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帝國極東之地——樂浪郡,中原王朝首次控制朝鮮半島始末

2020-01-06     國史拾遺

在農耕文明時代,中國在東亞可謂絕對的主體,經過漫長的擴張,東亞地區幾乎所有適合農業開發的地區都被中原王朝囊括,在古代,看看中華帝國的四周吧,東部是大海,西部和北部是荒涼的沙漠或寒地,南部熱帶山林難以逾越。可以說,擴張已經到了極限,也難怪古代時期的中國人會有一種處於「天地之中」的感覺。

不過,這種「極限」仍然有兩個bug,有兩塊地區古代中國並沒有成功消化,一塊是紅河三角洲,即越南北部地區,此處自秦征百越後就一直是中原王朝的郡縣,但由於當地過於偏遠,土著勢力強大,所以在五代十國亂世其脫離了出去,後繼的中原王朝雖有過收回的努力,但並未成功。

西漢疆域圖,在東部核心地區,朝鮮半島北部和越南北部屬於漢王朝直轄領土

而還有一處則是朝鮮半島,這個地方為什麼沒拿下來呢?從地緣上來簡單說下:主要還是氣候和地理因此,這個地方已經很北了,氣候寒冷,統治成本較高,而且半島地形奇特,北邊多山而南邊有幾塊適合發展的平原,這種地形結構使得本土能有效抵抗北方勢力的入侵,所以在漫長的歷史之中,中原王朝並沒有完全吞掉這個看似近在咫尺的朝鮮半島。

朝鮮半島地形,從北邊進去並不容易

但是,中國古代是有過擴張到朝鮮半島的嘗試的,而且嘗試地非常早,根據歷史記載,公元前109年,漢武帝攻打朝鮮,滅朝鮮後設立了四個郡:樂浪、真番、臨屯及玄菟,這便是朝鮮歷史上著名的「漢四郡」,而這四郡之中,以樂浪為首。

不過,漢武帝滅的是哪個朝鮮呢?而這些郡後來又哪裡去了呢。要解釋這些問題,大家要先了解一下朝鮮半島的歷史。

朝鮮古代的信史出現很晚,還是公元前194年,《史記》記載這一年,漢高祖所封的燕王盧綰出逃匈奴,其部將衛滿率舊部渡過鴨綠江,推翻了古朝鮮自立,建立了「衛滿朝鮮」。「衛滿朝鮮」的真實性得到朝韓和中國史學界的普遍認可,而且有考古學證據,所以說它是「信史」,不過也有韓國學者對認為衛滿有可能是古朝鮮人而非燕人。其主要依據是衛滿進入古朝鮮時不是身穿漢服而是「魋結蠻夷服」,掌權後不改國號而是沿用朝鮮的國號。

對了,「朝鮮」這個名稱其實最早見於中國古籍《山海經》:「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朝鮮」。《尚書大傳》對其含義的解釋為「朝日鮮明」。不過,《山海經》當然不是什麼嚴謹的歷史書,所以這裡面說的朝鮮國,估計只是古人的一種地理臆想。但後面的朝鮮就以此為國名。

那這之前的朝鮮是什麼樣的呢?這個問題很有趣。

這之前的朝鮮被稱為「古朝鮮」,這個古朝鮮其實一直有兩種說法,傳統說法是「箕子朝鮮」,根據《史記》、《尚書大傳》、《漢書》等史書的說法,是在公元前11世紀到前2世紀期間,由不願服從周王朝的商朝宗室箕子及中原地區移民在朝鮮半島與當地原住民一起建立的一個國家。

這個說法古代朝鮮人是推崇的,大家可能也知道,朝鮮古代有濃厚的「慕華」思想,明清之後尤其如此,如果說朝鮮半島是商代移民開啟的歷史,那自然是求之不得,說明其與中華同文同種啊,所以朝鮮半島歷代統治者都非常推崇「箕子朝鮮」,1102年,高麗王朝肅宗接受禮部建議,在牡丹峰下立箕子陵(牡丹峰根據他們考察的箕子埋葬的地點),後高麗和朝鮮王朝歷代君主都會對箕子墓進行定期祭祀。

傳統說法是,燕國人衛滿控制了「箕子朝鮮」

但也有一種「本土派」的說法——檀君朝鮮,這本來是神話傳說,最早的文字記載出自高麗國師一然所著野史《三國遺事》,根據此書記載:天神與熊女的後裔檀君在堯即位五十年後即位,以平壤為首都,以朝鮮為號。這個神話有著濃厚的森林漁獵民族色彩,和朝鮮民族的特性比較符合,但是在古代,朝鮮統治者基本不把這個當回事:你這古怪的傳說別妨礙我欣慕中華。

