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外界過分誇大了華為,有可能是災難。任正非的發言,顯示出一位優秀企業家的居安思危。正是此敬畏感,奠定了華為的行業地位。
敬畏之心有多重要?幾年前,一個note7電池炸裂事件,將如日中天的三星打下神壇,口碑及份額迅速下滑,巨量召回波及十多個國家,被稱最恥辱事件之一,至今負面影響仍在。
聚焦房企,龍湖地產,似乎也在開啟類似路徑。向以品質著稱的龍湖,房子開始「住不起」了,不是因價格貴,而是因質量差。連連不斷的投訴背後,一句「為什麼會成這樣?」成了吳亞軍的靈魂之拷。而缺失了敬畏感的龍湖,又路向何方呢?
作者:一心
來源:首條財經——首條研究院
一直以來,吳亞軍的買房經歷,是龍湖品牌的重要橋段。高品質,自然也成為企業的關鍵畫像。
坊間流傳甚多的是,把房子作為藝術品的綠城創始人宋衛平,曾帶高管集體學習龍湖,光機票就花了66萬。萬科創始人王石參觀龍湖後,也驚訝於苛刻的完美細節,驚呼「可怕的龍湖」。
這種可怕品質,奠定了龍湖地產的江湖地位。在美國《福布斯》雜誌發布的2019年全球上市公司榜單中,龍湖集團躍居第345位,比去年大幅攀升149位。
圖片來自網絡
亮眼業績
排名背後,是實力支撐。看看其2019上半年報,也許一目了然。
實現合同銷售1056.2億元,同比增長8.8%;銷售總建築面積650.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5%;銷售單價人民幣16228元每平方米,較上年同期增長5.1%。營業額同比增長42.2%至385.7億元,毛利同比增長24.9%至125.8億元,毛利率為32.6%。
面對亮眼的業績,管理層也是信心爆棚。龍湖CEO邵明曉表示:「達成2200億元的目標比較輕鬆,龍湖會按照自己的節奏推進。」
董事長吳亞軍,也用「沒有故事就是好故事」來表達類似心情。
頻遭投訴
一片繁花似火。
只是,媒體輿論還沒來及點贊,故事還是說來就來了。
「我不得不來,我想問一下吳女士,您是不是已知道龍湖在長沙是維權的代名詞?龍湖在長沙的樓盤都在維權,無一例外。」
「您知不知道龍湖的進氣口和燃氣出氣口只有五十公分。」
「您知不知道,龍湖請黑社會打手打我們業主!」
這些言語,不是電影台詞,而是來自龍湖業主之口。
上述情景,發生在8月底,龍湖集團業績會香港發布現場。也就是說,這位業主,是赴港現場維權。
伴隨聲聲質問,高品質的龍湖,揭開了另一面問題人設。
據媒體報道,這位維權者來自湖南長沙,是長沙龍湖水晶酈城的業主。
對於上述質疑,想必吳亞軍心裡也有答案。
早在2016年,她曾因類似事情在內部群中大發雷霆,「剛才看了項目,很失望,建築不及格,粗陋,門廳很小……我不相信是這個城市人民的審美,也不相信是成本的限制(許多細節是因為水平和不走心)。
吳亞軍的憤怒,可以理解。這些問題,與其高品質形象相差不少。
近兩年,龍湖地產加快二三線城市布局,質量口碑,成為其開拓市場的利器。以此次事件地長沙為例,即便龍湖春江酈城項目的產品及裝修價貴些,大批業主仍然選擇了龍湖。
據龍湖集團中期業報顯示,2019年1-6月,公司在長沙市銷售額46.14億元,排在集團第8位,銷售額比去年同期增長76%。
遺憾的是,龍湖辜負了這份市場信任。
多家業主收房時發現,說好的精裝修房完全低了一檔次,跟當初要求的相差太大。很多設計完全沒有按照2500元/平米的裝修標準。
此外,房屋本身也存在硬傷。比如上文業主提到的,進氣口和燃氣出口僅差五十公分。有業主朴侃,一邊排、一邊吸,在家就能享受一氧化碳。有業主委託第三方檢測,給出結果即是「不達標」。
討厭的樣子?
