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歡喜》中的劉靜道出親子矛盾根源:家長與孩子永遠是有時差的

2019-08-25     沛澤媽讀心理

在家庭教育中親子矛盾是避不開的話題,做父母的就是掏心掏肺,百分之百地對孩子付出,你也不一定能得到孩子的理解,只能無奈地對孩子吼:「你到底要幹什麼,你要我怎麼樣啊!」或者像《小歡喜》里的董文潔一樣吶喊:「你不是我兒子,你是我祖宗,我每天得給你上柱香。」

當然了,孩子也會很不理解父母,為什麼一點小事就上綱上線,抓住不放,見到男生與女生走在一起,多說了兩句話,擁抱了一下,就上升到早戀、自尊、作風問題,感覺父母好像活在災舊石器時代,他們的想法簡直不可理喻。

哪個做父母的不希望與孩子的關係融洽,其樂融融,好的跟閨蜜、哥們似的,無話不談。但事實上做到這一點很難,不是父母不用心教育,也不是兒女不懂事,而是父母與孩子之間永遠是有時差的,很難感同身受的去理解對方的感受。

小時候我最煩媽媽嘮叨我,「路上注意安全」「好好學習,上課認真聽講」「咱農民的孩子只有好好讀書才有出路」,這些話磨得我耳朵都起繭子了,每每聽到這些話,我都煩得不得了,「知道了,知道了」,沒等每每說完,就不耐煩地回答,要不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逃之夭夭。

當年非常不理解,媽媽反覆嘮叨這些話有什麼意思,直到我做了媽媽,我才理解媽媽說的那些話不是嘮叨,是愛,是擔心,看到我情不自禁地就說出來了,就像我現在也嘮叨我兒子一樣,他也很不理解,等到有一天他做了父親,他就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這就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時差。

這或許就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產生矛盾、無法徹底消除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吧,所以,有些時候當我們與孩子發生衝突時,是爭不出對與錯的,或者說也不存在著對與錯,治癒它的只有時間,斗轉星移,當我們的身份發生了轉換,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彼此吧。

父母與孩子的時差其實就是認知上的差距

《小歡喜》里的劉靜說,家長與孩子永遠是有時差的,一語道破了親子矛盾的根源,「時差」是什麼?我認為是認知的差異,成長就是認知的不斷升級。

孩子與父母的認知處在不同的層級上,所以溝通上就會有很多困難,溝通不暢,就導致了矛盾的產生。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看問題的角度不同

有一次,老公的同學H來家裡做客,H長得很壯士,身高近1.9米,體重目測在200斤以上,尤其是肚子特別大,看上去和懷孕四五個的孕婦的肚子差不多。

晚上,H走後,沛澤畫了一幅畫,一個圓圓的,像西瓜似的東西上「長」著幾顆紐扣,我和老公端詳了半天,也沒明白兒子畫的是什麼東西。

後來,沛澤解釋說,這是H叔叔,我和老公還是沒明白過來,老公說這畫得哪是人啊!什麼都沒有,就一個長著紐扣的西瓜嗎?過了很久,我才明白過來,兒子個子小,他看H的時候,需要仰頭,因為H的肚子太大,可能從他的角度看,大多數時候看到的都是H的肚子吧。

如果我們不蹲下來,以孩子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很容易做出這樣的評價,「你畫的是什麼玩意啊?哪裡看出像個人啊?」那麼,孩子就會很生氣,「我看到的就是這樣的,你為什麼會說不像呢?」

2.社會閱歷不同,對問題的理解不同

七八歲的男孩子天不怕地不怕,總會做出令你想不到的事情來,而你的心驚膽戰,在他看來就是小題大做,你苦口婆心說再說,他也是我行我素。

有一次,我看見沛澤在小區里騎自行車時,故意從三級台階上騎下來,險些摔倒。我非常生氣地吼了他,他卻不屑一顧地和我說:「我不是沒摔倒嗎?我從更高的台階上騎下來都沒問題。」

