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千萬不要來北京,千萬別來……

2019-12-03     留住最美瞬間

北京人過了一個「速凍」周末

手腳冰涼,瑟瑟發抖

趕緊穿上羽絨服小皮靴

而第一次來北京的南方人

也終於趕上了一場北京的雪

1

冬天的北京

雪景簡直太迷人

北京大概是與初雪最相稱的地方

初雪一落,全城的人都開始激動起來

一打開朋友圈,十條有八條在刷「下雪啦!」

剩下兩條在刷「冷死啦!」

很多北京人

對南方朋友說北京人也已經

很久沒有看到過雪了

但只要它一來整個北京將美若天堂

奧森公園的雪景

百望山的雪景

北海的雪景

北京植物園的雪景

地壇公園的雪景

釣魚台的雪景

故宮的雪景

十三陵的雪景

天壇的雪景

長城的雪景

這就是北京的雪

仿佛遊蕩在天邊的雲掉落在我面前

而大雪覆蓋下的是千年歷史的北京

2

80、90後

只有北京冬天才能做的事

秋栗香的栗子個個圓潤個頭飽滿,特別是剛出鍋的時候,熱氣騰騰的感覺。如果剝殼的時候可以完整剝開,完好無損地咬下去...那一口咬下油然而生的幸福感...

熱氣騰騰的老銅鍋,飄著羊肉的香氣,蘸著麻醬蒜汁下肚薄薄的羊肉片,糖蒜、燒餅、凍豆腐一個不能少,整個人都暖和了起來...

冬季的時候最適合吃冰糖葫蘆,去前門大街買一串最正宗的老北京的冰糖葫蘆,走在充滿了懷舊氣息的街道上,感受北京的冬天限定食物

後海是一個充滿了童年美好回憶的地方,去後海滑冰車,看看後海冬天的夜色如夢似幻,來這裡滑滑冰車感受下已逝的時光的美好。

天寒地凍的時候,和朋友一起分享一個熱氣騰騰又香甜的紅薯,一邊吃一邊用來捂手...

厚實的國安定製帽衫,不僅在冬天帶來溫暖,更能讓你在茫茫人海中脫穎而出。如果能夠偶遇國安球迷,那也是一種奇妙的緣分。

周末窩在沙發上,抱著彈球兒看電視,或與好友暢所欲言,或與家人溫暖相伴,摸一摸它毛茸茸的腦袋,瞬間治癒所有不開心。

八達嶺滑雪場,一邊欣賞巍峨的長城,一邊享受滑雪的樂趣,讓壯觀景色給你作陪,三五好友與你相伴,縱然還有地方可以滑雪,但是再也沒了長城的相伴。

在咱北京,夏天吃平谷的大桃,那到了冬天昌平的草莓是必不可少的,採摘新鮮的大個兒草莓。又大又甜!

那個時候下雪真的是鵝毛大雪一下就是一天,等雪停了和同院的小夥伴一起堆雪人兒、打雪仗,重溫童年趣事!

上初中很多女生開始互送禮物,最愛去的還是小商品批發市場,跟學生們成群結隊去批賀卡買玩具,回憶當年的我們。

坐在教室里也是不老實,想著出去瘋跑、打雪仗,在玻璃窗上呵氣,寫下喜歡的人的名字。小編就真的這麼干過。

北京溫泉資源豐富,小湯山泡溫泉是出了名的,如果你感覺一身疲憊,和家人一起去泡個溫泉,暖暖的溫泉水舒緩了一周的勞頓。在寒冷的冬天,泡溫泉再幸福不過了。

3

爸媽年代的北京冬天

看著看著就哭了

燒煤球、囤白菜、滑雪溜冰……這些曾是不少人共同的兒時記憶,如今想起來既遙遠得像另一個世界的事,又歷歷在目仿若昨日。

以前用暖氣比較奢侈,還不像現在這樣普及。一到冬天,各家各戶就開始成百上千地買了,蜂窩煤囤起來除了用於做飯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取暖。

