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銀行螺絲釘 (轉載請獲本人授權,並註明作者與出處)
關注公眾號:定投十年賺十倍
同名微博:@銀行螺絲釘
有朋友問螺絲釘,當前A股市場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的比例分別是多少呢,以及這種比例對我們普通投資者的投資,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今天我們來聊聊A股的投資者結構。
個人投資者
A股長期是個人投資者占主體的。
不過最近十年,個人投資者持有股票的比例是在下降的。
從2007年到2017年,個人投資者的持有股票比例,從48%,下降到了21%。
也就是說,十年前大約有48%的股票被個人投資者持有;到了2017年的時候,大約有21%的股票被個人投資者持有。
雖然個人投資者持有股票的比例不太高了,但在貢獻市場的交易上,A股市場裡80%的交易量,都是由個人投資者貢獻的。
換句話說,個人投資者持有21%的股票,但貢獻了80%的交易量。
個人投資者頻繁買賣、超高換手率是導致這個結果的主要原因。
這也由此產生了一個問題:雖然股票每次買賣的費率並不高,但架不住投資者頻繁交易。於是,過於頻繁的買賣,拖累了個人投資者的收益。
這是個人投資者收益不好的一個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我們只需要做好長期投資的計劃、避免短期的頻繁交易,就不會付出過高的交易成本了。
機構投資者
上面說到A股散戶持有股票的比例越來越低,那這些股票去哪兒了呢?
與個人投資者相對應的,是機構投資者,他們持有股票的比例在A股越來越高。
機構投資者主要是基金、保險、外資這三類。
那這三類機構投資者,持有A股的比例大概是多少呢?
公募基金
目前全部公募基金持有A股的比例大約在4.5%左右。也就是說,有4.5%的股票被公募基金所持有。
特別是公募基金中的指數基金,在A股的規模提升速度非常快。特別是最近幾年,指數基金無論是數量還是規模,都有很大程度的增長。
相信大家也都看得見。
保險資金
除了公募基金之外,另外比較龐大的一類機構投資者,是保險資金。
到2019年,保險資金持有4.66%的A股,跟公募基金持有A股比例差不多。
外資
第三類是外資。外資持有A股比例的提升速度,是目前所有機構投資者中最高的。
外資持有A股的比例,在2015年底只有1%左右。但隨著滬股通深股通等的開通,最近幾年迅速上升。
特別是在A股納入MSCI之後,外資持有A股比例目前已經達到了3.7%。
今年MSCI納入A股還會有兩次實施的計劃,分別是在8月底和11月份。
加上這兩次納入,估計到2019年底或者2020年上半年,外資持有A股比例,就跟公募基金和保險資金持平了。
但MSCI納入A股的進度,到今年年底也只不過完成了20%,未來還有80%要完成。
如果全部完成之後,外資持有A股比例,估計能到20%級別。
這就是A股三大機構投資者持有比例。
A股波動率
那就有一個大家很關心的問題出現了,機構投資者比例提高,對我們的投資有什麼影響呢?
散戶比例越來越低,機構投資者比例越來越高,最直觀的一個影響,就是會影響到市場整體的波動情況。
統計歷史來看,個人投資者占比比較高的時間段,市場波動顯著增大。
相反,如果保險資金等機構投資者占比比較高的階段,市場波動顯著減小。
最近幾年,A股散戶的持倉比例和在交易中的占比,都是逐漸下降的,而機構投資者的比例則在提升。
所以A股的整體波動還是會繼續逐漸下降。
我們看一下,這是滬深300指數的波動率。相比十年前,A股的波動其實已經小了不少。
10年後,機構投資者比例相比現在還會有非常大幅度的提升。到時候A股的波動還會進一步下降。
某種意義上,A股正在往慢牛的方向演化。
那麼波動率下降,對A股是有利有弊呢?
對有經驗的投資者來說,其實比較希望市場波動大一些,這樣有更多的機會。
但對普通投資者來說,能承受的波動有限,大部分投資者只能接受百分之十幾到二十幾的波動。
所以當A股的波動降低下來之後,可能更多的投資者就可以接受長期投資A股了。
大家覺得,是有利還是有弊呢?
作者:銀行螺絲釘(轉載請獲本人授權,並註明作者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