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令」字也挺有意思,你看甲骨文上部的三角形之物是屋頂(或大傘蓋),下面是面朝左而跪坐著的一個人,像是在發布命令。金文基本上同於甲骨文的形體,其中的「人」形惟妙惟肖。是小篆的形體,下面的「人」已偽變了。為楷書形體。根本看不出「屋」下的「人」形了。
「令」字本義是「命令」,如《詩經·齊風·東方未明》「倒之顛之,自公令之。」大意是:已經累得快要顛倒了,從貴族老爺那裡又發出了命令。從「命令」之義又能引申為「使」的意思,如《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臣能令君勝。」就是「我能使你勝」的意思。至於「縣令」之「令」,那是個假借字的問題,即借「命令」之「令」為「縣令」之「令」。另外,舊時表示尊敬則常在稱呼之前貫以「令」字,如「令尊」是稱對方的父親的敬詞,「令堂」是稱對方的母親的敬詞,「令兄」是稱對方的哥哥的敬詞,「令弟」是稱對方弟弟的敬詞,「令妹」是稱對方妹妹的敬詞,「令郎」或「令嗣」是稱對方的兒子的敬詞,「令愛」(或作「令嬡」)是稱對方的女兒的敬詞,「令坦」是稱對方女婿的敬詞。這些都是舊時書信中常用的敬稱。
——左民安《細說漢字》
擴展閱讀
會意字。《說文》:「令,發號也。從卩。」徐鍇系傳:「號令者集而為之,卩制也。」徐灝段注箋:「從卩從,者集也。」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古文從人,集眾人而命令之,故古令與命為一字一誼。許訓為瑞信,不知古文字象人跽之形,即人字。」為古集字,非口字,林義光《文源》認為是倒口之形,不確。令字在甲骨文、西周金文中多用為命令之義。
(聲明:傳播收藏知識為宗旨,本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之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