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積極主動娃,單靠獎勵不可行,關鍵要掌握內驅力的3元素

2019-10-10     小C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兩天孩子班裡跟我挺熟的一位媽媽給我發了一個視頻,讓我們倆都顛覆了一種自認為很有效的"制娃"方法。

或許很多媽媽也跟我們一樣痴迷這種經典招數——獎勵法。

我給孩子定了一個集章獎勵制度,每天完成一篇日記、拖地、掃地、整理房間、收拾玩具……每完成一項就蓋一個章,初級10章可跟我兌換一個小玩具,中級20章可兌換一個大玩具,高級40章可指定一個想要的玩具。

乍聽上去十分科學,也很有效,但在那個TED演講中,卻用一個實驗告訴我們:單靠獎勵並不行,關鍵要掌握內驅力的3元素!

|揭開"獎勵法"背後的騙局

這場TED演講主題為《談談令人驚訝的動機科學》,他提出了一個結果令人震驚的心理學實驗。

首先在1945年,心理學家Karl Duncker設計的"蠟燭難題"

參與實驗的人們面前有一根蠟燭、一盒圖釘和火柴,他們的任務是:讓蠟燭附到牆上,並且不能讓蠟滴到桌上。

有人試著用圖釘將蠟燭釘在牆上,也有人點燃火柴融掉蠟燭的一側使其粘在牆上,但他們都失敗了。

大概5-10分鐘後,終於有人打破常規思維,將放圖釘的盒子變成燭台,成功地完成了任務。

後來,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科學家Sam Glucksberg升級了這個實驗,本意是想證明"獎勵機制"的有效性。

任務不變,他只是將測試的人分成了兩組,分別計時。

他對第一組說:"我給你們計時,是為了建立一個標準,看平均會用多少時間。"

而在對第二組時,他提出獎勵法,說:"前25%完成任務的,賺5美元,最快完成的賺20美元。"

實驗結果卻出人意料:實行獎勵法的第二組平均用時居然比第一組還慢了三分半鐘!

有人會質疑這只是一次偶然事件,但有趣的是,40多年來,測試結果一直如此。

後來Sam Glucksberg再次升級實驗,解開了這個謎題。——再發布任務時,他將圖釘從盒子裡拿了出來,其他條件不變。

而這次,獎勵組的速度終於比另一組快了。

簡單地說,他在第一次實驗中,盒子作為了存放圖釘的容器,給人一種固定思維,但第二次他打破了這種思維,問題自然就簡單多了。

所以這也說明,獎勵法在某些情況下確實有用,但更多情況下它會適得其反。

關鍵是,獎勵常常會限制人的思維,縮小了人的關注點和眼光,於是也只適用於一些重複性的簡單任務。

而這在之後也在我的生活中證明了,孩子堅持不到一個月就突然不願意繼續了,也開始討價還價,尋求更多的獎勵。

|真正激發孩子積極主動性的奧秘,就藏在這三個字中!

那麼,既然獎勵法不是長久之計,什麼才有用呢?

還記得我前面提到的TED演講嗎?演講者Daniel Pink寫了一部暢銷書,裡面就總結描述了這個永久有效的力量,它只有三個字——內驅力。

其實在最近幾年裡,內驅力這個話題並不新鮮。

內驅力,簡單來說,就是指一個人能夠自發自主地完成一件事情的驅動力。

比如孩子在沒有任何物質獎勵的情況下能夠主動完成作業,或者幫助爸爸媽媽做家務,就是內驅力很好的體現。

但我們沒有意識到的是,我們在生活中的很多做法,都是在慢慢消磨掉孩子的內驅力!

就拿最開頭的例子來說,我們本以為這是一個有效簡單的方法,給孩子設立各種任務來使其完成,但我們不知不覺弄錯了目的。

兒子一旦接受了得到獎勵的設定,那麼他的內驅力就變成了外驅力。

其實孩子本該是心甘情願並且享受其中,到頭來卻變成了必須要爸媽看到才算數的表演。

當然這種方法也有很大的風險,如果孩子不滿足於簡單的獎勵或者這種形式了呢?孩子是很容易三分鐘熱度的,他們當下很容易滿足,也很容易改變心意。

而當孩子提出更無理的要求或者乾脆不要獎勵做自己時,家長會突然覺得"管不了孩子了""為什麼你有獎勵還不要"這種困惑甚至發怒的情緒。

這種獎勵的另一風險就是如果自己給不起孩子要的獎勵了呢?反而會讓孩子覺得你食言,及時能理解你,你在孩子心中的地位也會下降,他對你的信任感也會慢慢消磨掉。

所以適當的獎勵當然是無可厚非,但千萬不要讓孩子覺得獎勵就是常態。

好在的是,Daniel Pink不光在書中提出了問題,還講了解決方案——內驅力的三大要素。

|掌握內驅力的A.M.P.三要素,讓孩子變得積極主動!

在Daniel Pink的分析下,內驅力的三個要素主要表現為:自主(Autonomy),專精(Mastery),目的(Purpose)。

1.自主(Autonomy)

"你還小,不能做這個!"

"你不會的,讓媽媽來。"

"外面太危險了,不准和同學出去!"

在生活中其實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還是比較嚴厲嚴格的,他們並不信奉所謂的放養式教育,他們認為管教才能讓孩子成長,他們總覺得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會更好,而且對孩子做事的方式不滿和挑剔。

但是曾有一項長達數十年的心理學研究表明:給予孩子適當的選擇的空間,能夠讓他們感覺有更高的自主力。

經常說以上類似的話的家長,其實扼殺了孩子選擇的權利。

其實父母適當地給孩子自主權,是孩子願意主動做事情的最好契機。

如果孩子總是得不到自主權,還要在老爸老媽的"火眼金睛"底下做事情,那麼孩子的自信心反而會慢慢喪失,同時也容易變得自卑消極。

比如慢慢讓孩子參與家庭瑣事的選擇和處理中:今天做什麼樣的早餐、明天從哪裡開始打掃衛生、作業什麼時候完成……

2.專情(Mastery)

Daniel Pink解釋道他所說的專情是"一種刻意練習"。而這個練習的過程是有目的性的,艱難的,有方法的。

其實沒有什麼人是天生的牛人,他們的成功背後都少不了"刻意練習"的影子。

那麼,什麼才是刻意練習呢?

刻意練習,是一種經過精心選擇和設定學習、從而不斷進步的科學方法。

有位成功的女孩回顧了自己"刻意練習"的過程,總結了兩點關鍵:

1)及時給自己反饋

家長可以在固定了一段時間,比如一周或者一個月,提醒孩子進行自我回顧和反思,並不是只讓孩子腦袋放空想想而已,而是可以通過簡單的記錄或者繪圖的形式呈現出來。

這種自我反思的能力將來在孩子的學習和成長生活十分關鍵。

2)不斷走出舒適區

不要總讓孩子在擅長的領域反覆練習,而是應該讓孩子嘗試一些比較困難的事情,或者製造一些讓孩子"跳一跳就能夠得著"的事情做。

3.目的(Purpose)

那麼做事情當然不能沒有目的了,如何才能幫助孩子找到正確的目的性呢?

關鍵是——引導他們給自己設立目標。

成功的人總是會給自己做計劃和規劃,這樣會讓他們充滿動力和目標。

可以給孩子買一本充滿儀式感的日程本,在上面寫下近期目標和長遠目標,並可以貼在家裡顯而易見的地方,時刻提醒孩子。

我是小C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R3Q7vm0BMH2_cNUg1wI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