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 是 自 駕 地 理 的 第 248 篇 原 創 主 文-
幾天前,浙江杭州的 良渚古城遺址 申遺成功成為熱點,今後,再也不會有中國究竟是五千年還是三千六百年歷史的爭議了!撒花祝賀~~
從河姆渡到良渚古城,浙江的歷史底蘊足夠深厚,你可知浙江還有一條 繼絲綢之路、茶馬古道之後的文化古道?
唐詩三百首,大家都很熟悉,那些在年少時把我們逼瘋的詩人們所寫下傳誦千年的詩篇,竟然大都指向一條不可思議的路徑—— 浙東唐詩之路。
一、01.何為唐詩之路?
浙東唐詩之路,繼絲綢之路、茶馬古道之後, 又一條引無數學者競折腰的文化古道。
其實同樣作為文化古道,相比前兩者,它還是稍顯遜色的。
最為大眾所知的傳統絲綢之路,請橫屏觀看。圖@《中國國家地理》
論路徑之長,唐詩之路主幹線只有區區 190 公里,根本無法與橫跨亞歐非大陸的絲綢之路,以及 3000 公里的川藏茶馬古道相提並論。
論範圍之廣,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成功國際化,而唐詩之路偏居浙東一隅,大約 2萬平方公里 的土地。
法國路易·德拉波特所繪雲南茶馬古道上的商幫。
論實際功能,絲綢之路與茶馬古道都是「多面手」,集 國際商貿、文化傳播、對外交流 於一身,唐詩之路則只是一條名符其實的詩路。
但世上有很多路,從沒有一條如唐詩之路這般 浪漫而特別 。
浙東唐詩之路,綠色實線為主幹線,黃色虛線為支線,@《中國自駕地理》
《全唐詩》共2200多位詩人,其中 450 多位文人墨客紛至沓來、流連忘返,隨後 1500多首詩篇鋪就一條山水人文古道。
當時的浙東面積僅全國的 1/750 ,卻有 1/5 的唐朝詩人前赴後繼,究竟這是怎樣的地方,吸引他們做出這種群體性行為?
二、02.浙東山水的獨特魅力?
古代浙東自古以來就不是簡單的主。區域以錢塘江為界,南部為浙東,主體屬古越國重地,山靈水秀,是華夏歷史上重要的文化和經濟高地之一。
河姆渡歷史遺蹟圖
河姆渡文化、舜禹傳說、勾踐興國復仇、北上稱霸 等史實與傳說都出自這裡;南朝以前,會稽郡(今紹興地區)的 煉鋼、制瓷、造紙產業 代表著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最高水平。
就自然風光而言,擁有江南無限風光的浙東地區,並不缺激發詩人靈感的秀麗風景。
據唐詩之路提出者竺岳兵研究:唐詩中的浙東範圍,指的是浦陽江流域以東,括蒼山以北至東海的這一區域,總面積2萬多平方公里(括蒼山以南,唐詩往往稱其為「北閩」)。@《中國自駕地理》
在這片廣闊的平原上,論名山有 會稽、秦望、四明、天台、天姥 ,多為「神仙居住」的洞天福地,仙緣傳說頗多;論名川有 若耶、曹娥、剡溪、姚、甬 ...
河湖交錯、江流縱橫,群山環繞、千岩競秀,氣候溫潤、寧靜祥和,行旅其間,怎不令人詩興大發?
著名畫家顧愷之這樣贊道: 「千岩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雲興霞蔚。」
然中國之大,風光秀美的地方海了去了,浙東的風景放到現在看,也算不得全國最美, 怎麼偏偏是浙東倍受唐朝詩人青睞?
三、03.永嘉南渡:大發現時代
早在唐朝以前,浙東就有一批超級厲害的 文案高手 ,讓它的仙山秀水名揚海內。
西晉末年,天下亂成了一鍋濃稠的粥。在 長達16年的八王之亂 後,晉室政權岌岌可危,內遷各族紛紛起兵,先後破洛陽、長安,最後晉愍帝受辱被殺,西晉滅亡。
西晉軍鎮及八王封國分布圖,@章士釗
建興五年(317),晉室南渡至建康(南京),次年司馬睿正式稱帝,史稱晉元帝。再後來,就是中國歷史上最痛苦的 「五胡十六國」 南北大分裂時期。
其時北方大亂,皇帝都跑到建康東山再起,各世家豪族也跟著跑了,建康的大後方 會稽郡(今紹興地區),成了他們定居繁衍、置業居家的風水寶地。
五湖十六國,數字代表建國順序
當時遷入的顯要都有誰? 王羲之、謝安、孫綽、李充、許詢 等家族。
試想一下,當逃難來到浙東的北方士族,看到與北方迥異、秀麗明凈的江南山水,那簡直是世外桃源!
