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僖親王墓

2019-12-25     滿族文化網

作者風聲水影

慶僖親王墓

慶僖親王家族墓位於昌平區流村鎮。陵地建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先後有慶禧親王永磷、慶良親王綿愍、慶密親王奕劻葬於此。原有大小墓園8處,墓墓22座。慶禧親王永磷墓坐西朝東,有單孔漢白玉石橋1座,碑樓1座,樓內有1916年溥儀撰寫的碑文,漢白玉碑1塊,南北朝房各三間,牆內有主墓寶頂。在永璘墓西為慶良、慶密二王墓。

慶密親王墓前有漢白玉單孔石橋3座,後有正殿(享殿)三間,南北配殿各三間。墓區內有福晉及公主墓塋。「七七」事變後,慶王墓群遭毀。園區內存有古松柏253株。永璘,清乾隆帝第十七子,乾隆五十四年(1789)封貝勒,嘉慶四年(1799)封惠郡王,改封慶郡王。二十五年進封親王。慶良親王綿愍為永璘第三子,慶密親王奕劻為永璘嫡孫。

昌平縣白羊城是慶親王的墳地,以慶僖親王永璘立祖。 永璘是歷史上一個有趣的人物,乾隆末年,諸皇子爭奪皇位,只有永璘沒這個想法。他說:「他沒有做皇帝的命,即使皇帝多如牛毛也不可能落在他頭上,中要能將和坤的宅第賜給他享用,就很知足了。」到嘉慶即位,將和坤問罪處死,便把宅第賞賜給他,並封他為慶郡王。嘉慶二十五年永璘病逝,享年55歲,葬於白羊城北。他的墓地遂被稱為北宮。北宮背靠五峰山,坐西向東,有神橋、月河、南北朝房、宮門、牆圈、享殿、大寶頂等建築。


永璘第三子綿慜,道光十六年去世,終年40,葬在北宮南邊,人稱南宮。 綿慜無子,去世後第五子鎮國公綿悌繼承爵位。綿悌在道光二十九年去世,終年39歲,建墳在南宮南側,永璘第六子綿性,光緒五年去世,享年66歲,葬在南、北宮之間,立墳頭一座。

永璘之孫奕劻,曾管理過圓明園八旗事務。英法聯軍北燒圓明園時,連家小都無力顧及。四十年後,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他隨光緒帝、慈禧西行,仍未顧及家人。1917年,奕劻病故,在北宮東北建立園寢。奕劻的墓地建有碑樓、宮門、紅牆、享殿、大寶頂一座。

在這之前,1916年冬,載振的嫡福晉索綽羅氏去世,從1917年冬至1922年冬,載振在北宮北邊又建園寢一座,樹立牌坊一座,葬了索綽羅氏,工程用銀十二萬五千元有奇,於1931年正月親筆著文記其事。在新園寢北邊有側福晉小寶頂二座,姨娘墳一座。 進入民國以後,軍閥混戰,而白羊城地近南口,自然要受兵馬騷擾。加上白羊城慶王墳殿宇廳堂有一百另八間,尚有碑樓三座,加之民房百間,駐紮三、五千人不成問題。

「七七事變」後,盜匪趁機用炸藥將慶王墳崩塌,把慶王府四世陵墓二十二座的殉葬珍寶全部掠走。日偽統治時期,又有人看上了這裡的木材,多次官伐樹,再加上土匪來一批放一次,慶王墳樹木日漸稀少。

1947年,國民黨某軍團伐樹賣錢,慶王墳古樹幾乎無存。1966年殘存建築被拆毀。 現如今,北宮北神橋完好,南神橋橋面石已無。地宮石券還在,鐵梁扔在地宮南側。新園寢尚存南北朝房各三間,石獅子一對,部分殘牆和角門一座,院內有小松樹林。東宮(即奕劻葬地)今為小學校一所,碑樓尚存,馱龍碑已無,宮門還有北殘牆,砸壞的石獅子扔在一邊,殘牆內積有琉璃瓦兩堆約有千片(件)。

南宮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在1955年徵用,1956年將這裡的八個自然村搬遷,隨後拆除了寶頂、地宮,砌起了大牆。不過,從大牆豁口處能見到裡面有朝房、宮門、享殿等完好的建築物遺存。


滿族文化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_26QG8BMH2_cNUgvzS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