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胞胎的家庭是非常讓人羨慕的,暫且不說媽媽們不用為了二胎再拚命,能夠少受一次苦,就是看著兩個孩子一起快樂的成長,這樣的喜悅之情也是其他很多家庭所無法體會的,可以說這是獨屬於雙胞胎家庭的快樂。
雙胞胎之間會有一種很神奇的現象,如果其中一個孩子生病,那麼另一個孩子也會生病;一個孩子突然遇到了不好的事情,另一個孩子就會感到惴惴不安。他們有著共同的生活習慣和興趣愛好,甚至連尋找伴侶的目光都是一樣的。
不得不說雙胞胎之間真的是心有靈犀,但是如果讓雙胞胎從小分開,在不同的成長環境中長大,那麼他們之間的差別就會越來越明顯,以至於很多時候讓人們忘記了他們是雙胞胎。
思思和念念是同卵雙胞胎,兩人出生的時間不過相差一分鐘,真的是老大前腳剛出來,老二就緊隨其後。她們的出生讓父母感到快樂無比,可是隨之而來的卻是養育孩子的擔憂,畢竟兩個孩子的養育成本不低。
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爸爸媽媽把姐姐思思留在了農村老家,把妹妹念念帶到了城裡打工。本想著他們在城裡站住腳跟之後就把思思接到身邊,但是實際情況卻事與願違,直到兩個孩子都小學畢業之後,他們才真正在城裡安了家。
雖然把姐姐接到了自己的身邊,但是父母卻發現她的性格非常內向孤僻,不管父母怎麼想要和她親近,姐姐都表現出不理不睬的模樣,即便是面對自己的親妹妹也是如此。
姐妹倆在學習中暗自較勁,你追我趕,在班裡的成績一直不相上下,高考時兩人的分數也只差了5分,都如願以償地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學。
10年之後,性格開朗、善於交際的妹妹不僅收穫了一份圓滿的愛情,婚後擁有了一雙可愛的兒女,而且在事業上也是如魚得水,成為了一家上市公司的高層。一家4口小日子過得雖然平淡但很充實,物質條件更是不在話下。
但是姐姐卻不同,由於她不善言辭,性格孤僻,所以一直到30歲還沒有談戀愛。在工作方面雖然很穩定,但卻像溫水煮青蛙一樣絲毫沒有波瀾,每天的日子都過的空虛而又寂寞,讓媽媽心疼不已。
其實人很容易陷入身邊人的慣性思維之中,導致行為和思想都被「鳥籠」控制。也就是所謂的「鳥籠效應」,它被譽為人類難以擺脫的十大心理之一。
1907年,詹姆斯和好友卡爾森一起退休,為了打發退休後的生活,詹姆斯打賭說一定會讓好友養上鳥。之後在卡爾森的生日那天,詹姆斯別出心裁地送了一隻空鳥籠當作禮物。
幾乎所有來到卡爾森家做客的朋友,都會對這隻空鳥籠感興趣,詢問卡爾森鳥是什麼時候死的。任憑卡爾森如何解釋自己沒有養過鳥,客人們似乎都無法相信。終於,無奈的卡爾森買了一隻鳥。
很顯然卡爾森並不想養鳥,但是在獲得原本不需要的鳥籠之後,為了讓它看起來更正常,所以又買了原本不需要的鳥。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對同卵雙生子過了一個實驗:當同卵雙生子被兩個不同家庭收養後,他們在成年以後,人格、性向、嗜好、成就上有哪些不同?
實驗結果證明,先天基因與後天教育的影響大約各占50%。基因決定著孩子大腦的結構,而後天的教育決定著腦中神經迴路的連接,影響著人們對事情的看法。
所以無論孩子的先天條件如何,只要父母抓住後天教育的機會,也許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讓孩子擁有更好的未來。
重視孩子的內在
雖然我們一直強調內在美比外在美更重要,才華比顏值更重要,但是在當今這個略顯浮躁的社會裡,人們還是更願意關注事物的表面,而忽略深層次的挖掘,這自然會錯過很多真正美麗的風景。
父母要儘量重視孩子的內在培養,不管是讀萬卷書還是行萬里路,都能讓孩子的閱歷增加,眼界開闊。當然這需要父母儘量多地陪伴孩子,這樣才能夠讓孩子努力成為一個內外兼修的人。
重視孩子的品質
很多父母都喜歡用成績來評判孩子,但實際上學習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小部分,孩子是否足夠優秀,並不能依靠他們卷面上的分數來判斷,而是要看孩子是否具有良好的品質。
當然良好品質的培養需要父母的言傳身教,只有父母願意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孩子才會成為和父母一樣優秀的人。同樣如果父母自己都無法做到以身作則,那麼自然也就無法培養孩子擁有良好的品質。
重視孩子的全面發展
雖然我們說術業有專攻,父母往往認為孩子只要在某個領域有所鑽研,就有機會出人頭地。這樣的想法我們當然不能否定,但是如果只看重孩子某方面的發成績,而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發展,對孩子的成長反而是不利的。
只有讓孩子多體會,多嘗試,努力做到全面發展,才能讓孩子積累更多更豐富的經驗,這樣即便以後遇到困難挫折,也能夠輕鬆自如地去應對,而不是畏首畏尾想要尋找依賴,不知如何是好。
努力為孩子營造一個成長的好環境,不要讓孩子的成長留有遺憾,這是每一位父母都應該為孩子做得,相信一定能夠讓孩子受益匪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R7ko2XMBURTf-Dn5qqA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