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預測未來不如創造未來

2019-09-16     台州樓事

本報記者王依妮

1979年,村幹部們將手電筒電珠技術員請到村裡,是因為看到當時手電筒電珠的市場前景特別好嗎?

面對記者的提問,幾位親歷者、見證人哈哈大笑:那個年代,生活物資極度匱乏,哪管它行情好與不好,但凡有一點點經濟路子,都要闖一闖。

彼時的先行者,沒有高明的預測,只有斗膽一試的決心。

2005年,一心投入設備研發工作的徐章信已是彈盡糧絕。走在市場前面的機器,何嘗不是一碟沒有嘗過的菜色。——對廚師而言,提味的本領應該施展到何種程度才恰到好處?端出來的大菜會不會又是「家常菜」?有隱憂,但徐章信依然全身心的投入設備研發。柳暗花明,全自動燙燈機一舉獲得大客戶的認可,產品的創造性價值迅速變現,打開一個全新的市場。

在台州傳統產業的發展中,常常有這樣打破沉寂的「臨門一腳」。

未知數面前,我們很難預測未來。面臨產業變革和諸多競爭,關鍵並非等待市場,也並非「圍獵」對手,最值得關注的,是我們的企業能否創造未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7haPG0BJleJMoPMMS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