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無念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進入四月,氣溫回暖。鮮花綻放,生機盎然。隨著疫情防控形勢平緩,疫苗的快速推廣,以及出行政策的放寬,被疫情抑制的旅遊業終於迎來了一次小高潮。人們的出遊需求得到強烈釋放,紛紛走出家門,踏青賞花。
和旅遊業一起升溫的,還有國內的電影市場。
8億,這是4月3號到5號(截止當天晚上9點30分)三天清明檔假期的票房成績,總觀影人次2216.74萬,總場次123.41萬場,成績喜人。一方面,相比2019年的清明檔票房,這個數字增長了17.6%,再度刷新國內清明檔的票房紀錄;另一方面,持續了近一個月的冷檔期大盤,終於在清明檔的刺激下得以大幅提振。
票房再度刷新紀錄,市場被盤活自然值得慶賀,但票房的背後也同樣存在著一些問題。而作為每年在春節檔後,五一檔前的唯一一個法定節假日,它的能量似乎一直都沒有被充分激活,所有人也都在好奇清明檔的上限究竟還有多少。
那麼,2021年的清明檔,表現究竟如何呢?
從4月3號到5號三天,每天的單日票房分別為3.09億、3.19億、1.9億+。
這三天的票房究竟處在什麼水平?由於去年沒有清明檔,我們分別對比了2018年和2019年的數據,同時比照了自四月以來首周每天的單日票房,得到了以下這個表格。
首先,縱向比較的話,今年由於清明假期前置,18、19年都是5-7號為放假期間,而今年則從3-5號為放假,因此導致整個大盤也被提前盤活。且從4月2號開始,今年的單日票房每一天都較前兩年同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因此整個清明檔的票房大盤也自然有了顯著提升。
而橫向比較的話,2018和19年,都是在假期的第一天,也就是4月5號迎來了觀影人數和票房的小高峰,接下來兩天則逐漸回落,整體是逐級遞減的趨勢;而今年的清明檔也是近幾年唯一一次,實現了少見的「倒V型」,在假期的中間一天(4號)達到票房的頂峰。
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和清明檔三天假期的排布,以及公映的影片都有一定關係。
2018年和2019年三天假期的單日票房同期基本持平,而假期的最後一天由於臨近上班,票房產出一般也都是最低的。然而今年假期的前兩天剛好趕上了周末,民眾的娛樂心態和觀影需求結合在了一起,再加上《我的姐姐》《第十一回》等影片引發的討論度,這導致4號當天的全國場次(40.85萬場)在不及前一天(42.19萬場)的情況下,整體大盤產出依然比假期第一天超出了一千多萬。
今年清明檔的票房冠軍是國產片《我的姐姐》,三天內報收3.76億,作為一部講述親人家庭題材的劇情片,它在這個清明檔雙雙打破了該檔期的觀影人次紀錄和票房紀錄。
不僅如此,《我的姐姐》於2號晚18:00開畫,在上映首日排片比僅為《哥斯拉大戰金剛》一半的情況下,依舊拿到了超過6000萬的票房,不僅打破了《哥斯拉大戰金剛》連續一周票房日冠的紀錄,還是同日上映的另一部國產新片《第十一回》首日票房的近五倍。
3號和4號兩天,《我的姐姐》分別報收超過1.37億和1.48億票房,將其他的幾部同檔期國產片遠遠甩在後面,毫無疑問成為領跑整個清明檔的國產片。
清明檔票房排在第二的是已經上畫一周的《哥斯拉大戰金剛》,假期前兩天均保持了1億+的票房進帳,儘管影片已於3月31日登陸流媒體平台,但盜版資源似乎並沒有太影響到國內的票房收入。由此可見,好萊塢大片在國內的吸金號召力仍然十分強勁,即便是已經開畫一周的影片,在清明檔仍然可以釋放近3億的票房能量。
到目前為止,《哥斯拉大戰金剛》票房突破10億已是板上釘釘,不僅打破了傳奇「怪獸宇宙」前作《哥斯拉2:怪獸之王》9.37億的票房,也成為了2019年繼《速度與激情:特別行動》後,又一部票房破10億的進口片。
至於剩下的幾部公映新片里,《第十一回》、《西遊記之再世妖王》,以及《明天會好的》等片的票房表現均不如預期,直到現在也只有一部《西遊記之再世妖王》突破五千萬。
看完了數據方面的統計,我們不妨再來看看影片的內容方面。
今年的清明檔,國產片貢獻了近60%的票房,遠超過進口片。而這一局面其實從2019年的《雷霆沙贊!》上映首日票房不敵《反貪風暴4》就可看出一二,兩年過去了,進口片頹勢仍沒有得到緩解。
