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達林格勒戰役,第62集團軍主要方向防禦,得出不少經驗教訓

2020-05-25     榮華之武器堂

原標題:史達林格勒戰役,第62集團軍主要方向防禦,得出不少經驗教訓

接上文 沃洛科拉姆斯克,蘇軍第16集團軍頑強防禦,成為莫斯科會戰經典防禦戰例

1942年7月17日第62集團軍防禦態勢

史達林格勒戰役中,第62集團軍在主要方向的防禦值得研究。該集團軍下轄6個步兵師、1個獨立坦克旅、6個獨立坦克營、9個炮兵團、2個迫擊炮團及4個軍校學員團,負責防禦頓河以西克列斯卡亞到蘇沃維奇諾寬達90千米地帶。集團軍戰役布勢成兩個梯隊。第一梯隊為5個師(近衛步兵第33師,步兵第192、181、14、196師),其中3個師(近衛步兵第33師,步兵第181、147師)各防守寬15-18千米的地帶,右翼1個師(步兵第192師)因在次要方向而負責42千米寬的地帶。步兵196師暫時在第64集團軍地帶內占領防禦。第二梯隊1個師(步兵第184師)配置在距第一梯隊30-35千米的集團軍防禦地帶內。預備隊由2個坦克旅、3個炮兵團和3個工兵營組成。第一梯隊的3個師都向前沿前30千米處,派出了兵力為1個加強步兵團的先遣支隊,以掩護主要防禦地帶和迫敵過早展開。各步兵師均得到1個坦克營和1-2個炮兵團的加強。

集團軍的防禦包括主要防禦地帶和部分地段的集團軍地帶。後者距主要防禦地帶30-35千米,主要防禦地帶縱深為4-6千米。在戰術地幅內沒有第二防禦地帶。全部防禦縱深達50千米以上。防禦地帶內構築了營防禦地域。在營防禦地域內構築了步兵班掩體和火器發射掩體,然後用交通壕連接起來。障礙物地帶位於前沿前機槍有效射程之內,縱深達1-2千米。步兵師大多成兩個梯隊,2個團為第一梯隊,1個團為第二梯隊。由於正面寬、戰術密度很低。步兵第181師為每千米正面0.6個步兵營、14門火炮和約2輛坦克。整個對空防禦由4個高炮團負責,基本任務是掩護頓河渡場。

史達林格勒接近地防禦態勢圖

第62集團軍在敵坦克可能進攻的方向上組織了6個防坦克地域,每個防坦克地域都配有1—2個反坦克炮團。另有1個團為集團軍反坦克炮兵預備隊。近衛步兵第33師則沒有組織防坦克支撐點和防坦克地域。該師的30門45毫米火炮和32門76.2毫米火炮都配置在前沿,另外還有279支反坦克槍。反坦克火力密度只能達到每千米正面約4門火炮和16支反坦克槍。靠這樣的密度,以一線配置根本無法阻止德軍進攻。該師防步兵火力亦很弱,每米正面上每分鐘只有2-3發。這比戰前要求的5-7發的密度都要低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

當然,為了設置障礙物,集團軍第一梯隊師建立了2-3個障礙設置隊。每個障礙設置隊包括1個步兵連、1-2個工兵排、1-2個機槍排、3-4門反坦克炮。障礙設置隊的每個成員都配備了燃燒瓶,編成內的步兵分隊擔任掩護任務。此外,設置障礙時,第一梯隊師炮兵準備遠距離火力襲擊。

該集團軍第一梯隊師防禦地帶比戰前條令規定寬得多,近衛步兵第33師寬度18千米,步兵第181師則是15千米,比條令規定標準寬度大了0.5-1倍。因此,步兵師不可能達到必要的兵力兵器密度。

