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農 《中國大戲》60cm×80cm 2017年
等為戲劇誰能先,
我笑謂翁兒更賢。
藝術物語
張立農是一位長於用寫實手法創造詩意境界的油畫家。他曾創作過一系列富于田園氣息的作品,往往遠離都市喧囂,投入大自然懷抱,捕捉和表現生活中的恬靜與淡然,涌動著樸素而真誠的內心情感。雖然畫的是某種景境中的人物畫,卻使人想起蘇東坡所說的"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這是與他的作品中顯露出的那種不事雕琢、平淡天真的審美品格分不開的。出色的藝術成就使他成為當代中年油畫家之佼佼者。1962年出生於河北省石家莊巿的張立農,先後畢業於河北師範大學和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課程班,現為河北畫院油畫院副院長,中國油畫院課題組成員,並被聘為中國油畫院公共教育部油畫進修班任課老師。
——馬鴻增
張立農
1962年生於河北省石家莊市,畢業於河北師範大學及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研究生課程班,現任河北畫院副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油畫院課題組成員,河北省省管優秀專家,文化部優秀專家。作品收藏於:中國美術館.北京大都美術館.江蘇美術館.山東美術館.上海美術館.中國油畫院,廣州美術館及馬來西亞國家銀行等國內外機構。
2017年作品《新風景》入選「第五屆全國畫院美術作品展覽」
2017年作品《退伍士兵》入選「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暨第13屆全軍美術作品展覽」
2016年作品《溫暖的太陽》入選中國精神全國油畫作品展
作品《心中有歌》入選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優秀美術作品展
2015年組織並參加全國油畫名家河北古村落寫生活動,在北京81美術館和河北美術館舉辦展覽。
2015年作品《遠方》入選第六屆北京國際雙年展。
2014年作品《高原的太陽》《遠方》入選第十二屆全國美展。
《高原的太陽》獲全軍美術優秀作品展優秀作品獎。
2013年作品《向東一百里》入選第十屆藝術節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
2013年作品《溫暖的午後》入選繪畫與品格。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
2012年作品《夏日海岸》獲「時代風采——百家金陵畫展」金獎
2012年作品《解放區的天》獲第十三屆全軍美展優秀獎
2012年作品《受傷的大鳥》獲首屆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油畫精品展精品獎
2011 年作品《深秋一場雪》獲「藝術家眼中的中國」全國油畫展優秀作品獎並被主辦方收藏。
作品《日出東方》入選油畫藝術與當代社會中國油畫展並被主辦方收藏。
2010年《看東方》(全國第二屆研究與超越小型油畫展獲優秀作品獎並由北京國子監美術館收藏)
《深秋一場雪》(入選中國第九屆藝術節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
2009年《難忘十月柿正紅》(與人合作,獲十一屆全國美展提名獎)
《游雲》(入選第十一屆全國美展)
詩意的敘事過程中
尋找民族文化精神
與世界文化融合的契合點
摘要
從繪畫的詩意表達為切入點進入對中國文化精神的審視,在詩意的創作訴求中尋找中國藝術精神與世界藝術融合的契合點,在繪畫創作上不斷呈現民族精神氣質與人類精神的共同訴求。
夏日海岸 150×150cm 2013年
詩意的棲居是人類共同的理想
當人類面對存在的意義這個哲學問題時,是混沌而迷茫的。各個時期的哲學家不斷試圖理清這個問題給予一個明確的解答。從眾多的關於存在與存在方式的哲學理論中,荷爾德林的詩歌。《人,詩意的棲居》讓我們找到了詩意的生存方式的依據 「 如果人生純屬辛勞,人就會仰天而問:難道我所求太多以至無法生存?……充滿勞績,但還 詩意的棲居在這片大地上。」這種詩意的棲居的狀態是人類共同的存在的理想狀態。人的本質存在超越自然超越現實,靈魂的詩意安居才是人類追求本真的存在方式。海德格爾進一步闡釋了這種詩意的棲居,如果人作為築居者僅耕耘建屋辛勤勞作,由此而羈旅在天穹下大地上,那未人並非棲居著,而他把詩意的精神層面注入存在, 這種「精神」上的「存在」區分出是「築居」與「棲居」的不同,為人類的勞作注釋了詩性的意義。詮釋了人類生命的存在與自然存在之間的某種精神維度的聯繫,這種精神的維度是詩意的精神存在。藝術家就是呈現這種詩意的創作本體,藝術家的創作就是對這種詩意的生命存在的真實體驗和表達。