但近代之後呢?由於民族主義情緒升溫,朝鮮人開始尊奉檀君朝鮮了,由於箕子朝鮮內容在文獻中的矛盾,以及考古發現的不足,箕子朝鮮已被朝韓主流所否定。有人甚至認為箕子朝鮮是漢朝時期的漢人或是後世慕華者編造出來的,1993年10月,朝鮮挖掘出土檀君陵,竟然說找到了遺骨,考證距離現在5000多年,甚至宣稱檀君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而非神話,並將其正式列為朝鮮歷史上首個國家古朝鮮的開國始祖。2007年2月,韓國亦開始將檀君朝鮮作為歷史上的首個朝代寫入歷史教科書。

檀君神話,這個和什麼「女媧造人」之類的差不多,純屬傳說

這說實話有些荒唐,其實「衛滿朝鮮」之前的朝鮮歷史還是一筆糊塗帳,不過這個地方有土著居民是肯定的,因為根據考古所得,早在遠古時期朝鮮半島之上就已有人類居住,「衛滿朝鮮」統治者是誰先不論,這個地方的居民主體肯定是朝鮮土著而不是漢人(但衛滿朝鮮的統治階級有可能是中原移民),不過,衛滿朝鮮控制的地域也只限於北部,朝鮮半島南部生活的很多小的部落,這些部落在中國史料中被泛稱為「韓」。

朝鮮半島南部則是三個部族聯盟,被稱為「三韓」,這是當今朝鮮民族的主體

為漢武帝滅的,就是這個衛滿朝鮮。

漢武帝為何攻打朝鮮呢?其實只是漢朝看其不順眼而已,衛滿朝鮮積極對外擴張,輸入中原文化,使國家愈來愈強盛。西漢一開始以其為外臣,統御塞外蠻夷。後來發現其似乎不太安分,其拒絕向西漢朝貢,並阻塞了鄰近小國向西漢朝貢的道路,於是漢武大帝於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發兵討伐朝鮮。前108年,朝鮮王衛右渠被臣下所殺投降西漢,衛滿朝鮮滅亡。

之後,漢武帝在古朝鮮故地置樂浪郡,於真番國故地置真番郡,在東穢貊地區置臨屯郡,於沃沮之地置玄菟郡,合稱為「漢四郡」。這裡面的真番、穢貊、沃沮都是啥?這都是當時中國東北地區以及朝鮮半島北部分布的一些漁獵部族,其和古朝鮮相鄰但不屬於朝鮮屬地,《史記》常以朝鮮、真番並舉,比如:「東綰穢貊、朝鮮、真番之利。」但衛滿朝鮮建立後,這些部族以朝鮮國為尊,類似一些藩屬國對中原王朝一樣。

「漢四郡」的建立對於朝鮮半島的發展絕對是非常重要的里程碑,中原王朝直接統治朝鮮半島北部,中原的先進文化跟著漢人官吏、移民移入朝鮮,大大加速了朝鮮半島的發展,但是呢,但「漢四郡」建立後,當地土人仍然不斷反抗漢廷統治,這個地方地處偏遠,朝廷有點邊長莫及。所以,四郡並存的情況只存在了二十多年。前82年,真番、臨屯二郡瓦解,與玄菟郡的東部地區一起被併入樂浪郡,樂浪郡分別設東部都尉和南部都尉管轄此處,而玄菟郡治遷至高句驪縣(遼寧新賓一帶),名存實亡。

天漢年間(前100年—前97年)遼東政治地圖,樂浪郡首縣朝鮮縣大概位於今天的平壤。

「漢四郡」僅剩「樂浪」一個,有人想這不就是行政區劃變遷嗎?地方還是那麼大而已啊,其實不一樣,古代的統治可不像現在一樣,地方都是你的你想怎麼設就怎麼設,古代很多偏遠地區,郡縣就是朝廷的統治據點,朝廷也只能控制這附近的地方,郡被廢了,說明這一帶基本已經無法進行有效統治。

「至元封三年,滅朝鮮,分置樂浪、臨屯、玄菟、真番四部。至昭帝始元五年,罷臨屯、真番,以並樂浪、玄菟。玄菟復徙居句驪。自單單大領已東,沃沮、濊貊悉屬樂浪。後以境土廣遠,復分領東七縣,置樂浪東部都尉。」——《後漢書》

此時是「樂浪郡」鼎盛時期,根據《漢書》記載,此時樂浪郡共轄二十五縣, 62812戶,口數406748人。此時樂浪郡成為朝鮮半島北部的大郡, 加上漢朝人以郡代稱東南西北四面邊界,樂浪郡遂成為漢代極東之地的代表。

「......東至樂浪,西至敦煌,萬里之中,相競用之」——《潛夫論》

樂浪郡這個狀態持續了很久,一直到東漢建武六年 (30年) ,光武帝平定王調之亂,廢東部與南部都尉,放棄嶺東七縣,改由濊族自治,不過此時樂浪尚轄十八縣。也算是相當強盛,但這個時候,東北地區另一地緣勢力崛起了,這就是高句麗!