紹興鑑湖,@jhg699zcq
於是他們建立莊園、登山臨水、尋仙訪道,為之感嘆、為之歌詠,極盡詩詞歌賦,貫穿於 紹興至天台 一路。
王羲之說: 「山陰路上行,如在鏡中游。」 鏡湖(今鑑湖)一名由此而來;孫綽對天台山的讚賞,更是神來之筆: 《天台山賦》: 天台山者,蓋山嶽之神秀者也。 涉海則有方丈蓬萊,登陸則有四明天台。 皆玄聖之所游化,靈仙之窟宅。 夫其峻極之狀,嘉祥之美,窮山海之瑰富,盡人神之壯麗矣。
天台山大瀑布,@ts816
歷史上著名的 蘭亭集會 ,就是浙東山水游的典型代表。
那是暮春三月,天清氣爽,微風習習。在 「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帶左右」 的會稽郡山陰縣蘭亭,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 41 位一流名士濟濟一堂,坐在清溪兩旁,曲水流觴、飲酒賦詩,暢敘胸懷,真可謂人生一大樂事。
《蘭亭集觴》(清·焦秉貞)
王羲之把大家賦的 37 首詩彙輯成集,酒意酣甜之下,筆墨一揮,寫就一篇 324字 的序文,世稱《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神龍本,普遍認為是最接近正本的摹本,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中國山水詩的鼻祖,東晉名將謝玄之孫、書聖王羲之之嫡外孫 謝靈運 ,也是浙東的文案宣傳好手。
作為浙東山水的骨灰級粉絲,他常常游履于山水之間,還發明了一種便於登山的「驢友裝備」—— 謝公屐 ,鞋底安有兩個木齒,上山去其前齒,下山去其後齒。
謝公屐大約長這樣。
他在被外放擔任永嘉太守時寫下的詩作,無不歌頌浙東山水之美。
四、04.唐朝詩人:一起去追星!
自北人南遷後的數百年間,黃河流域發達的中原文化與浙東地區文化產生美妙的化學效應, 浙東迅速成為人文薈萃之地 。
王謝士族與本地士人組成的連續200多年的會稽文人集團,各有建樹,在哲學、歷史、文學、藝術等諸多方面都達到了全國領先水平。
遠眺天台城,@天台山旅遊
前朝風流人物的風流事跡遍及浙東山水之間,加之佛教和道教先後在此得到長足發展 ,在唐以前,就有不少文人墨客為追慕先賢而來...直到唐朝,這種追星行為得到 大爆發 。
天台山(主峰華頂),唐代佛教天台宗的發源地、道教南宗的發祥地,吸引許多求仙問道之士,@曠陌
交通便利 是最大的原因之一。
從東晉的 浙東運河 ,到隋朝開鑿以洛陽為中心,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的 大運河 ,加上浙東境內自然河流縱橫,無論是向外交通還是區內交通都非常便利。
隋運河分布圖
各方文人都可以較為輕易地抵達杭州,繼而遊歷 「浙東唐詩之路」 —— 渡錢塘江、遊覽紹興古鏡湖後,經浙東運河到越州(今紹興),沿曹娥江、剡溪溯流而上,經新昌沃江、天姥,最後至天台山 ,一路留下燦爛的詩篇,有的甚至不滿足於天台山,開始新的探索。
在這條詩路上,有詩仙 李白 追星的足跡: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
作為謝公的「鐵粉」,他「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四進浙江,三至剡溪,四登天台山,留下26首瑰麗詩篇。
有唐代詩壇元老 賀知章 遊子歸鄉的感懷: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銷磨。
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
離開家鄉五十多年,他以八十六歲高齡向唐玄宗請求告老還鄉,寫下膾炙人口的《回鄉偶書》,不久後便駕鶴歸西。
天姥山,@qgdxh
有詩聖杜甫對昔日遊歷 天姥山 的回憶:
「剡溪蘊秀異,欲罷不能忘。
歸帆拂天姥,中歲貢舊鄉。 」
年輕時候的杜甫曾在越中遊歷4年之久,當他晚年臥病在床,寫下自傳性的敘事詩《壯遊》時,勾起了他對天姥山的美好回憶。
天姥山,@qgdxh
沒錯,與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相比,浙東唐詩之路距離短、沒能走出國際、也並沒有擔任著商貿和運輸的功用。
但在中國文化史上,很少有一條線路對 中國的山水詩、書畫藝術以及宗教思想的發展 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
圖@天台山旅遊
這裡的山,不高而靈;這裡的水,不深而秀。各路文人雅士或因貶黜而宦遊,或淡泊紅塵而仙游,或為避亂而游,或為考察經濟而游,或為追蹤先賢事跡而游,或為尋仙問道而游...
每人的際遇偏愛各不相同,但他們都在這裡得到精神寄託,所到之處詩篇燦爛,為我們留下的是一條實實在在的 山水人文之路 。
國清寺,李白第一次浙東之行的終點,@天台山旅遊
參考資料:
1.竺岳兵《唐詩之路:中國文人的山水走廊》
2.樓勁《六朝浙東人文與浙東唐詩之路》
3.林家儷《會稽山水詩與浙東唐詩之路》
4.林家儷《浙東唐詩之路上的詩歌創作》
5.錢茂竹《試論唐詩之路的歷史淵源》
6.陳百剛《浙東古代文化旅遊線探源》等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來源/公號:中國自駕地理
想了解更多自駕資訊,歡迎關注公眾號:自駕地理,對話框回復「入群」
更多精彩內容/線路,歡迎戳左下方的「了解更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