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慢性胃炎發作時該怎麼辦?北京301醫院消化科主任教你五招

2019-12-17     BTV養生堂

你好,我是北京301醫院消化科的李聞醫生,歡迎來到醫身學堂的《老胃病癌前病變干預指南》課程。這一講我們主要來談談胃的結構,胃炎

的種類,以及出現胃炎時怎麼處理。

1. 胃是怎麼工作的

首先我們先來認識一下我們的胃。胃位於我們的上腹部,你應該知道胃上面接著通過食物的食道,下面接著消化食物的小腸。胃的進口稱為賁門,出口稱為幽門,兩口之間就是我們的胃。胃又分為胃底、胃體和胃竇。



首先,胃負責三個工作

你可能不知道,人的胃最多可以儲存4L的食物,大約是兩大桶可樂的量,這是非常龐大的。那胃是怎麼處理從口腔和食道運送過來的食物呢?

胃主要負責三個工作:它從食道接受食物小團,食物小團指的就是口腔把食物初步粉碎成的小團狀物質。然後胃有兩個工作來進一步消化食物,首先,它會攪拌進入胃部的食物小團,胃壁的存在能讓胃更好地擠壓、分解食物。同時,這裡還有一些輔助的酶,幫助消化,得到的產物是食糜,食糜指的是進一步粉碎的食物,和消化酶的混合物。最後,食物被送入十二指腸之前,都會被儲存在胃裡,胃就像倉庫一樣發揮儲存的作用。

其次,認識胃的結構

胃的結構又是怎樣的呢,是怎麼釋放酶分解食物小團的呢?

我們來看胃的結構,你可以想像一下,胃的黏膜層有很多內折結構,我們稱為胃小凹,它增加了胃的內表面積。內折結構是由一層一層的細胞構成,這層細胞會分泌胃酸以及其他重要物質,主要由三類細胞構成,第一類是壁細胞。壁細胞釋放鹽酸,鹽酸是酸性非常強的,比電池的電解液還要強。除了壁細胞還有主細胞,主細胞會分泌胃蛋白酶原,這是一種沒有活性的酶,但要發生水解作用,我們就需要胃蛋白酶。胃蛋白酶是胃蛋白酶原經過鹽酸分解後,把它變成有活性的酶,用來分解蛋白質。



想像一下,胃裡存在胃蛋白酶以及胃酸,會發生什麼?胃會不會把自己也分解、消化掉了呢?我們知道鹽酸的腐蝕性非常強,可能也會腐蝕胃部,胃潰瘍就是這麼造成的。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患有胃潰瘍。我們的胃小凹處,為什麼能保護胃不被腐蝕呢?

這就是我要介紹的第三類細胞,黏液細胞,它會釋放黏蛋白構成胃的內壁,形成一層保護層,確保胃蛋白酶、胃酸不會腐蝕胃。

如果我們的飲食不當,過量的飲酒和吸煙,服用某些藥物,把胃表面的保護層損傷以後,胃酸就會腐蝕我們的胃壁,在胃鏡下就會看到黏膜充血,甚至糜爛的現象,胃炎就發生了。我們根據發病的緩急,把胃炎分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

2. 急性胃炎

什麼是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炎症。比如進食不潔的食物,刺激的食物或者藥物、強酸、強鹼等腐蝕劑等,引起胃黏膜炎症損害,發病較急。發病時主要症狀是上腹部疼痛,可以是隱痛或者劇痛,常常伴有噁心、嘔吐、腹瀉,嚴重的還會出現發熱、脫水、酸中毒,甚至休克的症狀,經過及時治療可以很快好轉。

發生急性胃炎,我們該怎麼處理呢?

1) 如果腹痛劇烈,應該禁食,讓胃腸道充分休息,等腹痛減輕的時候再進食,以清淡流質飲食為主,比如米湯、清湯、粥等,禁食生冷、刺激性的食品。

2) 如果是嚴重嘔吐腹瀉,可以喝一些糖鹽水,補充水分和糖鹽,防止電解質紊亂。

3) 如果因為嘔吐、失水導致電解質紊亂,應該靜脈滴注葡萄糖鹽水。

4) 如果是由於細菌引起,並且伴有腹瀉,可以口服慶大黴素,或者黃連素,同時口服思密達等藥物。如果腹瀉伴有發熱,甚至脫水,應該在靜脈注射補液的同時使用抗生素。

5) 急性胃炎發作時,可以同時使用抑制胃酸的藥物,可以減輕胃黏膜的損傷,縮短病程。常用的藥有法莫替丁、雷尼替丁、奧美拉唑、蘭索拉唑、潘妥拉唑、埃索美拉唑、雷貝拉唑等。對於急性胃炎,應該及早治療,以防病情經久不愈,發展為慢性胃炎。


3. 慢性胃炎

那什麼是慢性胃炎呢?