目前,清明檔只有《哥斯拉大戰金剛》一部進口片「一枝獨秀」,3號、4號連續兩天在排片為30%多的情況下,均貢獻了超過37%的票房占比。而整個清明檔,本片和《我的姐姐》一共占據了超過60%的排片比,某種程度上來看,清明檔大盤也是靠這兩部影片帶動起來的。
而被寄以「救市」厚望的《阿凡達》,在重映了快一個月後,在假期的第二天,也有接近500萬的進帳,這個成績甚至超過了新片《明天會好的》的單日票房,排在當天的第五名。
不僅好萊塢大片「不見蹤影」,就連批片市場也變得異常冷清單薄,整個檔期幾乎只有一部上映了半個多月的《波斯語課》還在苦苦「奮戰」。不過,在3號當天,影片以0.3%的排片比拿下了近100萬的票房,4號當天排片比直接翻倍,單日票房更是突破130萬,發揮相當穩健。目前本片的總票房已接近3000萬,暫時排在今年引進片票房榜的第四名。
整體看來,今年的清明檔戰局少了很多「硝煙味」,往年的進口片和國產片大戰的局面如今已經不復存在。想起2018年的《頭號玩家》《起跑線》《環太平洋2:雷霆再起》;以及2019年的《雷霆沙贊!》《調音師》《小飛象》《海市蜃樓》等各種類型的大片和批片齊開花的場面,不由還是讓人感到些許懷念。
當然,由於疫情的緣故,進口片斷供是最大的一個原因。《黑寡婦》《速度與激情9》《比得兔2》等好萊塢大片不斷延期和撤檔,而批片市場又極其不穩定,印度片消失,日本片審核進度慢,小語種片過於冷門……總之,「無進口片可看」的現象在短期內恐怕仍沒有什麼解決辦法。
至於國產片方面,今年整體的局面可以用「一強多均」來形容。
綜合看來,在貓淘平台上,《我的姐姐》毫無疑問是最受觀眾喜歡的,可以說獲得了口碑票房的雙豐收。而在豆瓣平台上,《我的姐姐》和《第十一回》均取得了7分+的成績,對於國產片來說算是還不錯的水平,而後者的7.5分暫時略高於前者的7.3。有觀眾認為,《我的姐姐》開放式的結尾引起了一定的爭議,這也是它從開分7.9一路掉到7.3的最大原因。
而《西遊記之再世妖王》和《明天會好的》兩部影片在豆瓣的評分都沒有及格,後者在5號的單日票房甚至還不及春節檔的《你好,李煥英》。雖然本片由網紅papi醬擔任主演,賈樟柯擔任監製,但是除了主演的粉絲,以及文藝片愛好者會去貢獻票房以外,影片很難撬動路人盤。
坦白說,從類型上來看,今年清明檔上映的幾部國產片都不是傳統意義上能夠扛票房的類型屬性很強的片子。
過去幾年,清明檔的《頭號玩家》《環太平洋2》《反貪風暴4》《雷霆沙贊2》《調音師》《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等片,基本涵蓋了觀眾愛看的動作/科幻、懸疑/犯罪、愛情/喜劇等幾大類型,因此市場類型相當多元。
反觀今年,儘管《我的姐姐》打破多項紀錄,但親情片,尤其是偏現實主義題材的女性向作品,在市場上仍處於較為小眾的類型。而《第十一回》雖然有陳建斌、周迅、春夏等一眾實力派演員加盟,有喜劇元素,口碑也不錯,但由於片子的作者風格較強,帶有一定的先鋒意味,因此也不免有些曲高和寡,屬於那種影評人看完很嗨,普通觀眾卻很難get到的類型。
《西遊記之再世妖王》雖然是動畫片,但由於整體畫風較為暗黑,並不太適合年紀較小的小朋友觀看,成年人又會覺得劇情俗套。由此也可以看到,對於經典IP的套路化演繹已經讓觀眾感到疲憊。至於《明天會好的》票房口碑雙失利則更加證明了,「販賣焦慮」和「純灌雞湯」的影片對於當下的年輕人已經不再適用了。
整體看來,不斷上漲的票房數據展現了當下電影市場繁榮的一面,但我們也應當發現這背後存在的一些潛在問題。
一方面,8億+,這個成績直接比2019年高出了一億多,不僅打破了國內清明檔的票房紀錄,大大抬升了大盤體量,同時也是繼2019年在清明檔票房上升展露頹勢後,重新實現新的突破。
縱觀國內清明檔大盤發展史,儘管從2011年的7800萬,到2019年的6.95億,票房體量足足超出了9倍之多,但很大程度上其實還是依賴於市場容量的擴大,而非檔期本身承載力的提升。
從2013年開始,國內清明檔較前一年迎來近乎95%的增長,14和15年也分別有30%和40%的增幅。2016年增幅放緩,2017年甚至實現了逆增長。從2018年開始,雖然清明檔市場空間實現了進一步的擴容,但整體的頹勢已經顯現。2019年相比2018年,甚至才增加了不到一千萬的票房。
