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自駕游期間,有好友一再推薦我去泰寧看看,說它是皇帝賜名的地方,而且素有「漢唐古鎮、兩宋名城」之美譽。泰寧原本叫「歸化」,到了北宋時期,本地文人墨客、商賈豪門,認為「歸化」二字具有「感化歸順」之意,甚是不妥,於是一致要求更名。直至北宋元祐元年,狀元葉祖洽托閩使張汝賢奏請朝廷改名,宋哲宗將孔子家鄉闕里府號「泰寧」賜予其作為縣名,寓意為「泰平、安寧」之意,泰寧這個名字沿用至今。
我們到達的當天傍晚就迫不及待地要去古鎮看看,最先遇到的就是這組氣勢非凡的雕塑群。據史料記載,在宋朝時期,泰寧人文極為發達,先後有李綱、朱熹、楊時等歷史名人曾在此講學,歷史上泰寧曾出過狀元2名,進士50多名,有「隔河兩狀元、一門四進士、一巷九舉人」之說,這匹高頭大馬,就是隔河兩狀元準備赴京趕考的坐騎,真可謂是意氣風發、英姿颯爽。
泰寧古鎮的這組群雕著實太給力了,把泰寧的歷史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特別是當年先賢授課講學、著書立說的場景再現了泰寧古鎮的文化底蘊,由此可見泰寧古鎮自古就擁有讀書尚學、崇文尚德之風,難怪皇帝會御賜名字給這裡。
我們來了才知道,泰寧這片熱土 ,千百年來不僅孕育了歷史民俗文化,還孕育了紅色蘇區文化,據記載紅軍曾三進三出泰寧,泰寧一度成為當時中國革命的軍事指揮中心,中央蘇區的門戶和紅軍集散地。同時泰寧還孕育了丹霞岩穴文化 、生態地學文化,我們後來領略了泰寧寨下大峽谷和大金湖的無窮魅力,並因此深深地愛上了這裡。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工農紅軍在這裡建立了紅色政權,中國工農紅軍總部就設在這裡,同時也帶動了當地民眾農耕生產,備戰備荒、自給自足。我們在即將步入到古鎮的時候,就看到了這兩部大水車,它們的寓意一定是指泰寧人民世世代代勤勞堅韌的風範。
泰寧位於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脈中段的杉嶺支脈東南側,我們那天自駕從連城過來,輕鬆到達。泰寧北靠邵武,東連將樂,南鄰明溪,西接建寧,西北緊貼江西黎川,如今再也不是那個交通閉塞的小城,它早已取得了飛速地發展,幸運的是在城市高速發展的同時,泰寧古鎮也得到了極好的保護,我們走過懸掛「尚書巷」匾額的這處牌樓,就來到了泰寧古鎮。
我們走過牌樓,牌樓後面懸掛有「繡衣坊」匾額,我們查閱資料才曉得「繡衣」是古代監察御史的別稱,泰寧人何道旻明代曾任南京地區監察御史,由於他在任時政績不凡,口碑卓著,明太祖朱元璋曾下詔表彰他的豐功偉績。
泰寧古城並不大,它是閩西北一座古樸淡雅、康泰安寧的魅力小城,如今的小城依然充滿了令人喜愛的煙火氣,處處可以感受到濃郁的生活氣息。那裡數量眾多的歷史建築無不彰顯著這裡曾經的輝煌和傳承著最質樸的民俗文化。在泰寧古鎮慢慢遊走真是一種能與歷史酣暢淋漓對話的享受。
在泰寧古鎮尚書巷裡最著名的建築群當屬尚書第,尚書第俗稱「五福堂」,它是明代兵部尚書李春燁的宅院,建於明萬曆至天啟年間,至今已有370多年的歷史。
尚書第建築為泰寧特有的「三廳九棟」傳統木結構建築格局,整體建築規模宏大、端莊雅致、布局嚴謹、工藝精湛。尚書第宅門上嵌有題刻著"尚書第"、"四世一品"等字樣的石匾,大量的鏤空雕刻圖案和磚石木結構,對於研究明代建築有著較高價值。尚書第能夠完整地保留下來,真是一件幸事。
小小的泰寧古鎮,卻擁有著恢宏浩蕩的歷史篇章,我們若想完全了解它就必須要住下來,並且走街串巷地去感受那裡的生活,多跟那裡的老人們交談,也許會被它的故事所打動,從此把它刻在心裡,時不時再來看一看它。圖文原創:文藝蜀黍看世界,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