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學歷的頂級交易員和「野路子」的差距有多大

2019-08-27     期貨交易員

首先,對於高學歷的問題。

對於初級職位,因為沒有辦法判斷你的其他經驗和能力,所以一般人力資源會傾向於招高學歷和名校出身的,為了省事和出事不擔責任。

萬一出來一個魔鬼交易員,對於非名校高學歷的業務部門推責任會說,人力部門招人不行,不是素質高的。

注意,這裡把素質和能力和學歷等同,這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必要爭論。

但是對於中高級職位,就不是光看學歷和學校了,經常有投行和大型對沖基金自營核心部門的高管、董事都不是頂尖學府和博士出身(這裡不是說投行的董事的虛銜,是說真正的公司董事,投行的董事多半也就是二級部門經理職級)。

但你會發現這些人有錢的讓人嫉妒,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發現絕大多數名校和高學歷出身的員工,一般情況下頂多也就是初中級職位一直呆著。

在歐美,華人當上大型投行和對沖基金的高管是非常困難的事情,職業天花板的情況是存在的。

所以野心小的,就穩穩噹噹熬到退休,天倫之樂,反正待遇已經比一般工種高很多了;更有雄心的,或者辦公室政治競爭失敗的,一般都創業。

正因為這樣的環境,所以實際上高層對於自營交易員的策略和想法根本就不那麼關注,只需要看幾張財報就可以了。

第二,對於高學歷能變出什麼花樣來的問題。

先需要明確的是教育也是投資,投資就會有賺有賠,學歷教育只能證明你在學歷方面優化得比較好,但是是不是在學歷方面過度優化了,而在實際工作方面就不那麼顯著了,也是個問題。

相當多的新人因為一直比較順,從小到大,所以其他人一般都不如法眼的,也不可能有其他人比他強,但是市場是這樣一個地方,如果你實盤交易,它會來回的,不知疲倦的,興致盎然的,推摧毀你的自信心的不斷的來回扇你的臉。

所以你就會發現,實盤做的好的,多心態平和包容性強,儘可能保持開放心不斷學習別人的長處,而喜歡爭強鬥嘴的,多是沒什麼實盤經驗,沒吃過虧,不敬畏市場,或者壓根就是沒參與過市場的人。

比如有的投行的朋友實際上是絲毫無市場交易經驗的,這個大家在各種會議上會看到很多,當然他們也有存在的價值,都是工作。從某種意義講,我們這些實盤的都應該感謝這些同行。

那麼對於新人,因為沒什麼經驗,而所受的教育都是一樣的,認知結構也是一樣的,別管他自己怎麼認為自己多與眾不同,與眾不同是需要靠紮實的業績支持的,就是賺了多少錢的問題,那麼同野路子的區別,就是學院教育。

至於這個東西有沒有用,看人才市場而不是資本市場,歐美有市場是因為同樣成本人力省事,但這種情況在08年金融危機爆發的時候被證明是錯誤方法了,很多機構都是人力資源的不負責任和獨善其身導致的倒閉;

另外就是市場銷售的需要和融資便利性的需要,因為在歐美通常覺得高學歷和名校更有利於融資。

但是這種情況在08年後也開始變化了,因為隨著原來金融體系的打破,歐美也越來越傾向於中國的方法,即不看學歷學校,看盈利能力和穩健性,這個也就是為什麼很多高學歷名校的海歸在國內多沒有表現出比土鱉和大佬更為優秀的能力的原因。

第三,對於頂級投行的自營機構和野路子的本質區別的問題。

1.隨著電子交易的興起,歐美頂級投行的自營機構與野路子的差距在急劇減少,而在中國國內,已經沒有任何區別。

原因是這樣的,早年間我拓展歐美市場交易通道的時候,發現在歐美個人被鄙視,不是一般的鄙視那麼簡單,就算你有幾億美金,早就超過有的自營機構和基金的規模了,一樣會被非常不公平的對待。

所以歐美的機構通道絕對是有很多優勢的,而且在DMA出現前還有券商中間報價截胡的問題,對賭交易的問題,不要以為歐美監管什麼時候都很完美。

即便是現在,你們應該都知道文藝復興為了防止訂單被投行券商知道,特意採取了比較複雜的形式,來防止投行自營交易部和券商部門獲取其交易情況,甚至有的對沖基金直接自己買個券商。

我們為這個也費了好大勁,因為對於實盤交易,頭寸和倉位暴露的結果是致命的,只有傻子才去炫耀自己的倉位和部署,這個大家可以參考長期資本最後是怎麼倒閉的。

這個可以看黃奇輔先生前些日子寫過的一篇文章《為何會失敗》,作為外部人我並不好評價當時的情況,但是這篇文章卻非常詳細的披露了當時長期資本面臨的問題,非常具有借鑑價值和值得感謝!

