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木棉人物微刊》的第 40 期人物-
「我不是爛片王」
——王晶
最近看《圓桌派》第四季,很多人被「鬼才」王晶圈了粉。
在人們眼裡,他庸俗、市儈,但真實鏡頭下的他卻出乎意料的睿智、通透,打破了很多人對他的偏見。
在節目中,他挺會聊,裡面談到為什麼周星馳現在不演喜劇了,他沒有調侃,而是平靜的說:
一個人到了一定的年齡,他無法面對自己以前做的一些事。
聊到喜劇,話題更深入了,他說演喜劇比任何戲累十倍。
而且現在想要逗笑觀眾的人越來越少了,比如《飛馳人生》里的沈騰,他開始演爸爸,他想死,逗趣中又有些心酸。
在節目中,王晶沒有往日『笑嘻嘻』打諢的態度,反而真誠、認真與嚴肅,言語間有股子明白勁兒。
看了這期節目,很多人感慨:
這個王晶和想像中不一樣,原來那麼牛逼,完全被他的長相和電影風評給騙了!
專業的「爛片王」
偏見產生於無知,王晶並非一個只知道做生意的粗鄙人。
他9歲讀完四大名著,11歲讀完金庸,放到今天也算是天才少年了。
很多人不知道他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又出生電影世家,父親王天林是香港影史百佳導演,培養出杜琪峰、林嶺東等名導。
從小耳濡目染加上一流教育背景加持,早期劇本編排和導演功力初見端倪。
21歲他初次擔任編劇便大獲成功;拍《賭神 》系列開闢香港賭片市場,多次票房登頂;永盛老闆指定他拍新戲,只給了兩個演員,一個半月便完成《整蠱專家》,票房大賣。
可見「爛片晶」並非沒才華,不專業。只是他對商業片的看法,很多人不理解。
因早年他常感受父親的苦,入行第一天就把自己定位為商業導演,追求票房成功和賣座,藝術雖可貴,但吃飯更重要!
他曾說
「我爸爸真的是一個好好拍電影的人,可是生活把他壓的很痛苦,然後他也沒賺很多錢,努力沒得到相應的回報,入行我就告訴我自己,我不能學他。」
就這樣他成了電影界商人,拍過幾百部或好或壞的電影,有自己的技巧和一套商業規範。
儘管一路備受質疑,不過王晶並不承認自己拍爛片。
的確,王晶無疑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商業片導演,把商業片玩的爐火純青,拍到極致,還非常的全能。
身兼編劇、導演、監製等身份,改編了不少成功的電影,如和周星馳合作的《鹿鼎記》,和李連杰合作的《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
他直言不諱的認為,拍商業片就是賺錢,只要能賺錢,90%就是好電影。
靠著清晰定位,獨到眼光,別人虧錢他至少保本,還大多叫賣,爛片雖多但都算及格,叫人眼紅。
很多人把這些成功歸功於運氣,卻忽略了王晶本身對於電影市場、規範和套路的諳熟。
在節目中,他很有見解的提出了「華語片最大市場在三四五線城市」的理論,足以驗證他並非一個不懂電影的王胖子。
很多人說王晶太狡黠,他可以當「拚命三郎」一年拍7部電影,也可以兩年磨一劍拍出《追龍》,完全取決於市場喜歡什麼。
這樣的人,肚子裡沒點東西,「爛片」也拍不出來。
清醒的生意人
節目裡竇文濤不解,當年幹嘛拍戲那麼拼?