蘆葦幽韻 80×60cm 2017年
在繪畫作品中
呈現詩意的人類理想精神狀態
一直以來,我都是在試圖把這種詩意的生命存在以我的個性化繪畫語言以一種和諧的方式表達出來。如何把這種抽象的詩意精神內核體驗融入繪畫語言,對一位畫家來說這無疑是一項長期而艱難的藝術探索過程,不斷對自己的語言進行強化和修正的繪畫推演過程。我對「雪」在繪畫表達中的多次呈現與人物之間情景交流,雪浪漫詩意的特質為人物生存的狀態提供了一個升華的路徑,強化了作品的詩意呈現。此次參展的作品《遠方》我也試圖通過這種創作經驗的積累,把這種人物與環境的詩意的襯托呈現出來。
游雲 180×150cm 2009年
天人合一的
中華民族文化精神
是一種崇高層次的詩意理想
中華民族的文化離不開儒家、道家、佛家等哲學思想的浸染和影響。儒學的核心是仁和禮,就其內核其實是社會哲學中最高樸素現實主義。道家從天道運行的原理側面切入,開展了以自然義、中性主義為主的"道"的哲學。道家重視人性的自由與解放,講究「人天合一」、「人天相應」,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主張無為注重個人文化品格的修養,也是一種尊重人性自然的一種表現。道家文化在中國藝術、繪畫、文學、雕刻等各方面有著深刻而廣泛的影響。佛家講究世世輪迴,因果報應教化人們積德行善,洗凈鉛塵。它引導人們重視內在的自律,塑造理想的人格。主體修心與宇宙本體聯繫起來,它提供的理想人格,既體現為道德規範的完善,立身處世的圓融,也反映人追求內在的自覺,實現無形的精神與有形的物質的契合。儒、釋、道這三種思想意識不斷的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造就了中國人的東方哲學氣質,這是一種崇高的詩意精神氣質,追求詩意的和諧的人文品格滲透到各個領域包括藝術領域。中國各種藝術形式一直以來浸透著詩意的表達,這與人類的詩意的棲居思想不謀而合,是相同的精神訴求,是全人類的共性理想的體現。無論身處在什麼歷史時期,作為畫家本體堅持這種藝術精神內核的表達都是不變的真理也是凸顯當代精神的重要衡量標準。
紡紗老人 80×60cm 2017年
在詩意的繪畫敘事語境中
尋找中國文化
與世界文化融合的契合點
站在世界範圍的廣闊視角上堅持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彰顯人類理想的共性。
東方藝術與西方藝術有共性也有個性的區別,如何堅持中華民族藝術精神的同時又能與世界當代藝術接軌,這是當代藝術家應該思考的問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尋找找到東方與西方藝術精神表達的契合點,也就是雙方藝術的共性。在前文我已經闡述了詩意的棲居是全人類共同追求的理想精神狀態,那麼表達這種共同的精神追求就是全人類藝術家的共同藝術追求內核,在不同藝術形式下的詩意的表達正是東西方藝術的契合點。作為一名中國油畫家,在當前的全球藝術語境中,承擔著這種藝術表達的責任是責無旁貸的。中國民族藝術博大精深,藝術形式也多姿多彩,我就比較偏重於在寫實的範疇中,借鑑中國書法藝術的運筆的書寫感,把這種行筆的感覺運用到油畫創作中去,在油畫這種媒介中體會書寫的快感,與本土化題材相應成趣這種極具中國的形式感在詩意的表達下不妨是一種成功的探索。
---張立農
張立農作品欣賞
九月 60×80cm 2017年
立秋忙打靛,處暑動刀鐮;
白露忙收割,秋分無生田。
春風吹過 150×150cm 2009年
烏雲遮不住太陽的微笑。
香瓜水蜜桃 150×180cm 2016年
吃蔥吃白胖,吃瓜吃黃亮。
桃樹坪的新風景 180×150cm 2016年
船的力量在帆槳,
人的力量在理想。
太陽升起 60×80cm 2017年
勞動好,生活才會幸福;
水草好,牛羊才會肥壯。
遠方 180×150cm 2014年
有勤又有儉,生活甜又甜。
心中有歌 180×150cm 2016年
經驗是永久的生活老師。
退伍士兵 180×150cm 2016年
若要生活好,
勤勞、節儉、儲蓄三件寶。
扎尕那之四 60×80cm 2017年
紅糖甜,白糖甜,
不如勞動果實甜。
向陽大道 100×100cm 2015年
有所作為才是生活的最高境界。
扎尕那的冬天 80×60cm 2015年
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
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嚴;
扎尕那之三 60×80cm 2017年
那曲夕下 60×80cm 2017年
季風帶的旋律 190×160cm 2017年
寨邊婆孫 80×60cm 2017年
主編:雪松
責編:謝環宇
漢辰文化集團旗下專業藝術傳播平台
作品賞析丨深度訪談丨視頻拍攝
丨策展拍賣丨寫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