正因為這樣,年初的瑞朗的交易,提前半年準備,之所以獲利,就是因為相關工作做的紮實,你們知道就算到現在很多投行和機構還找不到真正的交易對手是誰,當時費了好大勁的,當然是合規前提下。

這麼算來,大型機構實際上有時候不但已經沒有了優勢,還因為頭寸通常過大而導致了劣勢,這個同樣也是倫敦鯨的原因以及很多時候所謂頂級投行自營被對沖基金獵殺的原因之一。

2.就人才和研究能力配比來講,隨著計算機成本的降低,以及關鍵人才的稀缺性和運氣以及方向的原因,導致投行頂級自營交易是獲取的整體的相對優勢,而非絕對的競爭優勢。

你會發現如果進行機率統計,會顯示出投行自營的水平比野路子和散戶高,但是如果除去大量非專業的散戶,就會發現情況就不一樣了,這是統計被錯誤使用的關係。

大家看一下下面這張圖,這個是交易對手分析,基本上涵蓋了全球的主要機構和投資者,還是實時。這個只是高盛資管的DV,還有更深層次。

這種能實時的進行交易對手分析,找尋其漏洞,並加以利用,建立在大規模伺服器上的「大殺器」,已經超出了絕大多數機構的自營團隊的研究水平了吧。

不但清晰其脈絡,連機構的關聯關係,相關事件,共同交集,甚至可以利用算法推算出相當隱晦的關係,甚至是倉位。而所有的信息來源均基於公開信息。

但是做這個系統的人是我,我本身是對沖基金的高管,同時因為對沖基金根本沒有融資需求,在國內也沒有業務,所以在國內我就是純散戶,純自營從不融資。那麼這個時候,你怎麼確定頂級機構自營和散戶的野路子的區別呢?^^

第四,對於主觀交易是否存在和普遍的問題。

首先明確的是各大機構除非極個別純量化自動化的,一律都有人工交易員,且非常普遍。這個你只要一看Bloomberg終端的使用率就知道了。

這些交易員本身並沒有那麼神秘,大家都是工作,更多的身份,更像是兩種,一種是操盤手,另一種是投行交易員,就跟國內商業銀行投行部門的交易員一樣,總行有終端,分行有的交易得撮合電話或者終端機線路聊天室敲定。而多年來所謂的自動化交易到百分之多少,實際上是這木回事兒:

1.相當多的人工訂單需要進行拆單發送,這個拆單策略,比如國內的機構版的下單軟體裡面的批量下單和拆單,被華爾街叫做算法交易。

當然現在因為暗池和一些衍生品和規則的變化,訂單類策略變得複雜了,但是絕大部分機構並沒有想像的那麼複雜和水平那麼高,處於正常水平。統計的時候會發現這些訂單都是機器通道如果是分通道的交易所和券商的話。

2.除去做市商的訂單,有一些從事高頻交易的機構實際上是充當了「做市商」的角色,所以訂單流動性很大很多除非特殊情況還得保持市場裡繼續有。

是不是過度交易這裡先不說,但是如果簡單的按照訂單數量比例來進行統計,顯然顯得好像自動交易訂單很多。之前也有很多利用這些偽做市商的策略,因為「做市商」策略通常沒那麼聰明。

而我合作的對沖是純量化,純自動的,但是依舊保留了人工的對沖基金經理,只不過是把人工的對沖基金經理的訂單也作為策略的一部分。

這裡並不是因為這些人工經理的盤感不能複製,這個能不能複製是跟複製者的水平有關係的。

當有人說什麼事兒不可能的時候,自己不妨靜下心來想想是不是他只是受自己的認知局限。而是要保持充分的多樣性,來防範系統性風險。至於自動化的體系,早就是火山地震交易所淹水停電都不會受到影響的設計了。

最後,道德和誠信在行業裡面的作用是很大的。這裡面並不是說唱高調,說什麼道德高尚有利於投資,事實上很多賺錢的道德不怎麼高尚。

這裡面的原因是這樣的,如果你自己的素養不那麼高,那麼情緒、為人處世的行為就會受到影響,並且影響到投資決策,從而導致操作風險爆發,就是直接賠錢或者被炒魷魚。

因為這是本質的東西,市場最能還原本質,所以像你們看平時道貌岸然,但是到網上就覺得沒人知道不講道德的人,長期來看,其所在機構和自身都會有巨大的風險。所以有的老手說市場教做人,敬畏市場不是只嘴上說說這麼簡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fVi4WwBJleJMoPMzHX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