蘇軍構築指揮所

雖說防禦寬度很寬,這兩個步兵師還是建立了縱深防禦,縱深8-9千米。主要地帶構築了營防禦地域,每個營防禦地域建立了連防禦地域,連防禦地域內則建立了排防禦地域,排防禦地域則構築了步兵班掩體和通向後方的交通壕、各種火力發射點以及人員掩蔽所和指揮所。在距離前沿2-3千米處構築了團第二梯隊營防禦地域。步兵師第二梯隊距離前沿5-6千米構築防禦地段,師預備隊則在距離前沿8-9千米處構築防禦地段。不過第一梯隊營防禦地域只構築了步兵掩體而沒有構築塹壕,這就降低了有生力量和兵器實施機動的能力,並使第二梯隊難以占領反衝擊出發地位。

近衛步兵第3師用62門火炮(32門76毫米和30門45毫米)和275支反坦克槍組織反坦克火力。

7月23日,德軍北路突擊集群(8個師)轉入進攻,向第62集團軍右翼實施突擊。經過兩天激烈戰鬥,德軍在7月24日日終前突破了集團軍主要防禦地帶,並前出到上布季諾夫卡地域。

實際上在戰鬥第一天,第62集團軍司令就將第二梯隊投入戰鬥,以求加強右翼的防禦。同時,方面軍司令員則以坦克第13軍加強第62集團軍。7月24日,坦克第13軍由多布林基向馬諾伊林實施的反突擊未果。

蘇軍45毫米反坦克炮準備射擊

之後,為了消滅在第62集團軍右翼突破口突入的德軍,方面軍決心以坦克第4、1集團軍(筆者註:這兩個坦克集團軍當時並未編組完備)和第21、62集團軍各一部實施反突擊。

7月25日,史達林格勒方面軍開始反突擊。當天,坦克第1集團軍就開始進攻,而坦克第4集團軍因為渡過頓河耽誤時間遲至7月27日才開始進攻。蘇軍的反突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粉碎了德軍企圖合圍第62和64集團軍的計劃,並在頓河以西遲滯了德軍的進攻整整一個月時間;不過恢復第62集團軍原有態勢的願望沒有實現。

蘇軍戰後對該集團軍防禦準備的評價是:「缺點為組織戰術地幅內的防坦克防禦完全沒有使用坦克;防禦工程構築不夠完善,沒有挖掘塹壕,只有單個掩體;由於缺少高射兵器,對空防禦很薄弱。」

蘇軍反坦克槍手在史達林格勒戰鬥

同時,蘇軍從史達林格勒防禦戰得出了許多經驗教訓,主要是

-遠接近地防禦,特別是在戰役開始階段,不夠穩定,原因之一是各防禦地區工程構築沒有完成。在這種情況下,使得部隊很難頂住敵軍強大的坦克與航空兵突擊,各部不得不以有限兵力在寬大正面進行防禦,因而不可能構築堅固的主要防禦地帶

-戰術地幅沒有第二防禦地帶,集團軍地帶也只是個別地段上築有工事

-炮兵在對敵防坦克鬥爭中起了重要作用

-坦克部隊均用於反衝擊和反突擊以及加強對敵坦克防禦,不過反突擊有時因為沒有足夠炮兵和航空兵支援及組織倉促,沒有達到目的

-航空兵在同敵坦克和航空兵鬥爭中,給予部隊很大幫助

-前進支隊為主力進行防禦準備贏得了時間(6天),但距離主力過遠(40-60千米)

從上面可以看出,兵力、兵器的不足和使用不當仍是蘇軍1942年防禦不穩固的主要原因。這樣,蘇軍從頓河被擊退到史達林格勒城內也就成為一種必然了。

蘇軍在史達林格勒擊落的德軍Bf109戰鬥機

但總的看,蘇軍防禦戰術比1941年還是有所改觀,表現在

-師的隊形開始編成兩個梯隊,並建立總預備隊、坦克預備隊、反坦克預備隊和炮兵群等

-逐步將原先基點防禦發展成塹壕,並為組織主要地帶第二和第三陣地奠定了基礎

未完待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EayR3IBiuFnsJQV0oi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