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以此文,獻給大西安建設中,即將消失的長安村落文化!
大瓢村距西安大約50公里,位於石砭峪口以上2.5公里處。東與五台山(南五台)、翠華山連接,南延伸於秦嶺深處,西與小瓢四岔相接,北鄰關廟,溝內開闊,四周山峰環繞,宛如蓮花瓣,地勢險要,農家錯落有致地分布於溝內。4個小組,都是自然形成的,一組在北池峪,二組在蒼驁內,三組在沙嶺子,四組在瓦謝口。
緊挨熊溝,因溝口窄小,溝內腹地寬闊,型似葫蘆而得名大瓢村。
聽老人講,清朝末年就已經有人居住。那時鬧饑荒,山外人沒有飯吃,於是先來的人就各自占領山頭,開墾荒地,種上莊稼,用以餬口。後上山者要從前者手裡買地方落戶,逐漸形成村落。村子人口最鼎盛時有六七十戶,400餘人。目前200餘人,年輕人都流向城裡務工,剩餘的都是年老者。他們耕種農田,養殖山羊及大量土蜂。庭院清爽,松林成蔭,竹林茂密,寺廟禪音飄蕩,如到凈土。
在北池嶺修建有觀音廟、慈悲洞。側溝有清音寺,有位90歲高齡的名僧遠播,修大殿五間,天王殿兩間,圓通殿正在修建,千手觀音亭1一座,客房七間兩層,灶房四間兩層。清音寺由通達比丘尼姑修建,這裡每個廟都有著美麗的傳說。據說,觀音廟原名觀音洞,觀音從五鳳山飛往南五台,在山頂歇息,一腳把山壓壞了一個缺口,就成了現在那個缺口,觀音菩薩像由人從溝口背到大瓢溝的北池嶺,非常沉重的鐵制塑像卻被人輕輕一背就上了山,人們都說是由於菩薩,才使得人背著輕鬆。慈悲洞是五大菩薩(觀音、文殊、普賢、地藏王、大芬王)經過此地而得名。
近幾年,村裡人口都向山外移。這裡修建了火車路、公路、隧道,通往安康、柞水,村裡地形不便,女孩出嫁外面,男的在外落戶。如今的房子都由原來的草房變成瓦房,有的甚至蓋上了樓房。總體看,村子還是比較落後。一部分人,國家給予補助政策,已經搬到村子中較為平坦的位置。
村裡老一輩人文化較低,20世紀80年代以後出生的人都不同程度上受到初、高中教育。目前,林業局對該村養蜂業進行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