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野釣,大多數釣友的習慣是兩把竿,一把釣鯽,一把守鯉,這樣做的好處,是靜中帶動,運氣好鯽魚不少,鯉魚還能守上3~5條,運氣差點,燉一盆鯽魚湯還是有保障的,但是時間久了,釣法會比較固定,尤其是手機時代,不少釣友的習慣,是漂調好,餌掛好,拋完竿,拿出手機就守那了,收杆的時候,別人十幾斤鯽魚,自個十幾條,除了酸溜溜地說個水裡魚少,卻不知道自我變通一二。
化老師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叫做釣無定法,這裡面其實有表里兩層意思,里子的意思咱們不多討論,仁者見仁的事,就說表層的意思,水無常形,魚無常形,死守苦等,一旦水情魚情發生變化,那就是白費功夫了,作為存活量、分布最廣的魚種,想要釣到鯽魚並不難,但是想要釣的多,那就尤為強調靈活了,那麼,我們一般在遇見哪些情況,需要作出靈活調整呢?
一、氣壓變低、溶氧降低時
氣壓和溶氧是呈正比的,氣壓越低,溶氧越低,氣壓越高,溶氧越高,在一天之中,其中並不是一成不變,相應的,溶氧也不會24小時無變化,一般早晚氣壓偏高,溶氧比較適中,午間氣壓變低,溶氧開始減少,所以不管是釣什麼魚,一般都是早晚魚口略好,中午魚口一般,甚至很差,除開溫度因素,基本上都是水中溶氧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有個老話,叫做神仙難釣中午魚,並不是說中午釣不上魚,其實主要原因是中午氣壓升高,溶氧、水溫,對於魚來說,有了變化,要麼會游曳到深水區躲陰涼了,要麼就會在上水層富氧區覓食,我們不一定時刻了解氣壓變化,但是當魚口發生變化時,要及時找魚層,不要死守底釣。
二、草邊守釣,魚口減緩、閉停時
俗話說,釣魚釣草,無草無魚,所以不少釣友野釣專釣草洞、草窩,這並沒什麼毛病,但是釣草窩的時候,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打窩發窩之後,魚口很好,連杆不已,但是持續周期很短,也就十幾分鐘,到半小時的連口都很少見,隨後就會變緩、直到閉停,這期間補窩續窩,能勉強續口,但是很難恢復到剛開始的連口。
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其實很簡單,不管是自然的草洞、草窩,還是人工拉拽修整的草窩、草洞,都有一個共性,就是暗草多於明草,在打窩時,很少有人原因用打窩器之類,能精準放投的器具,多是拋灑酒米、顆粒為主,這就導致有相當一部分的窩料是拋撒到水草上,剛開始打窩時,生口魚會主動搶食,所以魚口很快,連杆不已,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魚都被釣起來,還是有相當比例的滑口魚存在,這些魚對釣餌警惕性很足,多會以水草上的餌料為食,所以魚口自然變緩,會閉停。
這種時候,第一建議是換釣點,可以換一個草窩子接著來,因為拋撒窩料的劣勢就在於此,沒有什麼好的解決方法;如果釣點不好換,則建議改魚層,當底釣魚口變緩時,補窩後,就建議打浮、打行程,同時更換餌料,換成軟黏餌,既要避小魚鬧窩,也要增強餌料適口性,有極大的幾率可以繼續連杆。
三、水面突然起風,持續時間還不短
釣魚最害怕沒風,但是也害怕突然刮很大的風,而且持續時間還很久,這是因為小風能增加空氣和水面接觸,溶氧會變得很好,魚群會很活躍,但是突如其來的大風,持續時間再久一些,會導致水面、上水層的浮游生物、昆蟲、草籽等,跟著水流發生變化,魚群此時會追逐食物,就算我們加大窩料的數量,於整體而言,變化不大,魚口會變緩;
這個時候如果加大窩料的數量,魚口沒什麼變化的話,那就沒什麼問題,如果魚口減緩、變差,那就建議更換釣點,往下風口走;如果實在不願意更換釣點,那就改為打浮,就打上水層,同時開比重輕的窩料,不要怕小魚鬧窩,以打截口為主。
四、水色突然渾濁
水色突然渾濁有三種原因,第一種,是大魚進窩,大魚進窩後會攪動水底,將小體型的鯽魚群驚走,這種我們沒有什麼好辦法;第二種,則是水底有暗流,一般水域漲水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第三種是上游下雨,或者釣點下雨。
第一種,我們沒有好辦法,只能說說第二種和第三種,我們應該如何處理;當出現第二種情況,水域漲水,魚層會發生變化,因為底層泥沙暗涌,會導致溶氧發生變化,底層的魚群,會游曳到中上水層,但是因為底泥湧來的時候,會帶來大量的食物,所以此時魚層是錯亂的,繼續找魚層的意義不大,底釣的話,魚口會時有時無,並無規律,在這種情況下,建議釣離底,不需要太多,離底6~10厘米即可,這樣魚口可能會更好一些。
第三種,不管是上游有雨水,還是釣點下雨了,都要考慮到魚層上浮,就不能釣離底了,而是要釣半水了,這裡的半水,是真正意義上水深的一半,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底層無變化,但是會因為下雨,氣壓降低,溶氧不足,但是上水層,因為在下雨,或者上游泥沙被沖刷下來,雖然氧氣充足,但是動靜比較大,鯽魚膽子小,必然不會在上水層,但是具體是什麼位置,不好確定,我們從水深一半的距離,可以找魚層,也可以打行程釣浮,必然會有魚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