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動的信號》:上一季是偶像劇 這一季是都市劇

2019-07-23   北青藝評

《心動的信號》第二季重回大眾視野。一年前,這檔節目的開播真正拉開了中國情感觀察節目的序幕,此後這類節目層見迭出在電視台和網絡兩端,方興未艾。

而在這一年的時間裡,「誰」觀察和「觀察」什麼,成為此類節目常談常新的議題。在這一跌宕起伏的過程里,各式各樣的「身份」構成一組組具有張力的觀察雙方,婆媳關係、夫妻關係、翁婿關係等等,觀察類節目的星星之火燒開,如今幾乎勾勒出了當下中國社會流行文化觀照社會現實的某個具體側面。

但無論專業性還是社會影響力,《心動的信號》仍然具有樣本式意義:它在轟轟烈烈的觀察類節目進階中,仍然保持了最初始且最廣泛的一種情感關注——戀愛關係。相比後來出現的更大多數的「深入」關係洞察,它的「不變」帶來一種提示:當90後乃至00後步入社會,這一代年輕人最焦灼的情感問題是什麼?

探討年輕人的「戀愛」問題,對於節目來說,既是一種很生活態的表達,也是一種很社會向的觀察。看起來多元、包容的情感狀態,落實到現實當中,其實各有各的確幸煩憂。這也是為什麼《心動的信號》到了第二季,依然秉持對「戀愛」這個基本面議題進行持續聚焦的原因。相比各種家庭情感關係節目,作為觀眾的年輕人面臨的剛需問題還在「第一關」,也就是對戀愛關係的把握。情感觀察類節目應當更準確地回應社會情感需求的當下性、變化性,喧鬧的市場裡「製造」了太多關係探討,實質上起到的作用不僅沒有紓解壓力,反而發散出更多焦慮——當然,這從整個觀察類節目市場在過去一年間的普遍「降溫」也可見一斑。

而從具體的播出來看,內嵌其中的新問題、新狀況依然不斷,使得《心動的信號》的受眾和第一季出現差異。上一季收看節目的觀眾以年輕女性為主體,這一季的數據顯示年輕男性觀眾占比明顯提升。節目背後的敘事動力來自社會現實——在個體多樣性被逐步彰顯、每個人的生存生活壓力都不盡相同的當下,當代年輕人普遍反映出的情感徵候無疑是顯著的,且比我們想像得要複雜。

這一季《心動的信號》里,素人女嘉賓吳沛身上濃縮了這種很容易被視作「不言自明」的複雜狀況;社交網絡上的熱門討論,對她的關注也頻繁構成一種熱點。從節目中已知的信息里能看到,吳沛算是事業有成,但跟其他素人嘉賓最大的「不同」在於年紀稍長。尤其當互相「揭秘」身份等基本信息後,她發現自己屬意的男生年齡遠小於自己,還是在讀的大學生,她的驕傲與底氣似乎一下被削弱了。儘管在今天的社會裡,「年齡」絕不會是定義一位女性成功與否的關鍵性因素,但來自「偏見」的自我束縛,卻多多少少會影響著態度和選擇。第二現場的觀察員很多次提到「年紀大沒事的」,然而這種來自外部的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並沒有真正消失,她的情感心路顯然映射出了更多踟躕和不安。

後一期里,節目形態構造之下推出的「臨時約會」機制,更能放大吳沛的這種心結。擺在她面前的是兩個選擇,在旁人的期待里吳沛並沒有選擇一位、放棄一位,而是兩次「約會」都欣然接受。她說了一句「成年人不做選擇」,話語裡透出的是應對某種「偏見」的勇氣,而這種勇氣並不是說來就來,是因為總要有魄力走出自己,哪怕「沒得選」,哪怕「只能接受」。

但這種對自我的審視和突破,看起來很美好,卻從來沒有那麼容易。在這一季節目裡,「心動」不只是戀愛本身製造的浪漫質地,更包裹上了許多現實考量。90後、00後步入社會,總是被認為不言而喻地擁有著施展拳腳的廣闊天地,但從個體的角度來說,或許還有很多不足為外人道的憂慮影響著一個接一個的選擇。節目裡的素人嘉賓,其實都有自己的軟肋和鎧甲,在他們的舉手投足里,「戀愛」當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或許在某種程度上,也並非是自私與自我,是現實與真實。

這檔看人談戀愛的節目,在很多微妙的細節里投射出可以被年輕人共情的個性和影響。而這也是《心動的信號》比其他題材升級後的情感觀察節目更被廣大年輕受眾所喜愛的原因。「戀愛推理」看起來是一個遊戲化的機制,但傳遞出的信號,實際上還是有跡可循的。也許這些線索不足以概括不同個體的具體差異,甚至與「傳統」有比照、有出入,但這也是當下年輕人鮮活生動的寫照,無論優勢或者困境。「談戀愛」這件事是很自我的,沒有標準可言,但從節目中可以提取情感最大公約數,找到一些啟示。

這一季看到現在,《心動的信號》在「不變」之外其實又有了一次改頭換面的「變」。它把「偶像劇」升級成了「都市劇」,甜和浪漫之外開掘出了更多「現實」的情感體悟。在流行文化的浸潤里,一檔節目可以負載的東西始終有限,但能把「看人談戀愛」做出情感悸動之外的其他收穫,《心動的信號》大概還能讓人樂此不疲地繼續嗑著瓜子追很多季吧。

文 | 何天平

本文刊載於北京青年報2019年7月19日C6版《青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