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神秘的村莊,至今仍有100多個地下村落,有6000多年歷史

2020-04-01     乍暖

於北方的孩子而言,四合院該是最熟悉不過的了。

四合院以「北京四合院」最為典型。而它至少有30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的一種傳統合院式建築,其格局為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其建築和格局都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尊卑等級思想以及陰陽五行學說。

我們深知這「四合院」都是在地面之上,可以有一處「地下的四合院」讓人嘆為觀止。

說到這,你是不是想到了「窯洞」,的卻它與「窯洞」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卻又不盡相同。

不妨就走近河南三門峽的陝州地坑院一探究竟。


民居史上的活化石

在四千多年前的軒轅黃帝時期,陝塬的先民們就已經掘地為穴而居。

《詩經》稱為「陶復陶穴」,而地坑院則有六千多年的歷史,早在廟底溝文化時期就有了「地坑院」的雛形。

地坑院作為一種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樣式,蘊藏著豐富的文化,是全國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築,是我國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築之一。


地坑院在河南三門峽陝縣、山西運城、甘肅隴東的慶陽及陝西的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其中河南三門峽境內保存的較好特別是在陝縣東凡塬、張村塬、張汴塬這三個高台平原地帶,有許多村民仍居住在地坑院裡,至今仍有100多個地下村落、近萬座天井院。

現存最早還住人的院子已有二百餘年的歷史,已住過六代人以上,保存較好的村莊有張村塬的人馬寨和廟上村等。


地平線下的四合院

我們知道,黃河孕育了華夏文明,而地坑院則是黃河兩岸先民們繁衍生息的溫床。作為豫西居住文化的符號,地坑院這種窯洞式民居蘊藏著濃厚的文化積澱和豐實的文化內涵。

地坑院的構造實屬特殊。窯洞與大地相通,臥於大地之中,實用價值具有防震功能。俯瞰整個地坑院,整個窯院為方形,更有天圓地方之美,也體現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在黃土地上的風土民俗中,建造地坑窯院稱為方院子,是一種關係到家庭興衰、子孫繁衍的大事。因此,動土之前要請懂得陰陽八卦的風水先生相宅,俗語稱「背靠金山面朝南,祖祖輩輩出大官」;建地坑窯院有三要,就是主窯、門洞窯、灶火窯的位置很重要,也講究陰陽平衡,圖個吉利。

在地坑院裡種植花草樹木也是有講究的,種幾棵果樹,夏天乘涼,秋天收果。地坑院種樹特別有講究,要「前不栽桑,後不栽柳,當院不栽鬼拍手(楊樹)」。「前梨樹,後榆樹,當院栽棵石榴樹」。門洞旁栽一顆大槐樹,謂之「千年松柏,萬年古槐」,寓意幸福長久安康。




四壁鑿潤、穴居而生

陝縣三大塬區,黃土層堆積深厚,一般在50米~150米。黃土是在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堆積形成,主要以石英和粉砂構成,這裡地下水位較低,一般在30米以下,這些都為「地下挖坑,四壁鑿潤」這種民居形式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豫西地區的氣候條件屬於半乾旱性氣候,涼爽乾燥,四季分明。陝縣的三大塬區均自山體向下自然延伸,坡勢平緩、十年九旱、降雨最偏少,即使偶遇洪澇一般不會殃及地坑院群。半乾旱性氣候有利於保持當地土壤的乾燥和堅固,使窯洞建築經久耐用;一年四季溫差較大,更能體現窯洞「穴居」冬暖夏涼的優勢。

這種以地坑院組成的村落,不受地形限制,只需保持戶與戶之間相隔一定的距離,就可成排、成行或呈散點式布置。這種村落在地上看不到房舍,走進村莊,方看到家家戶戶掩於地下,構成了黃土高原最為獨特的地下村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PghsPXEBfwtFQPkd3Kh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