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簡稱北大,誕生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也是最早以「大學」身份及名稱而建立的學校,其成立標誌著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開端。北大是中國近代以來唯一以國家最高學府身份創立的學校,最初也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行使教育部職能,統管全國教育。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翌年改名為北京大學。
1912年5月4日,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北京大學校,旋即冠「國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冠名「國立」的大學,嚴復出任北京大學首任校長。1914年,胡仁源任北京大學校長。此時已有黃侃、辜鴻銘、錢玄同、馬敘倫、陶孟和、馮祖荀、何育傑、俞同奎等名家在北京大學任教。
孫家鼐(1898年7月—1900年春)
許景澄(1899年7月—1900年7月)
張百熙(1902年1月—1904年2月)
張亨嘉(1904年2月—1906年2月)
李家駒(1906年2月—1907年7月)
1916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校長,「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之義」,推行改革,把北大辦成全國的學術和思想中心,使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五四運動的策源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合併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回到北平復校。1952年院系調整時,校園從北京內城遷至西北郊燕園。
朱益藩(1907年7月—1907年12月)
劉廷琛(1907年12月—1910年9月)
勞乃宣(1911年11月—1912年2月)
嚴復 (1912年2月—1912年10月)
何燏時(1912年12月—1913年11月)
蔡元培(1916年12月—1927年8月)
蔣夢麟(1930年12月—1937年7月)
胡適 (1946年9月—1948年12月)
傅斯年(1945年10月—1946年8月)
北大曆任校長名單:
清朝京師大學堂時期:
孫家鼐(1898年7月—1900年春)
許景澄(1899年7月—1900年7月)
張百熙(1902年1月—1904年2月)
張亨嘉(1904年2月—1906年2月)
李家駒(1906年2月—1907年7月)
朱益藩(1907年7月—1907年12月)
劉廷琛(1907年12月—1910年9月)
柯劭愍(1910年9月—1911年11月)
勞乃宣(1911年11月—1912年2月)
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國立北京大學時期:
嚴復 (1912年2月—1912年10月)
何燏時(1912年12月—1913年11月)
胡仁源(1913年11月—1916年12月)
蔡元培(1916年12月—1927年8月)
劉哲 (1927年8月—1928年6月)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國立北京大學時期:
李煜瀛(1928年6月—1929年1月)
陳大齊(1929年1月—1929年8月)
蔡元培(1929年9月—1930年12月)
蔣夢麟(1930年12月—1937年7月)
日本控制北平時期:
湯爾和(1939年1月—1940年3月)
錢稻孫(1940年3月—1945年10月)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恢復管治時期:
傅斯年(1945年10月—1946年8月)
胡適 (1946年9月—1948年12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湯用彤(1949年5月—1951年9月)
馬寅初(1951年6月—1960年3月)
張承先(1966年6月1日—1966年7月26日)
聶元梓(1966年7月28日—1966年9月)
楊德中(1969年9月27日—?)
周培源(1978年7月—1981年3月)
湯用彤(1949年5月—1951年9月)
馬寅初(1951年6月—1960年3月)
陸平 (1960年3月—1966年6月)
張承先(1966年6月1日—1966年7月26日)(北京大學文化大革命工作組組長)
聶元梓(1966年7月28日—1966年9月)(北京大學文化革命委員會籌備委員會主任)
聶元梓(1966年9月11日—?)(北京大學文化革命委員會主任)
楊德中(1969年9月27日—?)(北京大學革命委員會主任)
周培源(1978年7月—1981年3月)
丁石孫(1984年3月—1989年8月)
吳樹青(1989年8月—1996年8月)
陳佳洱(1996年7月—1999年11月)
張龍翔(1981年5月—1984年3月)
丁石孫(1984年3月—1989年8月)
吳樹青(1989年8月—1996年8月)
陳佳洱(1996年7月—1999年11月)
許智宏(1999年11月—2008年11月)
周其鳳(2008年11月—2013年3月)
王恩哥(2013年3月—2015年2月)
林建華(2015年2月—2018年10月)
郝平(2018年10月至今)
許智宏(1999年11月—2008年11月)
周其鳳(2008年11月—2013年3月)
王恩哥(2013年3月—201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