燒蜂窩煤用的爐子也比較講究,一般都要有一根通風管,連接到房子外邊當煙囪,如果通風不好,很容易造成室內窒息的危險。爐子上有火圈,下有爐門,使用方便。

平時在爐子上燒個熱水的同時,還能在邊上烤幾個饅頭、地瓜,熟了以後拿著熱乎乎的,先暖了手再吃。

燒爐子時間長了,煙囪免不了會出點兒問題,修補匠的生意也就來了。

誰家的爐子不小心火滅了,就拿一個新煤球去和鄰居換一個燒著的。鄰居們有來有往,互相借的又豈止是火種?而去借東西的任務,往往落在小孩兒們的身上。

冬天到來時,老人們會帶著孫子上街買煙囪和家用,童車正好也可以用來儲貨。

還記得冬天的被窩裡塞進一個暖水瓶的幸福感嗎?那時候家裡有打吊針的瓶子,就是最好的暖水瓶。睡覺前,媽媽先把被子鋪好,捲成直筒,腳底下還要窩起來,往裡塞一個裝了熱水的鹽水瓶,被窩一下就暖和了。

過冬最重要的除了取暖,就是吃的問題了。北方的冬天反季節蔬菜尚未誕生,易存儲的大白菜成了過冬的必備之物,臨近冬天,搶購大白菜便成了北京大街小巷的一景。

跟買煤球類似,每戶人家一般都要儲藏幾百斤大白菜過冬,而且變著花樣做,燉、炒、腌、拌等等,以免一樣口味吃多了膩味。

冬天裡最開心的就是吃火鍋,既暖和又有氣氛。北京以前最流行的是炭火鍋。這種火鍋一般都是銅鍋,中間爐心燒的是木炭,上面有個口通風排煙,可以用鍋蓋套著。

在北方,沒有下雪就不是冬天。下雪阻礙交通,過去又沒有現在那種方便的鏟雪車,不過人多力量大,大家可以一起出去鏟。

80年代中期時,有一部《街上流行紅裙子》的電影風靡全國,於是北京女青年們也開始夏天穿紅裙子,冬天穿紅羽絨服為時尚。

那時候,這可是北京「名媛淑女」的最愛,一股香氣瀰漫了整個童年記憶。現在喊得出名字的有友誼百雀羚萬紫千紅,那股濃到刺鼻的熟悉香味,你卻不得不佩服這些品牌強大的生命力。

雪景迷人,拍照留影自然必不可少。圖為1986年冬天,遊客排隊在雪中的天安門前留影。

老軍用棉帽,戴上它,再也不怕凍耳朵啦~這又叫雷鋒帽是部隊55式冬常服中的棉帽,把帽幫子向下一拉,把耳朵、脖子都護住了,外面的冷風吹不進,裡面的熱量散掉渾身都感到熱烘烘的。

一雙棉手套 ,卻能遮擋住咬手的風 !小時候禦寒過冬的棉手套,最常見的是由媽媽一針一線縫製而成。不帶的時候繩子跨在脖子上,攜帶超方便。

記得小時候,冬天下雪,很多人都穿著一雙暗黑色條絨棉鞋,底子和面兒都很厚,裡面融呼呼的,但鞋底不怎麼防滑,最適合打冰溜的時候穿,這雙鞋給人們留下了溫暖而又苦澀的記憶。

1992年,一名老人在什剎海釣魚,自行車停在旁邊,面前擺了四根魚竿。坐在小板凳上的老人看起來不慌不忙,穩如姜太公。

對於小孩子來說,下雪是冬日裡最令人興奮的一件事情了。圖為1976年,北京,四個孩子一起滾雪球。

1979年,幾個男孩在頤和園的湖上溜冰,那時的娛樂方式真的是太少了,幾個孩子拿著自製的玩具,就能玩上一天,即使外面很冷

上世紀80年代,市民在風雪中換煤氣罐。想當年,周日給丈母娘換煤氣罐,是好女婿的標準之一。圖: 賀延光

1983年,天安門廣場,剛剛購買了洗衣機的市民,穿過廣場是為了「抄近路」回家。改革開放帶來的民生變化,也在那時的廣場上悄悄找到註腳。

1985年冬天,在北京飯店的時裝模特走台。就在同年中國的模特兒們,首次登上巴黎的T台為皮爾卡丹作表演,那也是中國模特兒第一次允許出國。

1989年2月,故宮東華門外,幾位北京的毽友在踢花毽。那時還沒有「廣場舞大媽」這個詞兒。圖:康泰森

1991年的南鑼鼓巷,那時的南鑼並沒有鱗次櫛比的小店,也不是如今的「商業胡同」,更沒有現在日均幾萬人的客流。圖:尚君義

北京,用燒蜂窩煤取暖的時代。伺候爐子是最煩惱的事了:生爐、添煤、封火、倒煤渣,每天占去很多時間。

很多情節是不是

也曾出現過你的生活之中

這一幕幕從父輩到現在

猶如歷史回放,在你的記憶里

北京的冬天有讓你印象深刻的事情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jkHyW4BMH2_cNUgaoP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