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幹啥都討價還價?談判專家推薦的這個方法,保證「藥到病除」

2020-05-29     CC爸媽

原標題:​娃幹啥都討價還價?談判專家推薦的這個方法,保證「藥到病除」

你有沒有一個變著花樣討價還價的娃?

因為刷牙:

(早上)「媽媽,我今天可不可以不刷牙?」

「不行,每天都得刷。」

(晚上)「我今天早上已經刷過牙了,可以不用刷了。」

因為睡覺:

「媽媽,我可以再看一集動畫片再去睡覺嗎?」

(一集看完後)「我再看最後一集!」

最後復最後,最後何其多?

分分鐘讓人竄火的節奏~

也難怪後台總有媽媽問: 有什麼好法子治治這得寸進尺的娃,真的要被TA煩透了。

停!孩子討價還價,並不是什麼壞事!為啥要治他?

討價還價意味著啥?

BBC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裡》兒童行為研究專家,把孩子的自我意識比喻成洋蔥。

伴隨孩子漸漸長大,他們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和立場,心裡想要什麼,就會想辦法去爭取,自己不想做什麼就會想辦法逃避。

那個時時刻刻在挨打邊緣試探的娃,其實內心是在設法爭取自己的「利益」,會跟你討價還價,這是孩子思維開始逐步成熟的標誌。

通常如果孩子不滿足於大人的安排,那麼他會有兩種解決辦法:

一是被不滿的情緒擊中,嚎啕大哭,不停地發脾氣;

一是討價還價達到滿意。

當他開始討價還價時,說明他在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方式,準確地表達出自己的訴求,還要費盡心機地通過耐心溝通,說服別人,從而達到「共贏」。

本質上講,這是一種比「直來直去、不滿足就哭」更高級的社交方式。

兩個「討價還價」原則

我們怎麼才能將計就計,讓孩子的「討價還價」為己所用呢?

原則一、並不是什麼事情都可以討價還價

孩子討價還價不可怕,可怕的是在任何事情上都討價還價, 所以要有一些明確的底線。

底線就是死規定,就是無條件必須做的事情,沒商量,不樂意也得這樣。

一般來說,安全和道德都是底線。

比如:玩危險的東西、不坐安全座椅、打人、對人沒禮貌、公共場合大吵大鬧等等……還有一些個人在意的死規定,比如吃飯前洗手、早晚刷牙、控制螢幕時間等等,具體就因父母而異了。

死規定就需要父母堅定溫和地不妥協,可能每一場都可能是拉鋸戰,執行起來需要一定力度和耐心。

你不可能有精力把每一項都跟娃死磕到底,如果事事都那麼較真,會累死, 所以制定時要慎重,看自己是否每次都有精力堅持到底

雖然最初會很艱難,但是挑戰失敗次數多了,娃最終相信,在這件事上,你就是一顆冥頑不靈的茅廁石,一堵堅不可催的南牆,他自然就放棄抵抗了。

原則二、在可議的事情上給孩子議價空間

經典育兒書《遊戲力》認為,讓孩子獲得一定的掌控感,有助於他們變得更自信。

底線是要有,也不要把孩子框得太死。

其實每個人都會為了爭取自身權益討價還價。比如買東西我們會砍價,成功後內心會有說不出的滿足感。

對於孩子而言,與父母談判的過程中, 就是孩子尋找和肯定自己掌控感的過程。

所以,不涉及原則和底線的問題,在我能接受的範圍內,我會允許CC議價。

比如最近吃雪糕:「 媽媽,迷你的可愛多太小了,兩個等於一個大的,我可不可以吃兩個?(之前是說每次只能吃一個)——有道理,可以!

「媽媽,我今天不看汪汪隊了,看小豬佩奇,可小豬佩奇一集太短了,我可不可以看5集?」—— 有道理,可以!

與父母交涉並取得成功的經驗,會給予孩子很大的自信,讓孩子更有底氣,長大之後,也更懂得規則之內儘量爭取自己的權益。

相反,如果從沒在父母這裡交涉成功過,慢慢的孩子就不敢交涉了。

當與別人衝突時,更傾向 直接放棄爭取,選擇屈從。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本就是相互試探底線,任何關係都是如此,所謂人善被人欺便是這個道理。

所以,非原則問題,不妨拿來給孩子做適度的掌控感練習。

其實這兩點原則並不新鮮,C媽拿出來說, 是想讓爸爸媽媽們學會拎得清,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一見娃討價還價就氣急敗壞,並不能十分理智地去分析當下的情況。

與其暴跳如雷,不如從最開始就迅速做出判斷——這件事到底是可議還是不可議。

  • 不可議 —— 一開始就表示出堅定的態度。
  • 可議 —— 想辦法將結果控制在自己能接受範圍內,讓娃做談判練習。

無論哪種,當你拎清了,你就不會輕易動怒了。

談判技巧也很重要

一個能堅持自己的想法、會跟你討價還價的孩子,會比一個你說啥是啥、逆來順受的娃,更有主見。

但很多人可能也會擔心,擅長討價還價的孩子,會不會沒完沒了?