遺憾的是,維權門僅半個月後,龍湖的新故事又發生了。
據時間財經報道,成都蜀郡小區業主王華(化名)爆料,今年1月20日入駐蜀郡小區的成都龍湖物業,物業費相較之前物業公司漲價達到50%-60%,進駐後還發生植被損壞嚴重、電梯頻繁出現事故等問題。
事實上,不至長沙、成都,在北京、杭州、青島、濟南、廣州等地,類似業主維權事件也有不少存在。甚至有輿論發出,龍湖業主拉橫幅維權已成常態,龍湖品質招牌已黯然失色的感嘆。
一定意義上說,這種感嘆並非空穴來風。來看看,龍湖的質量投訴。
2017年8月份,山東青島龍湖灩瀾海岸業主反應,自己購買的房子2012年6月收到交房通知,就發現很多質量問題,比如房子對角線不直,牆面不均勻,高層不符合規範,誤差很大等問題,因認為不具備入住條件,一直沒有收房。該業主表示,這5年里房子一直在施工,每次去查都在維修不同位置,去年物業打電話通知收房,質量還是不合格。
2018年6月底,北京龍湖長城源著業主們收房時也發現,小區內有多處路面開裂、樓梯坍塌、牆皮脫落等問題,業主們憤而維權。
2018年11月,買了湖南長沙龍湖紫宸第三期業主的徐先生,驗收房子時表示,房子諸多細節有對付感覺,和同系列的一期二期比較,很劣質。
除了消費者投訴,監管部門的聲音也不容忽視。
2018年1月14日,江蘇南京龍湖春江酈城項目工地,發生大面積塌陷,造成工地受到破壞,附近居民區住戶也遭損失,房屋出現不同程度裂痕。
2018年11月22日,成都市城鄉房產管理局消息稱,龍湖旗下成都龍湖西楠置業在銷售位於武侯區的「金楠天街」項目商品房時,存在通過第三方成都禹景置業有限公司加價銷售,變相抬高房價的不規範行為。
2018年12月17日,住建部信息顯示,龍湖春江酈城在出問題,發生高處墜落事故,死亡1人。
進入2019年,類似問題仍無緩和跡象。
2019年6月份,由於質疑開發商「高價低配、霸王條款」,長沙龍湖水晶酈城部分業主進行維權。湖南當地媒體也針對其精裝修問題進行了報道。
8月份,有疑似上海龍湖天璞二期業主的網友爆料,龍湖地產涉嫌虛假營銷,項目奇葩的道路設計,更成為近600戶業主的安全噩夢。
不難發現,不斷出現的維權問題,摩擦著消費市場信心,更讓龍湖的高端形象受損。
善待你一生。這是龍湖常見的品牌語。只是,頻頻發生的質量問題已讓一些消費者陷入噩夢,怎有善待之感?
由善待到噩夢,一直高舉品質牌的龍湖,一再「失言」,是否已變成自己最討厭的樣子呢?