我們是成年人,以我們過去的經歷和經驗,能夠對預知的事情做出判斷,但孩子不會,只有事情發生了,他們才會有深刻的體驗。

再比如,前端時間熱播的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我帶孩子看過後,問他有什麼想法,他說哪吒好棒啊,好神氣,力大無比,很好看。孩子看這部影片,往往只看了熱鬧,而父母看這部影片,往往會從教育孩子的角度去理解。我們是沒有辦法讓孩子像我們一樣去理解的,這就是社會閱歷不同,對問題的理解不同。

3.父母與孩子處在不同的時代,思想差異大

我大學畢業那一年,當地招聘老師,僅村子裡就有四五個人去應聘了,我沒有去,因為我覺得自己不適合當老師。叔叔很不理解,他說:「一個女孩子,當老師多好啊!工作穩定,這是鐵飯碗,一年還有那麼多假期,有多少人想去啊,你學的就是教育學,還不去當老師,不知道你怎麼想的啊!」

思想與時代背景有一定關係,在父輩眼中,鐵飯碗就是好工作,考大學就是好出路,學唱歌跳舞就是沒出息,學習不好的孩子才選擇的出路。

讀小學時,班上有一個女孩子唱歌特別好聽,每次六一演出,都少不了她的身影,後來被市裡的一個老師看中了,想讓她走音樂這條路,但她的父母不同意,認為那是不務正業,我同學鬱悶了好長時間,讀高中時才曾談起這件事,後悔不已!

我們與孩子生活在不同的時代,孩子的思想與我們的思想有很大差異,這也是導致時差產生的原因之一。

父母與孩子如何減少時差,促進親子關係成長

父母與孩子徹底消除時差是不可能的,只有儘可能地減少時差,具體來說,應從以下方面進行改進。

1.父母要學習心理學知識,了解孩子的心理

就拿畫畫來說吧,四五歲的孩子畫畫時,經常會把紐扣畫的特別大,與衣服的大小不成比例,或者在畫畫時把腦袋、身體畫得特別大,卻沒有脖子與耳朵,如果家長不了解兒童的心理,就很難理解孩子怎麼會畫出這樣的畫來。

這是因為孩子觀察物體不夠細緻造成的,有時會特別注意細節,比如畫畫時只注意到紐扣,因為他經常扣紐扣,沒有畫人物的脖子和耳朵,是因為這些部門經常被頭髮蓋住,突出輪廓,忽視細節造成的。

只有我們了解了孩子的心理,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行為。

2.多和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真實的想法

大概是沛澤五歲的時候,有一次偷拿剪刀,不小心將手指弄傷了,我一邊心疼一邊責備他,因為我曾經告訴過他很多次,不能用剪刀,沛澤哭得聲音很大,我以為他是因為疼,還怪他不夠勇敢。

沒想到沛澤卻哭著對我說:「我的手受傷了,我就不能給媽媽做生日禮物了!」聽了孩子的話,我特別愧疚,為什麼要著急批評孩子,不先問問他為什麼要使用剪刀呢?多和孩子溝通,才能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避免誤會。

3.別端著家長的架子,試圖控制孩子

現在做家長可不能像過去一樣,孩子不聽話,掄起棍子就打,端著家長的架子,試圖以控制孩子的方式,讓孩子成為「乖乖娃」是不現實的,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甚至給孩子帶來無法挽回的傷害。

《小歡喜》中的喬英子就因為長期在母親的管控下患上了中度抑鬱症,丁一也因為高考壓力過大留下了後遺症,精神上出了問題,不僅整宿睡不著,連大學都讀不成,每天還沉浸在高考之中,時不時想回到備考的家寫題,最終丁一跳樓自殺了。

總之,家庭教育需要的是父母與孩子一同成長,這樣才能儘量消除認知上的差距,減少時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R9IqzGwBJleJMoPMuSl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