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耶魯校長教授們談「什麼樣教育最成功」

2019-07-08     現代課程網

導讀:「教育」這個詞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但人為什麼要受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獲得知識?掌握技能?取得成功?贏得尊重?還是,享受樂趣……世界名校長和教授的認識,啟人深思。


曾任耶魯大學校長20年之久的理察·萊文曾說過:「真正的教育不傳授任何知識和技能,卻能令人勝任任何學科和職業,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以下三位不同領域的名家對教育的本質有著驚人一致的認知,也許,這就是教育的答案和目的……

01

了解世界

是孩子們的必修課

哈佛女校長:了解整個世界是孩子們的必修課。

一句「我不是什麼哈佛的女校長,我就是哈佛的校長」,讓人們記住了哈佛三百多年唯一一位女校長德魯·吉爾平·福斯特。

每年她都要帶孩子們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她說:「這是我對自己的一個要求,也算是一個規劃。這個習慣似乎從小就有,一直持續到現在。直至今日,我每年都會和孩子們一起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對我來說,用學習的方式來旅行已成為一種傳統,而它的意義在於自我成長。」好的教育之所以好,是因為它讓你坐立不安,它強迫你不斷重新認識自己和周遭的世界,從而不斷做出改變。這位哈佛校長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我們到底為什麼一定要走出去,看這個世界。

世界有太多的內容需要我們去熟悉和探索,絕對不僅僅局限於學習他國的語言。語言只是一種工具,比它更重要的是學習陌生的文化與歷史,他國的人文與生活。當我們看到的世界大了,才能更加寬容,才能更加坦蕩。實際上,接受彼此的不同,尊重相互的差異已經成為「了解世界」的重點。

02

教育不教知識和技能

卻能讓人勝任任何學科和職業

理察·萊文是享譽全球的教育家,曾在1993至2013年任耶魯大學校長。他曾說:「如果一個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後,居然擁有了某種很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這是耶魯教育最大的失敗。」

因為他認為,專業的知識和技能,是學生們根據自己的意願,在大學畢業後才需要去學習和掌握的東西,那不是耶魯大學教育的任務。

那大學教育有什麼用呢?

理察·萊文在他的演講集《大學的工作》中這樣提到:「耶魯致力於領袖人物的培養,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識,是培養學生批判性獨立思考的能力,並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通識教育的英文是"Liberal Education",即"自由教育",是對心靈的自由滋養,其核心是——公民的責任、遠大的志向。

發揮個人潛質,不為功利所累,為生命的成長確定方向,為社會、為人類的進步做出貢獻。

正如《大學的理念》的作者約翰·亨利·紐曼所說:「只有教育,才能使一個人對自己的觀點和判斷有清醒和自覺的認識,只有教育,才能令他闡明觀點時有道理,表達時有說服力,鼓動時有力量。」

教育令他看到了世界的本來面目,切中要害,解開思緒的亂麻,識破似是而非的詭辯,撇開無關的細節。

教育能讓人信服地勝任任何職位,駕輕就熟地精通任何學科。



約翰·亨利·紐曼

03

教育不改變生活環境

卻能改變人的思維方式

2005年,美國已故小說家大衛·福斯特·華萊士曾在凱尼恩學院的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

華萊士是在西方有卓越影響力的作家,被譽為「近20年來最有創造力的作家」。

演講的一開頭,他講了一個小故事:「兩條年輕的魚遇到一條老魚。老魚打招呼道:早上好,孩子們。這水怎麼樣?兩條年輕的魚繼續遊了一會兒,終於,其中一條忍不住問另外一條:什麼是『水』?」

演講中提到,一個成年人的生活需要早早起床,趕赴辦公室,應付8-10個小時充滿挑戰的工作。然後去超市、做飯,放鬆一會就得早早上床。因為,第二天又得周而復始,再來一遍。

人很容易在這樣的生活里,形成無意識的慣性:無意識地翻手機、給生活加速、陷入瑣碎的柴米油鹽、忽略身邊的人和事、冷漠、憤怒、抱怨,而不自知。

就像開頭的故事一樣,生活在「水」中太長時間,已經不知道水是什麼。

04

教育能讓你獲得幸福

幸福取決於有意識的思維方式

哈佛大學的《幸福課》風靡全球,教授這門課的泰勒·本·沙哈爾教授認為:「幸福取決於你有意識的思維方式」。



泰勒·本·沙哈爾

並總結出了以下12點有意識地獲得幸福的思維方式:

不斷問自己問題。每個問題都會開啟自我探索的門,然後,值得你信仰的東西就會顯現在你的現實生活中。

相信自己。怎麼做到?通過每一次解決問題、接受挑戰,通過視覺想像告訴自己一定做得到,也相信他人。

學會接受失敗。否則,你永遠不會成長。

接受你是不完美的。生活不是一條一直上升的直線,而是一條上升的曲線。

允許自己有人的正常情感。其中,包括積極和消極的情感。

記錄生活。

積極思考遇到的一切問題,學會感激。感激能帶給人類最單純的快樂。

簡化生活。貴精不貴多。對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學會說NO!

幸福的第一要素是:親密關係。這是人的天性需求,所以,要為幸福長久的親密關係付出努力。

充分休息和運動。

做事有三個層次:工作、事業、使命。找到你在這個世界的使命。

記住:只有自己幸福,才能讓別人幸福。教育子女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個誠實的父母。



那麼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呢?

就像小說家華萊士在演講中說到的: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知識,而是學習一種思維方式——在繁瑣無聊的生活中,時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識,不是「我」被雜亂、無意識的生活拖著走,而是生活由「我」掌控。

世界頂尖大學掌門與教授們一致揭示了人類教育的本質:真正的教育不是教人學會一堆知識,而是學會正確的思維方式和批判性獨立思考,激發自我覺知,擁有信念、自由,打牢終身學習的基礎,有獲得幸福的終極能力!

哈佛、耶魯等名校倡導的通識教育,正是看似「無用的」和「沒有學到知識」的教育,卻是最接近教育本質的教育,人才趨之而輩出,因此也成為當前世界大學的典範。中國的大學名校也在引進和推廣通識教育模式,然而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沒有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通識思想沒有被啟蒙,大學也難通識。

小編註:基礎教育才是通識教育的黃金時期。基礎教育通識教育的不足,必然會影響到大學通識教育的發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PfBvGWwBmyVoG_1ZGDZ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