慢性胃炎是指由於各種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症狀會持續存在或者反覆發作。我們把慢性胃炎分為慢性非萎縮性胃炎和慢性萎縮性胃炎。

第一,慢性非萎縮性胃炎

非萎縮性胃炎也稱為淺表性胃炎。那麼它和萎縮性胃炎有什麼差別呢?

通常來說,非萎縮性胃炎比較輕。它和萎縮性胃炎不同的是,非萎縮性胃炎不伴有胃黏膜的萎縮性改變,可以逆轉。比如說你昨天喝酒或者吸煙,今天做胃鏡就會發現胃黏膜受到了刺激。假如你以後不喝酒了,胃黏膜過幾天可能就會恢復。如果你再去做胃鏡檢查,可能就提示正常了,所以非萎縮性胃炎是可逆的。

得了非萎縮性胃炎,你很可能不會有任何的症狀,沒有任何的感覺,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治療。但如果你出現了食慾減退,進食後上腹部不適、隱痛、噯氣、反酸或噁心嘔吐等,就要對症治療。

第二,慢性萎縮性胃炎

說完了非萎縮性胃炎,再來看看萎縮性胃炎。萎縮性胃炎是在非萎縮性胃炎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的結果。如果非萎縮性胃炎一直沒好,經過長期的慢性刺激,比如HP感染、吸煙、喝酒、經常食用霉變、腌制、熏炸的食物、過多攝入食鹽,就會導致萎縮性胃炎的發生,這是一個相對比較漫長的過程。

這裡的萎縮並不是指胃的體積萎縮了,而是胃的黏膜腺體萎縮,即黏膜層變薄了。根據腺體萎縮的程度,如果是輕度的萎縮還可以逆轉,但中、重度的萎縮一般很難逆轉。

一旦胃黏膜出現萎縮,胃酸分泌功能就會出現異常。可能表現為上腹飽脹、噁心、嘔吐等症狀,這主要是由胃動力異常引起的。促進胃動力可改善胃排空的功能,在根除幽門螺桿菌的基礎上,再加上促動力藥,比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伊托必利等,就能增強胃蠕動,改善腹脹、噁心、嘔吐等症狀。


對於有明顯的、進食相關的上腹部飽脹等消化不良症狀,可以使用消化酶製劑。在吃飯的同時提供充足的消化酶,幫助營養物質的消化,可以緩解症狀。常用的消化酶製劑包括米曲菌胰酶片、胰酶腸溶膠囊等。

另外,抗酸或者抑酸治療,可以有效改善胃酸對胃黏膜的損傷,消除上腹痛、上腹灼燒感,常用PPI和H2受體拮抗劑。常用的PPI包括奧美拉唑、艾司奧美拉唑、蘭索拉唑、雷貝拉唑、泮托拉唑等。H2受體拮抗劑常用的有法莫替丁、雷尼替丁等。

同時應用胃黏膜保護劑,比如吉法酯、替普瑞酮、硫糖鋁、鋁碳酸鎂製劑等,可增強胃黏膜屏障功能,阻止損傷因子對胃黏膜的破壞,促進胃黏膜糜爛的癒合。

最後,要跟你談談一種特殊類型的慢性胃炎——膽汁反流性胃炎。

4. 膽汁反流性胃炎

膽汁反流性胃炎是指十二指腸內的膽汁反流進入胃內。膽汁是消化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質,由肝臟產生貯存在膽囊里,當你進食後就會排入腸道內,幫助消化。

如果膽汁反流進入胃,甚至繼續逆流進入食管,就會損傷食管、胃黏膜。膽汁中的膽汁酸,對胃黏膜屏障有很大的破壞力。在胃裡的酸性環境下,對胃黏膜的侵襲力會增強,可以和消化酶共同作用,導致黏膜細胞和組織結構發生改變,同時還會削弱胃黏膜的多種保護機制。

為什麼會發生膽汁反流呢?

膽汁反流是由於胃-幽門-十二指腸協調運動失調所導致。幽門口是胃通向小腸的出口,一般情況下,幽門口是收縮關閉的。胃蠕動把食物排入十二指腸時,幽門口會舒張開放,食物排空後,幽門口又會收縮關閉,防止膽汁反流入胃。所以十二指腸逆的蠕動增加、幽門關閉的功能減弱、胃排空延遲,都會導致十二指腸內容物,包括膽汁反流入胃。

得了膽汁反流性胃炎,如果是幽門螺桿菌陽性者,首先應該根除幽門螺桿菌。而對於胃手術後,膽囊疾病或膽囊切除後的膽汁反流性胃炎,目前還無法根治,常用胃黏膜保護劑、抑制胃酸藥來控制膽汁反流。

好,這一講就到這裡。這一講我們講了胃是怎麼工作的,胃炎是怎麼發生的,主要介紹了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和膽汁反流性胃炎。

感謝你的傾聽,我們下一講再見。

想要學習更多老胃病知識,可以點擊下方專欄試聽或閱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PqRnEm8BMH2_cNUg1iX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