2世紀以後,高句麗、夫余等漸趨興盛,不時侵擾玄菟、遼東、樂浪等郡,玄菟郡被迫再次內遷 (是為第三玄菟郡),這次直接遷到長城以內,大概在現在的瀋陽、撫順一帶,而樂浪則成為中原王朝對抗高句麗的前線。樂浪等四郡自設置之日起,就一直受到土著民的巨大威脅,領地不斷被蠶食,現在其餘三郡全滅,僅剩樂浪一郡,帶也處於風雨飄搖當中。

註:高句麗,古代分布於中國東北邊疆和朝鮮半島北部的一個民族,2世紀開始強盛,公元668年被唐朝滅亡

根據統計,順帝永和五年 (140年),當時樂浪有戶61 492, 口數257 050,和西漢相比人口少了15萬,這一方面當然有放棄嶺東七縣的原因,但戰事之慘烈,也可見一般。事實上樂浪郡實際能控制的地方是越來越小的,高句麗蠶食地越來越厲害。

而中原又逢亂世,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公孫康占據遼東,其反擊北侵的朝鮮半島土著,奪回了樂浪郡南部的控制權並分屯有縣以南荒地分置帶方郡,郡治在帶方縣。曹魏派兵平定公孫淵後, 依循公孫淵所置,以遼東、樂浪、帶方、玄菟等郡新成立平州,位於平州的樂浪郡,再次成為曹魏以及後繼的西晉的極東之郡。

西元三世紀的朝鮮半島政治地圖

然而西晉並不是一個強大的王朝,帝國邊塞的樂浪是個什麼情況呢?咸寧二年 (276) , 西晉復置平州,領有昌黎、遼東、玄菟、帶方、樂浪五郡。樂浪郡僅下轄六縣,3700戶,帶方郡下轄七縣, 4900戶,19此時二郡戶數的總和只相當於東漢時的1/7,幾乎處於被滅的邊緣。而之後西晉南渡,北邊大亂。

公元311年,高句麗大舉南侵,奪取西安平縣(位於今鴨綠江口北岸),切斷了樂浪、帶方二郡與遼東的聯繫,313年初,據有樂浪、帶方二郡的張統(張遼之孫,當時樂浪地區實際控制者)因不堪長期孤軍與高句麗、百濟作戰而率千餘家遷到遼西投靠慕容廆(臣服於中原王朝的鮮卑人,當時占據遼地)。高句麗攻破樂浪,樂浪郡實際滅亡,當然,慕容廆後為其在遼西僑置樂浪郡,但這個郡僅僅是名義上的而已。

不過事情還沒完,根據考古發現(樂浪故地發現的4世紀和5世紀初的帶有晉朝年號和官銜的晉人墓銘和磚銘)表明,公元313年後一直到5世紀初,還有一定數量的晉人居住在朝鮮半島北部並繼續奉晉朝正朔,並未被高句麗等地方政權降服。

中國政權也沒有完全放棄努力,公元342年冬,慕容皝毀高句麗丸都城,重創高句麗,使其30年無力大舉用兵,於是前燕慕容氏是最後一次給高句麗以巨創的中國地方政權。不過這並不能恢復中國以前對朝鮮半島北部的控制,前燕也只好接受高句麗的臣服。不過迫於前燕壓力,高句麗也遷都到平壤。

「遣其弟稱臣入朝於燕,貢珍異以千數」——《資治通鑑》

自公元前108年,漢武帝設置樂浪郡,到313年樂浪郡事實滅亡,這個中原王朝極東之地的建制延續了超過400年,之後高句麗占據樂浪故地成為既成事實,也被中國政權所承認,北齊天保七年 (556年) ,大規模省并州郡, 僑樂浪郡亦於此時被併入昌黎郡。連僑置的樂浪郡也被廢了,這個地名徹底成為歷史地名

然而,畢竟統治了400年,中原地區在樂浪的存在仍留下不少遺產,比如著名的漢樂府詩歌《箜篌引》,這便是樂浪郡的民歌 ,1935年到1937年,在今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首都平壤的樂浪區域,發現了樂浪郡城遺址和大約2000餘座漢代古墓。在該遺蹟中出土的漆器十分精美,史稱「樂浪漆器」。以今天的角度,我們通常會說這是朝鮮北部受漢文化強烈影響的一個具體見證。但是實際上,在當時,半島北部本就是漢代屬土。

設置樂浪郡是古典時期中原王朝控制朝鮮半島的第一次嘗試,然最終以失敗告終;第二次嘗試則要到隋唐時期,空前強盛的唐王朝滅百濟,平高句麗後曾試圖直接管理此處,但又和地頭蛇新羅爆發衝突,最終仍未成功(但唐朝成功奪取了高句麗一半的國土);元朝時期,蒙古大舉入侵高麗則是第三次嘗試,此次蒙古雖未完全征服高麗,但迫使高麗成為自己的附庸,明清時期,朝鮮奉行「事大主義」,與中國親近,中國與朝鮮半島的地緣關係才穩定下來,這一直到甲午戰爭事情才被打破。

作者:雲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mIpeW8BMH2_cNUga1o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