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知道大豐有上海「飛地」,你可知黃山也有。
驅車前往黃山茶林場,映入記者眼帘的建築風格瞬間發生變化:馳過一片白牆灰瓦的徽派老宅,便是成群紅磚木頂的海派建築。寬闊潔凈的柏油路面,遮天蔽日的法國梧桐,全國最袖珍的郵政支局和供銷社大樓改造成的青年旅社等鱗次分布,咖啡吧里飄出悠揚薩克斯聲……
雖然主路只有400多米長,但這裡有上海外派的派出所和警察,有養老定居於此的上海老阿姨,還有來自上海的建設者與管理者。遊客時有驚訝:「這不就是衡山路嘛!」視野所及,儼然是將上海某條街道整體搬遷到皖南山區一般。
相距數百公里,卻又是上海地界。黃山茶林場是當年上海響應國家「大小三線」建設時的產物。此前,它是安徽一個勞改農場,1965年,上海接管後,成為上海市農墾局的國營農場。當時上海團市委協助建設,從長興島抽調「上海青年農業建設隊」為建設骨幹,而後吸納了大批知識青年落腳,高峰時候員工及家屬超過萬人。如今,黃山茶林場屬光明集團旗下,農場大變樣,以茶林場為主體的的東黃山旅遊度假區,已成為國家4A景區。譚家橋國際旅遊特色小鎮被列入安徽「十三五」規劃綱要,成為文化旅遊旅產業重點項目。
茶林場不光產茶,還是一塊有潛力的「上海好飛地」。
茶林場新建的遊客服務中心
老農場走向「高端化」
上世紀六十年代,這地方講上海話。「十萬畝大山,一萬名知青」,黃山茶林場被稱作「安徽小上海」。四鄉八里,紛紛來此購買「大白兔奶糖」等上海商品,周邊一些鄉親們,還以學會一些上海話為榮耀。知名主持人曹景行,1968年和一批知青到此「上山下鄉」,他去年曾故地重遊,回憶時眉飛色舞:他在這裡學會了喝酒禦寒,學會了插秧燒窯,還為村民們治療凍瘡、查看傷情。
值得一提的是,小小茶林場,因為是上海飛地,上世紀七十年代曾廠房林立。最知名的是「金環」廠,這一40多年前在當地建立的醫用縫合線廠,後來發展成上海醫用縫合線總廠,改革開放後搬回上海,如今已是產品銷往世界各地的大企業。
城堡酒店——銀杏樓
隨著知青和農場職工陸續回上海,這塊飛地和全國其他「飛地農場」一樣,人去房空,勞力短缺,土地荒蕪,至1983年時,僅剩下千餘人。當地曾向安徽省政府報告,要求「收回」黃山茶林場。後經協商,1986年上海保留茶林場場部,及附近區域5000多畝土地。這一格局沿襲至今。後來也虧得搬到上海的「金環廠」反哺農場,不少農場職工安置得益它,甚至有三代黃山茶林場人同時在該公司工作。
還有老農場人留在黃山嗎?有。還有近200位農場職工,一直留在當地,頤養天年了,他們覺得不錯——茶林場醫院可用上海醫保卡,有好空氣和好風景。其中一位退休職工,如今70歲的吳一珍老人,是唯一一位還生活在茶林場的上海知青,儘管她的兒女都在上海工作,可她喜歡留在這裡。
2003年,光明集團接管茶林場後,先後投入一億多元用於改善硬體環境和民眾生活。那時知青已離開多年,真是破敗啊,晚上出去鍛鍊,都要擔心會不會踏入泥淖。近幾年,主幹道被命名為黃山東街,風情恍若衡山路,茶林場圍繞交通道路、電線入地、下水道路、供水工程和污水工程等不足予以完善,老農場形成以發展旅遊產業為主、茶葉生產加工為輔的格局。近日,處于山谷地帶的舊時廠房區,即將告別銹跡斑駁與荒草叢生,加固改造,成為茶葉和皖南名優農產品的精深加工基地。業務負責人姜東風告訴記者:「我們的茶葉量不大,但品質好,有『黃山』和『茶林場』這兩個知名品牌,要往高端化方向走。」
茶林場打造的黃山花谷景觀
「上海飛地」亮出新名片
改變還靠上海人。如今59歲的前場長毛錦新,每次都感慨:「我們在黃山有塊地。」話中之意,便是上海人要做出點名堂來。現任場長湯暐,父母就是圍墾上海灘涂的第一代農墾人,他來黃山茶林場之前,父母跟他說「到茶林場發生什麼都不意外」,意思一是肯定艱苦,二是農場是個小社會,鍛鍊多,進步快:如今看來,還有三,發展來得很快。
點綴在山間的城堡酒店是茶林場核心景觀
程晨是茶林場下設的東黃山旅遊度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1998年大專畢業的她慕名來到茶林場學校當老師,來時滿目衰敗的景象讓她一度動搖,但觀察了一段時間後,她還是堅信「有上海人帶領,這裡會變得很好」。從教師轉崗為企業人事專員再到酒店管理負責人,程晨見證了茶林場的蛻變與新生,她自身的事業舞台也越變越大,並在幾年前拿到上海戶籍。和程晨同樣是教師轉崗留到茶林場的高道春,如今已經是辦公室主任。回顧自己十多年來的成長經歷,他坦言最需要的是,耐得住寂寞:當「皖南小上海」從破敗不堪到光彩重綻,十多年光陰在他們每一天的兢兢業業中一晃而過。
黃山茶林場如今最響亮的名氣,「上海飛地」之外,多了一個新稱號:「東黃山國際旅遊度假區」——黃山風景區南大門湯口區域每年承載了近90%遊客量,遊客接待壓力巨大,旅遊舒適度不高。湯口區域由於地形地貌等因素,拓展空間很小,通往景區的新通道就是茶林場附近的石門峽,這裡作為「黃山東大門」,將新建進山索道等設施,未來可望成為遊客進山主通道。茶林場濃郁的上海風情和「神秘飛地」等因素,已成為黃山市最新的發展驅動力和「滬皖兩地交流合作的紐帶」。預計明年,黃山茶林場能收支平衡,成為一塊「上海好飛地」。
(圖文均由李茂君創作,版權屬於原作者,侵權立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