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美蘇對抗的冷戰背景下,兩個超級大國的太空競賽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兩國均在二戰後俘獲了大量的德國火箭技術人員,因此在航天領域發展迅猛,太空競賽不僅成為保障國家安全的必要手段,也是意識形態更加先進的象徵。在這種背景下,1961年4月12日,尤里·加加林首次進入太空,使蘇聯暫時領先美國一步。
接下來的6年時間,美蘇之間的太空競賽達到了白熱化水平,15次大型航天行動高密度進行。到1967年,蘇聯展開了「聯盟號」計劃,先發射「聯盟1號」飛船,其中搭載一名太空人,再發射「聯盟2號」,並實行對接,之後聯盟2號的太空人轉移到聯盟一號,兩人共同返航。該計劃一方面是為了保住蘇聯在太空競賽中的地位,同時也為下一步完成登月任務做鋪墊。
但是,聯盟號的試射過程並不順利。在三次無人測試中,第一次失去了控制,第二次在發射台上直接爆炸,第三次因為故障而沒能升空。並且,聯盟一號所檢測出的各類大小故障多達203處,是否要等待這些故障全部排除後再升空呢?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當時,負責人有兩個考量:第一點,聯盟號發射計劃還擔負著一項特殊的使命——為十月革命50周年獻禮。上報問題後,發射進程勢必會受到影響,錯過了紀念日,負責人難免會受到處分;第二點,美國的太空計劃有趕超蘇聯之勢,無論如何不能讓美國人得逞。如此一來,就算飛船問題眾多,還是要放手一搏,冒險讓其升空。
於是,蘇聯最優秀的太空人之一弗拉基米爾·科馬洛夫,被確定為聯盟一號的太空人,首次進入太空的航天英雄尤里·加加林作為替補。
科馬洛夫比誰都清楚,此次任務凶多吉少,自己必死無疑。他臨行前對著前克格勃特工溫亞明·魯沙耶夫痛哭道:「如果我不去,加加林就會去,我不願讓加加林替我死。」 1967年4月23日凌晨3時35分,科馬洛夫登上聯盟一號駕駛艙,伴隨著發動機巨大的轟鳴聲,飛船點火升空。
飛船進入預定軌道後,故障接二連三地暴露出來。先是太陽能電池板沒能完全展開,供電設備受到影響,接著高頻發射器和離子傳感器先後失去作用。等到聯盟1號繞地球飛行17圈的時候,地面人員取消了聯盟2號的發射計劃,決定讓地面人員啟動解救科馬洛夫的方案。科馬洛夫不愧是蘇聯最好的太空人之一,在第18圈飛行過程中,他奇蹟般地控制著飛船向地球著陸。
在降落的過程中,發生了更致命的故障。主降落傘和備用降落傘死死纏繞在一起,失去了作用,飛船全程沒有減速,狠狠砸向地面,等地面人員趕到後,飛船的金屬部分已經被燒融化,科馬洛夫的遺骸只剩下一根壓扁、燒焦的腿骨可以依稀辨認。
科馬洛夫即將墜地前的情節,曾寫進了我國初中的語文教科書,名為《悲壯的兩小時》,作者在文中杜撰了冗長而煽情的對話,描述了科馬洛夫在最後時刻與家人告別、與全國電視觀眾告別的畫面。實際上,課文中的劇情與事實嚴重不符,這場絕密行動並沒有電視直播,直到事故發生幾小時才由塔斯社公布。
聯盟一號飛船從開始降落到墜地,只有短短10分鐘,不存在「兩小時」之說。另一種說法是,美國情報機構監聽到了飛船墜落時的通訊情況,科馬洛夫發出了絕望的咆哮,詛咒飛船設計師,痛罵項目負責人。但是,這種說法同樣經不起推敲。我們只知道科馬洛夫遇難了,他的好友尤里·加加林對此很憤怒。在最後一刻科馬洛夫說了些什麼,至今沒有完全解密,在莫斯科的檔案館裡,還有太多我們無法窺見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