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大茶山--李王尖與後半山頂環線穿越記

2020-06-10     溫州古道

原標題:徒步大茶山--李王尖與後半山頂環線穿越記

作者|張崇珍

在大羅山的西北面,有個古老的村落叫大茶山,大茶山的東邊有李王尖,西面有座山叫後半山。李王尖是大羅山主峰之一,大名鼎鼎,而後半山卻一直默默無聞,知道的人不多,登過後半山的更少。後半山,突兀而起,自成一體,村裡人也叫做元寶山,海拔與李王尖不差上下,儼然也是一座巍然挺拔的大羅山西北主山脈。

記得兩年前的那次大茶山之行,羅山村管洪光書記曾經陪我同行,並指著那時還在規劃和修建中的通向後半山頂的游步道說,等到游步道完全建成後,遊客們就可以登上後半山之巔,欣賞大羅山的另一番美妙風光。如今,後半山游步道早已建成,卻一直未能身臨其境。為此,【珍跡留緣】中國羅山第一群於2020年6月7日,組織了52人的隊伍,浩浩蕩蕩挺進大羅山西北,美麗的大茶山,迷人的後半山頂,我們終於來了。

此次活動從龍崗山起步,上龍崗山的道路主要有兩條。一條是石階山嶺,走龍崗嶺,步行上山。一條是盤山公路,可開車直接到龍崗寺。龍崗山屬瑤溪景區,這裡文化底蘊深厚,景區氛圍凝重而安寧,風景以人文景觀為主,包括龍崗寺、新石器文化遺址、明代摩崖題刻等等。

腳下的這條山嶺就是龍崗嶺,是龍灣區的著名古道。沿古道上行,左邊是蜈蚣山,右邊是龍崗山,這裡奇峰怪石層層疊疊,尤其是蜈蚣山北坡,天然奇石數不勝數,所以蜈蚣山包括龍崗嶺,又被稱作萬石山,有仙疊岩、龍崗岩、天柱倚雲、畚斗岩,移步換形,妙趣無窮。

龍崗寺,建於明朝,當時名叫白雲寺,三進一門台。1986年重建,因為寺院南側的山崗上有王叔果親筆書寫的「龍崗」二字摩崖題刻,所以改稱為龍崗寺。龍崗寺現有六進,整座寺院全部由花崗岩石嵌合而成,是大羅山乃至浙南地區最具有獨特建築風格的寺院之一。

龍崗寺莊嚴肅穆,佛音純厚,善男信女絡繹不絕。龍崗寺在每日的清晨都會敲響佛鐘,共十八下,稱為龍崗晨鐘。鐘聲響起之時,誠心聆聽,就像一股雄渾的力量蕩滌著靈魂,使人凡心漸逝,慾念頓失,催人凈化!

龍崗寺門前鋪滿了精細的小石子,隊友們各種造型悉數亮相,留下精彩的瞬間。

樂在其中,仰天鑊,也就是位於龍崗寺門前的三個池塘,因三個池塘排列的形狀跟當地民間的鑊灶很像,因此當地人又把它分為里鑊、湯鑊、外鑊三個部分。據記載,仰天鑊是明代王叔果的私家別墅繚碧園裡的蓮花池。

池中的魚兒

龍崗寺後有南山嶺古道,是山麓南山村通往大羅山各地的重要中轉道,把大羅山瑤溪片連接貫通,上至山峰李王尖頂,東連龍崗山,南連接老陳山。

由於連日的陰雨天氣,使得黃泥土地面的南山下古道特別的潮濕,地上又落滿了樹上爛掉的楊梅,在一些下坡處,稍微不小心就容易滑倒。好在一路上大家相互幫助,相互照應,總算是有驚無險。

因為昨天剛下過大雨,道旁的山坡上常有激流涌下,形成一道道美妙的水景,這古道走的仿佛有種溯溪的感覺。南山下古道可通向響動岩、李王尖等地,周圍森林茂密,平時走的人也比較少,至今仍然保持著比較原始的風貌。