今天多玩10分鐘,明天非要多玩半小時,長此以往,那怎麼得了。

談來談去,最後還不是搞得心力交瘁。

猴精的孩子當然會得寸進尺,但是他能怎麼得?怎麼進?不是咱說了算的嗎?

我們來看看教育專家溫迪·羅素(Wendy Russell)和談判專家麥可·惠勒(Michael Wheeler)給的建議。

可以從最終結果把控

談判專家惠勒提出,談判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則, 就是要讓對方覺得自己有一定的主動權。

你要讓寶寶認為,他們做決定時,並不是出於爸爸媽媽的命令,而是出於 自願的選擇。

這個方法的要點在於無論是寶寶選哪種,這件事的結果都已經定了,不能選擇,但是在過程中,你可以為寶寶增加選項。

就比如:

CC不想刷牙,可以說:「今天必須要刷牙,你是想自己刷,還是媽媽幫你刷?」

CC下樓玩不肯回家,可以說:「我們回家的時候,你是想騎著滑板車回去,還是路上玩數大步的遊戲?」

這樣,孩子的關注點就不是想不想刷牙、要不要再玩一會兒回家,而是,誰刷?騎滑板車or數大步?

討價還價的程度取決於你

說到底,這還是一個守住底線的問題。

要讓孩子知道,有些事討價還價也是有底線的。

當然這個「度」也是在無數試煉中磨合而來的。

比如CC看動畫片,我事先跟CC說好了,因為上網課,所以每天只能看30分鐘動畫片。

大部分時候她是可以遵守的,但有些時候可能就是癮大,便會開始議價:

「媽媽一集汪汪隊看不夠,我還想再看一集。」

「今天用眼太多了,你要再看一集時間太長了。」

「那我看一集短的可以嗎?一集小豬佩奇。」

「好吧,那最多再一集小豬佩奇(加起來30分鐘多一點),再討價下次小豬佩奇也不能加了。」

CC一般就會接受這個結果,看完就主動關掉了。因為她已經了解了我最大接受這「多一點點」地調整餘地, 如果還想討價還價,那以後連這「一點點」也沒得談了。

咱們要記住的是,孩子討價還價到什麼程度,最後是你掌控的,而不取決於孩子的鬧騰程度。

對於猴精的孩子來說,這樣的較量多了,就會意識到有些是沒得商量的,有些在一定範圍之內的是可以討價還價的。

他會努力爭取,但不會得寸進尺。

進入僵局後,讓娃參與尋求「共贏方案」

討價還價說明有衝突,一味地鎮壓必然引來反抗,如果跟娃的談判進入了僵持階段,那不如把問題拋給孩子。

最近悶在家裡長出犄角的CC,每晚都琢磨著怎麼能下樓多玩一會兒。

趕上我著急回家哄睡DD,便忍不住催她,而她就各種再過10分鐘、5分鐘……

如果我輕易下最後通牒:最後再問一次,你到底回不回家?

那麼她很大機率會說,「我就是不回」。

這不就談崩了嗎?

一旦崩了,局面就不好收場了。

要麼,你妥協,娃以後把你拿捏的死死的;

要麼,娃妥協,你利用大人的威嚴強制執行。

把問題丟給孩子的一個作用是轉移焦點,不在形成僵局的地方繼續僵持下去。

所以,當我的提議不被接受時,我把問題丟給CC:

「我必須回家是因為要給DD洗澡、喂奶、哄睡,等他睡下我還要給你洗漱、講故事,這樣才能爭取9點前都睡下,再晚就來不及了。你有比立馬回家更好的辦法麼?」

「你讓我多玩10分鐘,我回去自己洗漱、 自己用點讀筆聽故事,你不用管我,只用管弟弟,這樣就都能按時睡覺了。」

如此,自然甚好啊。

她得到了她想要的,我也沒失去我要堅持的。

談判的過程中,參與決策可以幫助孩子變得獨立,而不僅僅是聽話。

有時候看著CC費盡心機地討價還價,一副絕不幹賠本買賣的樣子,真是好氣又好笑。

溫暖和諧的親子關係中不應該只有管教。

智慧父母不會因為孩子的討價還價加上有色眼鏡,面對孩子心智發展的又一里程碑,反而是我們有效的教育契機。

你有沒有好的應對方法呢?一起來嘮嘮!

CC爸媽:「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C媽-報社育兒編輯,新時代、新父母、新理念,育兒需要雞湯,也需要指南,公益普及嬰幼兒養育、疾病、心理知識。原創公眾號:CC爸媽(cc-bama)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00FZHIBd4Bm1__YE6X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