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具有浙江創新特色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 繪就美好生活「底圖」

2020-04-25   杭州網

浙江新聞客戶端訊 國土空間規劃,看起來是個很「高大上」的專業技術活,但其實,作為統籌協調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利用各類活動的總平台,國土空間規劃也十分「接地氣」,與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是浙江人民美好生活的「底圖」。家周邊未來會不會建學校?有沒有公園?有沒有體育館?通過這個統一的規劃,一目了然。4月24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了我省國土空間規劃體系。

近日,《關於加強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設並監督實施的意見》(下稱《意見》)印發,標誌著我省構建具有浙江創新特色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其「四梁八柱」的頂層設計已經搭建。

「五期」疊加

新老規劃「化學反應」

機構改革前,各種規劃由不同部門牽頭編制,由於技術標準、管理執行上統籌協調不足,出現規劃衝突等情況。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改革部署。

「將原來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海洋功能區劃等空間規劃,融合成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實現『多規合一』。」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說。

《意見》提出了「實現高效能治理、高水平保護、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明確了2020年、2025年和2035年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設目標。浙江要按照事權上分級分類型、範圍上全域全要素、管理上全程全方位的要求,在我省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上下統一、權責清晰、科學高效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

據介紹,目前,浙江省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以及各個市縣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已經全面啟動。

當前,正值我省疫情防控的關鍵期,也是「十四五」規劃的編制啟動期、新老規劃的過渡期、空間矛盾的爆發期、要素保障的緊缺期。面對這「五期」疊加,新老規劃要如何銜接?

省自然資源廳總規劃師張佳介紹:「國土空間規劃要發揮老規劃各自的特長和優勢,將好做法、好理念深度融合貫通交融,真正發生『化學反應』,將國土空間規劃編製成為一個功能主導、布局協調、管制有效的有機整體,而不是一個簡單的拼合。」

三個「注重」

體現浙江「重要窗口」

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意見》更多體現浙江建設「重要窗口」、「走在前列」的要求,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

《意見》注重深化細化,強化國土空間規劃的底線約束和剛性管控,創新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建立國土空間規劃定期評估和動態調整制度。比如,針對我省鄉鎮數量較多的特點,《意見》創新性地提出,可因地制宜將幾個鄉(鎮、街道)作為一個規劃片區。

根據我省「人多地少」的省情,《意見》注重統籌集約,倒逼存量利用和國土空間利用方式轉型。《意見》提出要加大市域統籌、強化中心城市地位作用,賦予設區市進行市域統籌,合理確定市、縣(市)中心城區範圍等規劃事權,探索通過規劃體系和規劃事權創新,推進全省由縣域經濟向都市區經濟轉型。

《意見》注重銜接協同。一方面,浙江以「智治」理念,將國土空間規劃的一張藍圖,轉化成為一張數字的模型圖,把「牆上掛掛」的規劃圖紙變成「精密智控」的規劃資料庫,推進政府部門間數據共享和信息交互;另一方面,與「最多跑一次」改革相銜接,推進國土空間規劃領域「放管服」改革,在「多規合一」的基礎上推動實施「多審合一」「多證合一」,全面推行規划行政許可審批事項「網上辦」「掌上辦」。

空間保障

實現人民「美好生活」

國土空間規劃,聽起來很專業,但其實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新的國土空間規劃,要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解釋,「住有宜居、學有優教、病有良醫、行有暢達、老有頤養、游有佳景、購有名街,每一項美好生活的背後,都需要空間保障。我們提出『營造高品質生活』,絕不是一句口號。我們要像保護永久基本農田那樣,把與老百姓生活設施切實相關的用地邊界保護好。」

我省在本次國土空間規劃的編制過程中,特彆強調公眾參與,「開門編規劃」,真正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把百姓的訴求反映到規劃中去。據悉,接下來,省自然資源廳將推進規划進社區、進校園等行動,將百姓需求轉化為國土空間的功能和設施。

同時,我省將進一步推進「陽光規劃」,拓寬群眾監督規劃的途徑。「讓老百姓監督我們的規劃實施工作,知道未來房子周邊有沒有學校、有沒有公園、有沒有體育館。」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一旦土地被挪用,老百姓就可以及時反映到主管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