來的班主任譚睿明,將會成為徹底改變他們的人,而在一年後的某天,譚睿明老師會永遠地離開他們。

年少輕狂的少年們不以為意,覺得這是新來老師的手段,目的就是為了馴服他們。

宋宸和秦淼淼兩幫人變著法地作妖,希望趕走譚睿明,譚睿明前期著實對這一幫「大熊孩子」頭疼了好一陣。

後來在自己愛人(當年也是小太妹)的指點下對他們的作妖手段越來越免疫——

他識破了他們下載好的下課鈴聲,他把宋宸的遊戲記錄清零,他直播每日一道數學題,搶走了林浩然和吳迪的首頁主播,讓男生拿著鴨蛋和自己的零分試卷合影貼到公告欄上......

在他們的較量中,十八班學生無意中發現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信上記錄的每一件事,都在成真。

預知了未來,面對那殘酷的結果,十八班該怎麼做?

他們要破除信上的邪,信上的事情是環環相扣、因果相連的,改變一件事,就會改變所有的事情。

所以,第一件事,他們要拿流動獎盃——男生女生罕見的合作。

十八班,第一次為了一個目標,共同奮鬥為了全勤,他們把剛做完手術的胡苟抬回教室,集體學習兩年沒做過的廣播體操,為了綠色班級,把走廊的盆栽全都搬回了教室。

雖然最後得到獎盃的手段還是十八班的特色方法(把值日生威脅得瑟瑟發抖)。

在班級氣氛一緊一松中,老譚和十八班的關係也因為一場校園暴力事件迎來了轉折。

一班尖子生齊天和一幫社會混混,圍攻身世複雜的秦淼淼,同學們在看了信上的預言後,及時趕到救了她。

雖然打架是個不好的行為,但這一場群架真的是看的小妹熱血沸騰,簡直就是團魂炸裂,太帥了有沒有!

可校方歪曲事實,不分青紅皂白,一口咬定是十八班因嫉妒齊天的成績,勾結社會混混毆打齊天。

老師們只相信成績好,紀律好的一班,年級第一、一班班長、學生會主席齊天說的就是事實真相,沒有人願意聽十八班的話,十八班的學生非惡即壞,是令人唾棄的。

而老譚,在那場通報批評中奪過話筒說:

「為什麼單憑成績就否定他們的人格,在學校裡面就將他們分成三六九等,出去以後還怎麼讓他們抬頭挺胸的做人?

沒錯, 18班的學生學習是不行,但是他們對朋友真誠,對家人體諒,誠實勇敢,我相信他們走向社會一定會成為出色的大人。

我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名義來傷害他們身上最寶貴的品質。

這樣的老譚,徹底讓叛逆少年們心中那處冥頑的稜角開始柔軟了起來。

是呀,沒有人天生就是混混,他們只是學習不好,但他們不是壞孩子。

大多數孩子其實真的很簡單,十七八歲的他們,整日鬧騰玩花樣,卻對世界絲毫無害,他們的內心像鏡子一樣剔透,清澈見底,一目了然。

而實際上,這部電影的確有一種無可替代的優勢,就是:演員年齡正青春。

最小的15歲,最大的25歲,全組平均年齡只有20歲,且劇組成員均來自國內外名校,清華,港大,哥倫比亞大學,南加大……全都是還沒畢業的在校生。

這部影片小妹是連片尾字幕都看完的,原因是片尾學生大合唱實在是唱到人心坎里去了,那才是不加修飾的聲音,是學生時代的氣息。

這是一群正當青春的孩子拍出的電影,那些班級中的搞怪,互動,熱血,奮鬥,那些只有他們懂的梗和口頭禪正是那個年齡獨有的氣息,皆是真情流露。

演技雖然青澀,但恰恰體現了真實感,會很自然的將人帶入青春時代的那種情景。

當然很多人不喜歡也正常,確實有它的不足之處,手法和製作都不太成熟,可能是受限於那不超過30萬的資金。

不管怎樣,這片還是有點後遺症的,可能因人而異,小妹本想著重溫青春的嬉笑怒罵,怎料撞進了青春的疼與遺憾中,然後一想起青春再也回不來了,就

但沒關係,《二十不惑》那一期有位姐妹的評論說的妙呀!過了20又怎樣,30的女人有魅力呀!

即使我們不再年輕,但只要我們擁有勇氣和熱情,那麼,總有一種青春會是我們現在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