要知道,曾經龍湖的質量口碑,折服了不少競品對手。宋衛平曾稱,造房品質能比上綠城的只有一家半,半家是星河灣,一家是龍湖。
圖片來自網絡
高周轉步伐
那麼,龍湖的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客觀而言,房屋質量問題,有一定行業代表性。
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房屋建材類的投訴27916件,比2017年增加30%;房屋裝修及物業服務類的投訴有17352件,比2017年增加100.6%。2019年上半年,房屋建材類的投訴14343件,房屋裝修及物業服務類的投訴有8473件。
對此,財經評論員嚴躍進表示,這說明大房企在追求高周轉,質量把控是不到位的。尤其是限價政策下,很多開發商會為降低成本,所以開發中會有偷工減料等做法。而年度銷售目標每年都在提高,這就會帶來很多壓力。
說起高周轉,萬科算是始作俑者之一,2008年其推出加速資金運轉的「5986模式」,2009年銷售業績超過600億;2010年業績突破千億。
目睹一切的龍湖,自然不能淡定。
2012年,人民日報發表一篇名為《龍湖地產:瞄準剛需高周轉》的文章。確定了它的高周轉之路。
2014年,宋衛平態度出現變化,直言「以前他們做得不錯,最近我認為(品質)越來越下降了。」
2015年後,龍湖高周轉步伐再度加快:瘋狂拿地,快速開發,高效出貨。
數據顯示,2018年,龍湖共斥資708億,拿地1019萬平米,拿地金額行業排名第7。截至2018年底,總計儲備6636萬平方米土地,權益面積為4559萬平方米。環渤海地區、西部地區、長三角地區、華中地區、華南地區及香港地區的土地儲備分別占土地儲備總面積的34.0%、30.5%、20.7%、8.8%、5.9%及0.1%。
2019年上半年,龍湖新增收購土地儲備總建築面積924萬平方米,土地儲備已達7093萬平方米,權益面積為4911萬平方米。土地儲備的平均成本5632元每平方米,環渤海地區、西部地區、長三角地區、華中地區、華南地區及香港地區的土地儲備分別占土地儲備總面積的31.8%、28.8%、21.5%、10.1%、7.7%及0.1%。
上述舉動,確實給龍湖帶來了巨額收入。
數據顯示,2016年龍湖集團銷售額是881億元,2017年為1560億元。到2018年,其銷售額已破2000億元,成為全國第十家銷售額破2000億的房企。
此外,激進擴張,也把吳亞軍送上了富豪榜。
2016年,吳亞軍以330億元財富排名胡潤女富豪榜第4, 2017年以525億元排名胡潤女企業家榜,2018年以420.2億元位列新財富500富人榜中34名,2019年,吳亞軍以660億元身價,登上胡潤全球白手起家女富豪榜榜首。一舉成為全球知名女富豪。
何憶初心
破具玩味的是,如今龍湖業主的種種遭遇,也曾是這位女富豪的啟程之路。
在創立龍湖集團前,吳亞軍也有過一次痛苦的買房經歷:延遲一年才拿到新房;入住一年多天然氣不通;打開另一扇房門才能採光;電梯常有故障,回家晚了就得自己爬樓……。
如何打造一個品質好房、如何不讓消費者花錢買罪受,這是吳亞軍涉足地產、創辦龍湖的初心。
只是,現在身居高位、享受碩果的她,是否還能憶起這顆初心?龍湖地產,又何以變成自己討厭的樣子呢?
