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經歷了 三明工業建設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
才知道這一路
走來多麼不容易。
嚴筱莉,就是這個時期的見證者之一。6月5日,當她從上海再次踏上三明這片故土時,走進熟悉的地方,見到熟悉的面孔,她的內心激動不已。因為,在這裡,她傾注了整個青春。
「我們這代人所做的努力,在年輕一代有了很好的繼承和發展,覺得很欣慰。」6月6日,在我市舉辦的滬明鄉親聯誼會第一次聯誼交流會上,當聽完有關文旅康養、特色現代農業和鋼鐵與裝備製造、新材料等推介時,嚴筱莉很是感慨。
嚴筱莉在聽我市有關文旅遊康養的推介
嚴筱莉,今年74歲,家住上海浦東新區。她和三明的不解之緣,得從三明紡織廠建廠說起。
1970年,原上海市國營第26棉紡織印染廠紡織車間遷到三明,創辦了三明紡織廠。當年,千餘名上海職工,隨廠遷入三明工作和生活。嚴筱莉,就是這1362名職工中的一員,返鄉後,三明成了她心心念念的「第二故鄉」。
1970年,三明紡織廠召開全面投廠大會,圖片來源於三明檔案館
當年,24歲的嚴筱莉剛從上海一所職業中學畢業,她學的正是紡織技術,畢業後順利到上海國棉26廠工作,成為織布車間的一名女工。為響應黨的號召,支援祖國山區建設,她義無反顧報了名,從繁華的大都市來到三明。
「那時候,我們都很有奉獻精神。」 嚴筱莉至今仍記得,在來明的火車專列上,她看到一位工友生著病,胸前掛著氧氣瓶,也毅然踏上了這趟來明的列車。這件事給她的觸動很大,她暗暗告訴自己:一定要好好工作!
千里迢迢來到三明,嚴筱莉下了很大的決心,因為她放心不下上海老家3個無依無靠的弟弟妹妹。
那時,嚴筱莉的家境不好,一家4口人蝸居在約26平方米的出租屋裡。母親離世,父親又被下放到安徽的一個農場工作,長姐如母,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就落到了她的肩上。可是,如果去了三明,該如何安頓好他們?
要去三明的決心,嚴筱莉不會改變。經過幾天的思索,她這樣打算:已經畢業的大弟和妹妹,有能力照顧自己,可以安排他們去插隊。最讓她放心不下的,是年僅13歲的小弟,無奈之下,只能將他交給自己信賴的老鄰居照顧,每月再給他寄生活費。
一切安頓妥當,嚴筱莉帶著滿腔熱血,踏上了來明旅程。
「城內磨豆腐,城外聽得見。」談起對三明的印象,嚴筱莉哼起了這首民謠,「那時候城區很小,只有一個市場,大家都去那裡買東西。路都是沙土路,晴天到處是灰塵,雨天都是泥漿。」
在三明安頓下來後,嚴筱莉是織布車間的一名擋車工。每天除了上班,她和工友們還積極參加義務勞動,種菜、修路、種樹……邊建設邊投產,就是他們這代人,一手建起了三明紡織廠。
上世紀70年代的紡織廠生產車間 (資料照片)
經過一年的基建、安裝和試產,三明紡織廠於1972年生產純棉紗3625噸,從此結束了我市手工紡織的歷史。到1978年,先後完成投資13.6億元,占全省工業投資總額的1/4。嚴筱莉還記得,那時,廠里的職工人數從不到2000人增加到了近5000人,是廠區「最輝煌」的時候。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嚴筱莉當時每月36元工資,其中15元寄給小弟當生活費。省吃儉用的她,把心思都放在了業務上。 沒幾年,嚴筱莉就從織布車間的一線職工,走上了管理崗位。1986年起至廠改制前,她任三明紡織廠黨委書記。2002年退休,2007年,她回到上海定居。
三明紡織廠員工在流水線上生產牛仔布, 圖片來自三明檔案館
整整37年,她的歲月都在一根根細紗上沉澱,「織」出了她與三明的深情厚誼。
再次回到三明,讓她體會最深的,是現在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以前回上海,坐火車要2天時間,現在坐動車只要5個半小時,這次我乘飛機,不到一個半小時就到了,堅信咱三明以後會越來越好。」
騰飛的三明-曹建平
李春蘭,是嚴筱莉唯一的女兒,今年43歲,她和丈夫都在三鋼閩光股份有限公司動力廠工作。「你們要爭氣!」這是嚴筱莉對他們說過最多的話,也是對他們的鞭策。接過父母的衣缽,夫妻倆紮根一線,同樣為三明工業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建設三明,我獻了青春也留下了子孫。」在三明市滬明鄉親聯誼會成立大會上,嚴筱莉作為代表發言。
一家兩代人,
一步一個腳印,
都在三明「織」出了精彩人生。
來源:三明市融媒體中心 部分圖片來自三明檔案
記者:鄭麗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1dZtXIBiuFnsJQVVt3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