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選修課歷來是「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循規蹈矩者有之,平平淡淡中缺少了點吸引力;突破創新者亦有之,有些課從教室火到網上,不但報名者摩肩接踵,網友們也是叫好聲一片。最近,復旦大學開設的「似是而非」課成了時下熱門的課程,十二位教授聯袂授課,以生動、鮮活的內容,向學生們闡述什麼是「偽科學」,以此提升學生的鑑別能力。
僅看課程表,就知道這門「闢謠課」涉及的範圍非常廣泛。從基因算命到數學邏輯謬誤,從5G電磁輻射到比特幣,令人讚嘆這門課關注了時下大眾關心的熱點話題。在人們印象中,高校學子應該很容易應對網絡謠言、甄別偽科學,在大學開設此類課程真的有必要嗎?事實上,學歷的積累與識別偽科學的能力並不是一回事。據媒體報道,日前引起公眾質疑的量子速讀培訓班,其學員家長就不乏擁有碩士學歷者。
仔細分析,這種現象並不令人意外。網際網路是與傳統認知截然不同的虛擬社會,具有移動性、易傳播、個性化等特徵,偽科學與謠言很容易在這種環境下擴散傳播,最終成為駭人聽聞的「事實」。而高學歷者往往在細分專業中擁有過人的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但隔行如隔山,科學素養的缺失使得他們仍有可能成為謠言的受害者。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復旦大學開設的「闢謠課」恰恰是授人以漁的課程。之所以受到學生廣泛歡迎,在於通過這門課能夠提升邏輯思維能力,培養批判性思維品質,從而受益終生。社會輿論熱捧,折射出的是人們長期以來對科學精神的迫切需求。
科學精神是破解偽科學、擊碎謠言的「神兵利器」,它的重要性和社會價值不必多言。以該課程提到的偽科學為例,如關於疫苗的種種謠言與邏輯謬誤,手機輻射是否有危害等等,都無法在科學思維下站穩腳跟。
把科學精神播撒到學生心中,這也正是這門「似是而非」課最重要的意義。除此之外,該課程火遍網絡,也為廣大高校提供了一條新思路。以往,無論是傳播科學精神還是提升鑑別能力的課程,往往會變成枯燥刻板的知識講授課程,令學生們避之唯恐不及。內容貼近生活、授課生動有趣而又言之有物的課程,才是大學教育該有的樣子。
對於今天的人們而言,這樣的課程越多越好。
本文來自:科技日報
(文章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