高管離職
吳亞軍的煩惱,不止於此。
2018年,是龍湖重要的一年,雖然銷售突破2000億,但卻沒留住一些高管人員。
據媒體不完全梳理,2018年有8位高管從龍湖離職。
2018年1月,蘇州公司總經理李剛離職;
2018年2月,南京公司總經理李宏耕轉投融信、戰略部總經理王亞軍加盟中南置地、冠寓總經理王俊英離職;
2018年4月,煙台公司總經理李亮離職,龍湖集團副總裁徐愛國離職;
2018年10月,原冠寓CEO韓石加盟中南;
2018年12月,龍湖集團副總裁胡浩離職。
2019年2月27日,一則消息刷屏地產圈:龍湖集團副總裁李楠即日起加入融創。儘管隨後李楠予以否認,不過還是有消息人士指,李楠離職龍湖是大機率事件。
對此,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高管頻繁離職,易給公司造成工作目標不明確、工作流程不穩、戰略實施不連貫、企業業績受衝擊等問題;同時,龍湖集團採用二級管理模式,即通過集團直接管理各城市公司的「平台加端」管理模式,具有一定不穩定性。
圖片來自網絡
狂奔隱憂
如何提升高管穩定性、如何找回品質初心,拷問著吳亞軍,更拷問著一路高周轉狂奔的龍湖。
一定意義上說,龍湖的成功,與強調品質關係密切。作為重體驗、強口碑的房屋產品,丟棄品質,無疑自掘墳墓。這也是業主業績會上怒懟吳亞軍的核心觀點。
只是,曾經親力親為監督質量,賣房比賣菜還快的龍湖已漸行漸遠,吳亞軍的難題簡單又複雜。
同時,這個難題也日益關鍵和沉重。甚至影響到龍湖的健康發展。
亮眼數據下的疲態,說明了一切。
數據顯示,2016年和2017年,龍湖集團全年銷售增速分別為61.61%、77.08%,而2018年卻出現大幅下滑,全年銷售增速僅28.5%。
此外,龍湖集團2018年公司綜合借貸金額達1198.2億元,較2017年的774億,大幅增長54.8%,凈負債也從2017年的47.7%上漲至52.9%。
2019年9月9日,龍湖地產完成8.5億美元10年期債券發行定價。最終發行收益率4.064%,票息3.95%。有業內人士指出,此次交易創造了近兩年來中國民營房地產企業首筆10年期發行。不過,實現負新發行溢價,也實屬近期市場罕有。
另外,龍湖集團在2018年全國房地產行業規模排名中,由2017年的第8位退後至第10位。另據克而瑞銷售排行榜數據,龍湖集團2018年的銷售額也由2017年的第8位退後至第10位。
顯然,收穫規模的龍湖集團,行業競爭力卻正在下降,企業的發展態勢也比此前差了不少。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8月份颱風過境後,南京龍湖春江紫宸項目一期4幢住宅樓外牆,因頻發脫落事故而被鏟掉重鋪。據澎湃新聞報道,龍湖為此已新增成本數千萬元。
這又衍生出了新的問題。多地項目因質量爆雷帶來的善後整改成本,是否將拖累龍湖集團整體盈利情況?有專家表示,如果整改效果不佳,還可能陷入項目無法按期交付的違約困局,進而影響當期營業收入結算。
不難看出,龍湖正在為粗放的高周轉打法,付出衍生代價。
另外,整體房市環境,也在拷問高周轉的持續性。
今年1~7月,全國房企土地購置面積同比下降29.4%,新增貨值破千億元的企業為15家,同比減少2家。房企前十強的銷售額門檻值為1236.8億元,同比降低14%。
從政策端來看,針對房地產行業的調控政策,也已從銷售端逐步走向融資端。
在2019年6月份的陸家嘴論壇上,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曾批評房地產過度融資,擠占信貸資源。
7月份以來,銀保監會和央行連續5次發布政策,加強房企融資行為管控。
顯然,這些管控信號對龍湖而言,不是好消息。
邵明曉曾表示,2019年龍湖依然會堅持穩健的融資策略。現在看來,這一規劃策略,明顯受到更多局限。
而這些多維局限性,無疑在影響著龍湖的未來發展,進而影響資本市場、投資者的價值態度。
圖片來自網絡
7年之癢
一句「龍湖在哪兒,舒心與驚喜就在哪兒」的企業願景,一句「信守承諾,值得信賴」的核心價值觀。龍湖究竟做到了多少?面對頻頻維權投訴,這位品質大佬,是否已丟失敬畏感,活成自己討厭的樣子?
掐指算來,龍湖高周轉之路已有7個年頭。收穫不少、問題也不少。從政策到市場,從監管到消費,從內部穩定到外部持續。高質量發展、精耕細作的行業變局下,陷入七年之癢的龍湖亦或吳亞軍,也許已到改變時刻。
道德經有云:少則得,多則惑,大器曼成。吳亞軍的品質故事怎麼講,龍湖又路向何方,首條財經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