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俊春工筆花鳥畫意趣與意境的營造,對於水墨淡彩雅逸畫格的追求,既體現了他在當下過於視覺化的工筆花鳥畫流行樣式中另闢蹊路徑的獨立思考,也體現了他通過清新淡雅的工筆花鳥畫文化品位的追求而回歸傳統的藝術。
他的畫作常常顯得些許的平靜朴淡,但品味愈久卻愈能體味出畫面意趣的豐盈、意境的幽深,畫家在表現怎樣的花鳥畫審美內核上可謂苦心經營、匠心獨運。
賈俊春:1966年出生於江蘇灌雲,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文化部青年美術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熱帶雨林藝術研究院常務理事,江蘇省美術家協會花鳥畫藝委會委員,蘇州國畫院專職畫師,曾就讀於杭州師範學院何水法中國花鳥畫創作高研班。
作品獲得第十一、十二屆全國美展獲獎提名進京作品;2007中國百家金陵畫展金獎;第三、四屆全國中國畫展優秀獎;2005年全國中國畫展優秀獎等全國大展獲獎三十餘次;多幅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江蘇省美術館等藝術機構收藏。
出版《中國美術家作品集——賈俊春》《唯美技法圖典賈俊春畫鳥賞析》《當代工筆畫·唯美新新勢力——賈俊春》《傳世典藏·當代名家長卷精品賈俊春·野塘逸趣圖卷》;著有論文《平淡之中寫意境》《景意相兼畫始佳——論工筆畫的意境美》等。
賈俊春出生在極普通的工人家庭,童年時家裡連一張報紙也見不到,但從記事起就特別喜歡畫畫。繪畫完全是一種興趣,他對繪畫每天都充滿了創作激情,「我對花鳥畫情有獨鍾,每畫一幅畫,都會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寫生和創作中。」
許多時候,賈俊春往往是這張作品還沒完成,另一張作品的構思又已閃現,總感覺時間不夠用。畫畫時,他有時整天不說什麼話,但並不覺得寂寞,完全陶醉在畫面之中,陶醉在構思營造畫作的藝術意境。「如果哪天不讓我畫畫,反而手足無措,心緒不寧,對畫畫的追求是發自內心的喜愛。」
賈俊春認為,生活是自由的,無拘無束的,對於複雜的人際關係他有點無所適從,與世無爭的心態決定了他的性格——埋頭畫畫,這是他最專注做的事,創作《鷗鷺忘機》表達了他的心聲。
他希望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能和睦共處。他創作的土壤來自於生活,生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不經過寫生的創作沒有藝術感染力,經不起推敲,缺乏動人心魄的力量。
畫家要超越真實生活,用藝術的眼光去深入細緻地觀察,大自然總是把那博大深邃靈秀蘊含在平淡之中,用藝術的眼光去發現挖掘加以提煉,用高雅的趣味來塑造返璞歸真的藝術境界。
2004年,在創作觀念上技法上是他的轉折點,特別是在理論認識上,隨著經驗的不斷積累和思想認識上的逐步提高,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畫畫就是畫自己的心境,把意識形態轉變成物質形態表現在紙上,也就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他的作品特別注重情的表達,「筆墨本無情,不可使運筆墨者無情;作畫在攝情,不可使鑒畫者不生情」。求自然之道,不以柔媚悅世,立意清晰,捕捉生活中的亮點,入情入理地溶入畫面,充滿情的視覺表達,以情賦韻,以情達意,表達對動物的生命謳歌。
用傳統的筆墨畫現代人的生活感受,國畫大師李可染先生說:「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以最大的勇氣打出來。」中國畫要想發展必須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去發展,多年來他是一手抓傳統一手抓生活的創作態度,
生活對於畫家來說是創作的源泉,脫離生活的藝術在歷史上總是站不住腳的,有的人以「中得心源」為由脫離了「外師造化」,而他是把傳統和生活相互並軌,使抓傳統抓生活成為藝術生命的需要,融入畫境之中。
藝術的本質是表達自己的心聲,畫自己的內心世界,國學大師王國維說:「言氣質,言神韻,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氣質,神韻,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隨之也。」他指的是文學作品,他認為這段話同樣適用於美術作品創作。
一切藝術的境界不外乎寫實傳神造境,化景物為情思,虛實結合,在實質上是一個藝術創造的過程,把客觀的真實化為主觀的表現。作為一種視覺藝術和造型藝術繪畫作品的價值意義和審美趣味,終究要通過一定的形式手段方能得以彰顯和技術保障,再高明的價值意義和審美趣味,也只能是徒具軀殼,徒託空言。
在談到中國畫的傳統和現代相結合的時候,賈俊春認為,「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不論採取哪一種形式都必須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模仿照抄,翻新花樣都不是創新,創新與發展密切相連的是繼承與發展的問題,這是一個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關係。
它和古今中外諸種藝術的融合還會展現出無限的可能,但不能丟掉了中國畫的傳統精神,總要留有餘韻餘味,無論是遠觀還是近察,不應只是給人以視覺的滿足,還應給人留下想像回味的餘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