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日本或嗅到最大能源危機,外媒:中國人造太陽預計2020年完成

2020-01-05     BWC中文網

如果說,歷史上的中國經濟社會錯過了蒸汽機發明帶來的工業文明及海洋文明,那麼,在如今全力提速的創新科技時代,中國企業除了高鐵和大飛機這兩項高端製造外,中國勤勞智慧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則實現了許多新能源領域的突破,並確保這些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比如,作為中國的另一張」國家名片「的」華龍一號「就是代表,要知道,現在全世界的核電建設都在依賴中國製造,但目前,包括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外的核能公司前景卻暗淡。

中國首個使用華龍一號的示範性核電項目

而在這個過程中,就當現在全球多國還在中東產油國家的原油供應鏈爭吵喋喋不休之際,中國經濟已創下了多個全球綠色能源之最,比如,可燃冰就是其中代表之一,最新消息顯示,藍鯨1號已經一個月前在中國南海神狐海域完成首次開採,累計產氣30.9萬立方,並創造了產氣時長和總量兩項世界紀錄。

不僅於此,中國預計還將在幾十年內建成世界上首座用於發電的穩定燃燒人造太陽項目,並給人類帶來幾乎無限的清潔能源,最新消息顯示,數周前(2019年10月底),中國相關企業還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核聚變項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主機安裝工程的核心施工方之一,這標誌著中國技術達到了世界領先。

緊接著,據科技日報稱,中國首座中等規模球形托卡馬克聚變實驗裝置已經在河北建成,並實現第一次等離子體放電,這就意味著正式啟動物理實驗,該裝置是托卡馬克聚變和仿星器聚變裝置之後的另一種磁約束高溫等離子體實驗裝置,目前,科學家和工程師正在攻堅各個技術難關。

最新消息顯示,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2月23日報道稱,中國正在努力製造「人造太陽」,該外媒援引科學家們的分析稱,它的溫度將是真正太陽的13倍,並將產生與行星中心相似的能量,如果「人造太陽」的創造者們能遏制住熱核聚變的能量,那麼地球上可能會出現幾乎無限量的清潔能源,俄媒稱,預計該項目將於2020年完成並投入運營,這也意味著,中國企業在能源領域或將取得重大突破,並印證了BWC中文網觀察團近期提及的關於中國在人造太陽項目上將取得突破的觀點,只是俄媒對完成這一項目預計的時間是2020年。

要知道,目前,包括美國、日本、韓國、巴西和歐盟多國也正在致力於掌握這項核聚變新能源技術,但沒有一個團隊能像中國團隊一樣保持核聚變的穩定性,BWC中文網財經團隊認為,這是世界能源史上繼煤炭和原油被開採使用之後的又一次能源變革。而我們要告訴讀者朋友們的是,這或許也是我們這代人所面臨的重大投資機會之一,並將成為繼高鐵、華龍一號後,中國經濟的又一張國家名片。

不僅於此,中國還將首建空間太陽能電站,對此,澳媒評論稱,中國將可再生新能源的科研努力推向新高度,近日,中國首個空間太陽能電站實驗基地已在內陸城市重慶啟動建設,並將在36000公里外的太空建太陽能發電站,根據計劃,將在2030年開始建設兆瓦級空間太陽能試驗電站,這意味著中國有望成為世界首個建成有實用價值空間太陽能電站的國家,並助力中國的深空探索計劃,而以上這些都讓美國和日本的能源工業嗅到了最大的新能源危機。(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PlybdW8BMH2_cNUgA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