對於此次活動,最讓人擔心的還是天氣。然而一路走下來,只到活動結束,既沒有出太陽,也沒有下雨,夏風習習,這樣的天氣爬山最舒服了。

50多人的大部隊在林中有序前進,向著李王尖頂而去,整齊的隊伍組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關於李王尖,有很多的歷史故事與民間傳說。而在李王尖主峰下的東南方向,有一個自然村,就叫李王尖村,此村形成於唐朝以後,現歸屬羅山村管轄。

李王尖,是大羅山主峰之一,海拔460米,山頂平坦,豎有航標。李王尖西南依大茶山,東北臨大嶴溪,響動響,東面龍崗山。主峰西南面峰巒圍繞,山色秀麗。從李王尖頂下來,有大茶山,倒壟坑,老陳山和李王尖等自然村。

在李王尖上看大羅山群峰,昂首朝天,挺拔向上。一座座的山峰小山頭,像蓮花盛開,像群馬奔騰,像綠葉飄飛,此起彼伏的山脈,就像涌動的潮流,美麗的大羅山,全方位的展現在眼前。這就是大羅山的氣勢,這更是大羅山的氣魄!千峰迴望一畫卷,林濤天風百首詩,游大羅山,李王尖值得一去。

站在李王尖上向西望,對面那座高高隆起的山峰就是我們的下一個目標:後半山頂。從李王尖西面下來的這段山坡,是本次活動走的最艱難的一段。因為真的是特別的滑,隊友們都是小心翼翼,步步謹慎,拽著邊上的樹枝,一步一個腳印下來。當然,這其中的過程也是很刺激的。

垃圾不落地,環境更美麗,為這兩位「大羅山環保衛士」點贊!

回望李王尖

大茶山是一塊風水寶地,後山是元寶,前山是書案,東面的李王尖是筆架。村東有兩條溪流迂迴村舍,經過村西流向村外,就是墨氣。呈現出一派天時、地利、人和的吉祥瑞氣!

大茶山處於羅山村西北部,李王尖之下。這裡地勢平坦開闊,四面環山,森林茂密,風景優美。大茶山村歷史上因盛產茶葉而聞名,著名的茶葉「黃葉早″即產於此地。

大茶山村節孝亭旁有後半山游步道,步道兩旁儘是密密麻麻的楊梅樹,枝頭上掛滿了一串串鮮艷欲滴的楊梅,真是讓人垂涎三尺,欲罷不能……

後半山游步道的台階岩石上都刻有防滑紋,這種的步道比大羅山許多地方的那種花崗石步道走起來更安全,特別是雨中漫步,更讓人放心。

終於登上後半山頂,大羅山走了這麼多年,登頂後半山,卻還是第一次。站在這裡,山下那邊的三垟濕地河網密布,阡陌縱橫。還有溫州市區高樓林立,城市風光,一覽無餘。

我們這次的活動,吸引了許多瞿溪的朋友也來參加,有些隊友都還是第一次見面。戶外的路上,最讓人高興的就是能遇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徒步在路上,一起跋山涉水,一起創造美好的時光,為未來留下共同的回憶!

從後半山頂拾級而下,就到了覺海寺,建於宋代,寺後有民國初年建造的妙智庵,曾經也是大羅山上一座遠近聞名的庵堂。寺前有一株朴樹,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樹齡。

朴樹

維法亭

離開覺海寺,路過維法亭,又回到大茶山,吃中飯補充能量。

離開大茶山,路過倒壟坑,走四個墳古道下山。

道旁有一座占地寬廣,造型優美的明代陵園,名"四個墳"

四個墳是龍灣永強下垟街高原張氏祖墓,其實就是我家的祖墓。入口是小牌坊,四座墳墓平行挨在一起,墓前立一方型小石碑,上書:香港溫州同鄉會會長張國森祖墓。這位張國森,我見過兩次面,少小離家到香港,最終事業有成,為家鄉也做出了許多貢獻。

本次活動路線:龍崗嶺古道~南山下古道~李王尖~大茶山~後半山頂~覺海寺~維法亭~大茶山~倒壟坑~四個墳~龍崗嶺,全程11公里,活動圓滿成功!

【珍跡留緣】與【溫州古道】旗同時亮相在後半山麓覺海寺門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_kMnXIBnkjnB-0zV46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