所以,今年的清明檔能夠達到這樣的水平,依然給國內的電影市場以及從業人員注入了更多活力和信心。
但另一方面,高票房的背後,是為期更久的「冷檔期」,以及整體發展不均的市場局面。
作為每年春節後,五一前國內唯一的一個法定節假日,清明檔的重要性正愈發凸顯。但相比同樣有三天假期的端午檔和中秋檔,清明檔的能量似乎仍未被完全激活。僅以2019年為例,清明檔三天報收6.95億,端午檔三天7.7億,中秋檔三天7.91億,前者相比後兩者都少了近一億的票房創收,競爭力並不顯著。
而且,在春節檔後,三四月的內地影視往往會迎來一個較為漫長的冰點期。春節檔影片餘溫尚未散盡,新片又遲遲不願定檔,再加上疫情的影響,這導致今年的三月份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單日票房大盤不足5000萬。
此外,檔期內「貧富不均」的現象正變得愈發嚴重。2019年清明檔前三分別是《反貪風暴4》2.67億、《雷霆沙贊!》1.99億,以及《調音師》7195萬;而今年的前三名則是《我的姐姐》3.76億、《哥斯拉大戰金剛》2.98億,《西遊記之再世妖王》5512萬。影片之間的差距正不斷拉大。
事實上,儘管相比其他的節假日,清明檔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並不代表著這個檔期的潛力就止步於此了。在拍sir看來,如果做到以下幾點,清明檔的體量仍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
首先,強類型屬性的影片不應該放棄清明檔,在保證市場多元發展的基礎上,仍要靠「爆款」拉動大盤。
回顧往年的清明檔,「爆款」的出現不外乎兩種。一種是像《美國隊長2》《頭號玩家》《金剛:骷髏島》這樣本身自帶熱度的好萊塢大片;另一種則是像《起跑線》《調音師》或者《戰狼》《火鍋英雄》這樣的影片,要不就是依靠題材和過硬質量出圈,要不就是本身的類型特點十分鮮明。總之,無論國內外,類型片始終是最好賣的。雖然今年《我的姐姐》同樣起到了領跑的作用,但整體看來,幾部國產片都還是稍顯文藝了些。
其次,「泛檔期」的概念仍該被重視,尤其要重視三月中下旬開畫的影片在清明檔發揮的餘熱,更應當通過分散火力帶動整個月大盤。
例如,2018年4月1日,作為一個普通的周日,也是清明檔假期前的最後一個周末,當天有超過兩億元票房進帳,很大程度上要依賴已經公映多日的《頭號玩家》《環太平洋2》等進口片的拉動,使得當天的票房甚至超過了清明假期最後一天(4月7日)的票房成績(1.56億)。而2019年清明檔,國產片《老師·好》在公映了半個月的情況下,三天假期內仍保證了每日超過1000萬的票房進帳,勢頭不減。
要知道,三四月冷檔期的問題始終存在,試圖僅依靠三天清明假期就帶動整個月的大盤,這並不現實。但如果將影片的能量分散,在新片保質保量的情況下,同時重視已公映影片釋放的餘熱,不僅有可能進一步刷新清明檔期的票房大盤,對於整個冷檔期士氣的提振也很有幫助。
最後,很多國產片也不必一直固守大檔期試圖分一杯羹,加入小檔期同樣大有可為。
春節檔的例子已經告訴了我們,未來隨著頭部影片投資比例的進一步提高,熱門檔期的票房產出「貧富差距」將進一步拉大,能夠脫穎而出的片子只會越來越有限。而那些中等體量的腰部影片可以試著開發小檔期的資源和能量,不僅有利於影片的口碑積累發酵做長線放映,同時也可能實現自身票房收益的最大化。
不過,從現階段的角度來看,隨著國內檔期進一步的冷熱分配不均,很可能會讓一些國產小片更不敢定檔普通檔期了。畢竟冷檔期上映的國產片,沒有一部突破2000萬票房;而熱門檔期就算是再不濟,也有3000萬以上的進帳。長久以往,恐怕會造成更為嚴重的惡性循環,對於國內市場的平衡發展也不是一個好的勢頭。
總之,2021年的清明檔就這樣結束了,取得的成績屬於過去,未來的挑戰仍然很艱巨。而隨著清明檔期結束大盤的迅速降溫,直到五一假期前的這近一個月時間裡,如果再沒有帶動大盤的大片和新片定檔的話,留給我們的問題仍將十分嚴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nnNp3gB9EJ7ZLmJ4x2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