他快人快語,直言「為了撈」唄。
為了錢,他6點拍周星馳,12點拍周潤發,白天串幾個劇組,還要熬夜寫劇本,聽著機器的嗡嗡聲,拍吐了,也真是拼。
很多人會嗤之以鼻,真世俗,但人家自認俗人一個,把自己看的門兒清,他說,
「千萬別把自己看得太高,電影就是一個娛樂大家的東西,我從來就不把自己當回事。」
其實香港繁盛時期的電影工業就有很快、很趕的現象,戲還在拍,台詞才在片場趕出來。
當年同時開工四部戲撈錢的周潤發,最後趕場都趕出了個金像獎。
這樣的香港特色,對電影市場敏感的王晶自然不會放過,賺的盆滿缽盈。
不過隨著時代變化,香港電影市場不復從前,為了適應大環境他自然也把眼光放到了大陸。
都說他太會鑽營,但他並非會為了錢丟掉原則。
這幾年不管如何迎合觀眾的喜好,王晶已經很少拍喜劇片了,因為他認為手上沒有一個和自己想法一樣的人,那乾脆不拍。
大家都認為他只懂爛片,但他對藝術也有清醒的認知。
喜歡王家衛,知道拍文藝片會面臨虧錢困境,但又會同情那些一直堅守在文藝片市場上的導演。
為了支持文藝片,他投資了許鞍華和關錦鵬的一些電影。
《天水圍的日與夜》上映後,大家才知道,「商業電影之父」的王晶,竟也有文藝片情懷。
有人問他為什麼不自己拍?他坦言不擅長,不如讓合適的人去拍。
可見,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電影市場,他都很清醒,知道觀眾喜歡什麼,也知道自己不能拍什麼。
他把電影當生意,投資情懷可以虧,但絕不讓電影在自己手裡折本。
除了自知,他還識時務,對外接受採訪只有華語電影,三觀立場很正。
最近,梁朝偉因出演漫威反派角色引起辱華爭議。
很多人發現,原來三十年前的王晶就在電影《傅滿洲》系列電影對這一形象進行過批判,明確表達了對美國歧視的不滿。
很多網友感慨,這個清醒的商人,比起現在一些立場模糊的演員,要「寶藏」的多。
精明中有人情味
除了專業與清醒,王晶身上的最大特色就是「人情味」,精明但不計較。
當年香港電影沒落,有本事的導演都自謀出路,只有他堅守在香港,不管什麼片都接,養活了很多演員。
有人說他是香港的底,最難的那些年,他都在。
肥貓鄭則仕也曾在吐槽大會提及過:
「香港電影最低潮那幾年,是王晶爛片讓我們有口飯吃!」
除了有堅守,他熱心好義,早年劉德華公司負債4000萬,王晶給了他幾部片約,解了他燃眉之急。
華仔談及他無不感激,在自己落魄的時候只有他幫助自己。
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最難,在虛假浮華的娛樂圈,這種救人的情誼更顯珍貴。
很多人知道他和周星馳有私人恩怨,凡談及電影,恩怨不論,直言:
「他是最好的喜劇演員,30年之內都很難有人追到他。」
他也嘲笑過許鞍華的電影,「誰要看一個老女人和她媽媽的故事?」
但當許鞍華投資遇到問題,他立刻出手相助,心知可能會虧,也願意,愛錢有道又不過分愛錢。
可見,人性多麼複雜與多面,王晶也很難用一個詞來定義,「爛片王」不過是很多人對他的誤解。
你說王晶拍片沒水平,但他佳作不少;你說他俗氣,他又有洞見;你說他拍戲圈錢,但沒有熱愛40年很難堅持拍戲這一件事……
人們理解的王晶,總是太浮於表面。
只要他拍新片,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王晶出品,必是爛片」,這對他來說太不公平。
不過現實中,太多人喜歡給明星貼標籤,張傑上歌手,就是裙帶關係,柳岩演戲,關注點全在性感。
因為慣性思維,人們的理解更容易扁平化和單一化,看不到人的多面性和真實性。
松下幸之助說過:
心存偏見,好比透過有色、凹凸的鏡片來看東西,看到的已不是它原來的面貌。
直到遇到《圓桌派》侃侃而談的王晶,很多人和木棉姐姐才知道,原來「爛片王」背後,有一個有趣的靈魂。
都說,沒有品性上的豐滿,知識就是偽裝。
能屹立影壇多年,王晶靠的就是人格和才華,只是大多數人不知,也沒有耐心去解讀他。
四十多年來,也許很多人都欠他一個尊重和道歉。
但時間最終還原了一個最真實的王晶,歷經大風大浪後,他通透的樣子很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