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新晉網紅地,門票5元僅2.47平方千米,120多年燈塔仍可使用

2020-07-02     乍暖

原標題:青島新晉網紅地,門票5元僅2.47平方千米,120多年燈塔仍可使用

青島,一座名氣大過省會濟南的城市;一座海邊旅遊最佳之選的城市;一座來來回回去了好多趟卻始終都拍不盡的城市……

青島非琴島、琴島亦青島也

青島,又被稱為「琴島」。許多年之前的「青島」,本是城區前海一海灣內的一座小島,因島上綠樹成蔭,終年鬱鬱蔥蔥而得名「青島」。

而青島之所有被叫做「琴島」,有一方面的原因是諧音導致,如此在黃島區便有被叫做「琴島之眼」的摩天輪;在青島的市南區有一座名為「小青島」的地方,卻是與「琴島」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走近魯迅公園附近琴嶼路上的小青島公園,最不該錯過的便是廣場上的琴女雕塑和燈塔。

而琴女雕塑與這「琴島」還流傳著一個傳說。傳說天上有位彈琴的仙女,看上了一位青年漁民,於是來到地面與他結為夫妻。每當丈夫出海時,她就坐在小島上彈琴,宣洩自己的相思之情;美好的故事結尾總是悽慘的,玉皇大帝認為琴女觸犯了天規,於是海上頓時狂風大作,這漁人便葬身於大海……最後琴女撫著琴在海邊等啊等,可是丈夫卻遲遲不歸,只好也跟著殉情了。

如此,這琴女的雕塑一直向著海的方向。

走過長長的堤壩,像是穿過千年的時光

從魯迅公園西側的琴嶼路進入,在一側便看見小青島公園的路牌,逆著風慢慢地走過這段環海公路,路邊有在整理物品的釣魚人,公路下礁石上也是聚精會神的釣魚人……想必他們有著積極的耐心而能挨得住日曬和海風……

走到小青島的售票處,買了門票便可進入這條長長的堤壩,大壩南側的石牆足足有半人多高,這段長377米、寬8米的堤壩最初是由日本人修建,後來被海浪沖毀,1954年重新修築,正是這條堤壩,讓原本被孤擲海上的小青島成為人工陸連島。

伸出海面的小青島,像極了一個微型的青島城,被海水環繞、島上鬱鬱蔥蔥,有燈塔指引、有花開、有海風……

燈塔是方向,穿過過往的是是非非才至今日黎明

曾經,小青島一度被侵占,從「阿克那島」到「加藤島」,從「公園」到「軍事基地」,並不大的小青島不被承認,被染上了一層敵對的色彩……直到1922年,收回青島,小青島才被恢複本名。到了1934年,小青島上開闢了道路,安裝了石桌石凳,架設了木架牌坊,平整了花圃,新建了一處茶亭,還修築了遊艇碼頭,供遊客乘小艇渡往,短暫安寧時期的小青島,正式成為市民的休閒公園。而那時候青島匯聚了大批文人墨客,多居住在小魚山附近,閒暇時,也都會去小青島上坐坐。

除了島東部和北部的防波堤,小青島上還有一座「兵火庫」和一座「塔樓」,這都是歷史所遺留下來的。平常的遊客一般是看不到「兵火庫」和「燈塔」的,被封鎖著。其實裡面也並不稀奇,小小的空間,以防出現意外才不對外開放。小青島上的燈塔由德國人在1900年建造,塔高12米,通體雪白,至今仍在正常使用。

新晉網紅打卡地,被稱為青島的「愛琴海」

琴女雕塑:公園廣場中間有手抱古琴、目視海面的「琴女」雕塑。

燈塔:遠遠就能望得見的燈塔,通向燈塔的門是關著的,不能登塔。

貝殼亭:算是網上拍照很火的第一個點,真的需要好天氣才能更有感覺,我去的時候陰天就差那麼一點點味道。

琴嶼路、通向公園大壩:都是拍照的好地方,隨便靠在欄杆上,背景是海,縱深感很強。

小青島標識牌:在魯迅公園門旁、琴嶼路開始,標識牌下,背景是一片花開,藍綠色調很清新。

小青島伸出海面大壩:我去的時候已經鎖起來了,過不去。第一次去的時候是可以走上大壩的,如果看不到對岸,像極了世界盡頭的感覺,這算是遺憾沒能拍照。

小貼士:

位置:青島市南區琴嶼路26號

門票:5元/人

建議遊玩:1-2小時

周邊:魯迅公園

交通:乘地鐵M3號線在人民會堂站下車;6路、26路、202路環線、214路、223路、228路、316路、隧道2路、隧道6路等「魯迅公園(海底世界)」站下,沿琴嶼路向西步行約800米可到島上;棧橋南邊的碼頭坐快艇到小青島,只要3分鐘,參考價30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GaxD3MBiuFnsJQVXgW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