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媽媽群里,看到很多媽媽在吐槽自己家的孩子:
「我家孩子做事虎頭蛇尾,沒堅持兩天就放棄了,練琴是這樣,跑步是這樣,就連喜歡的舞蹈也常常拖著不肯去跳。」
「我的兒子去年寒假打算鍛鍊英語口語,一開始還是勁頭很足,早上早早起來朗誦英語課文,但是沒過幾天就堅持不了,繼續睡懶覺,所以也沒什麼成效。今年暑假,說要繼續補口語,很擔心他還是像去年一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怎麼辦?」
「每天孩子玩手機玩電腦,說好只玩一個小時,但玩著玩著就停不下來,作業也不寫了....怎麼辦?」
這些都是媽媽們問的典型問題,其實也反映了孩子的自制能力差,是很多父母面臨的問題。這些都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現。
孩子的自制力,是所有好習慣的基礎,把握好培養孩子自制力和好習慣的最佳時機,讓孩子學會管好自己。
自制力是所有好習慣、好品格的基礎
在BBC的一個紀錄片中:裡面有一個實驗,測試三四歲孩子的「自控能力」,也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延遲滿足能力。
在桌子上擺了誘人的螢光棒玩具,媽媽告訴孩子們說「不能碰」。有的小寶寶沒有絲毫遲疑,伸手就拿。
她們的大腦額葉區域沒有任何變化,活動傳感器呈現一片藍色。這意味著,她們並沒有啟動用來抑制對螢光棒渴望的大腦連接。
而有的寶寶卻能進行自我控制,堅持長達1分鐘之久。他們會採取各種策略,來分散和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抵抗」這個螢光棒玩具的「誘惑」。
此時,他們的大腦額葉區域顯示的傳感器信號呈現一片紅色。也就是說,她們的大腦額葉區域發生了大量的活動連接,他們在努力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情感。
而這些能夠「自控」的寶寶,之所以令人羨慕,是因為他們有更大的可能性,在未來,有更好的學習成績,有更好的工作表現,有更好的生活滿意度。
對於孩子來說延遲滿足和獲得自制力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但是自制力對一個人的影響至關重要。
德國大文學家歌德曾說:「誰如果遊戲人生,他就將一事無成,不能主宰自己,永遠是一個奴隸。」
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懂得如何主宰自己,但主宰自己的前提是能夠自我控制。
高爾基也曾說:「哪怕對自己小小的克制,也會使人變得堅強。」
可見,自控能力對於孩子的成長乃至成功是非常重要的。對此,每個父母都要有足夠的認識。要知道,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不是教授他某些知識,而是通過自我控制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讓他們自己學會控制自己,進而掌握世界。
自控能力較強的孩子,對任何事物都能始終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讓自己的行為始終保持在正常的範圍內。這樣孩子就能夠不斷積極、有序地去實現自己人生的每一個目標。
孩子缺乏自制力跟父母不恰當的教養方式有關
孩子的忍耐力缺乏是因為他習慣於把自己的需求放在首位,往往跟父母不恰當的教養方式有關:
1,父母包辦、溺愛,把孩子視為家庭中心
溺愛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大忌,現代家庭由於獨生子女的關係,父母往往會把孩子視作家庭的中心,因此只要是孩子想要的,父母都儘可能的有求必應。這就導致了孩子以自我中心,目中無人的性格。孩子想要玩具,想要吃糖,只要稍微眼淚攻勢一下,父母就會軟下來答應孩子的要求。
就像法國的教育家盧梭曾說過的:「你知道用什麼辦法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嗎?這個辦法就是:百依百順。」
其實,父母應該要堅持自己的意見,讓孩子懂得不行就是不行,撒野也沒有用。
2,父母疏於照顧,缺乏親子溝通
孩子的自控力要依靠父母日常生活的引導與教育,如果父母對於孩子只是採取無所謂的態度,對於孩子不守規則的行為放任自流,缺乏親子溝通,孩子很難形成良好的控制力。
多和孩子溝通,及時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和內心需求,父母才能夠更好地引導孩子塑造良好的性格和行為習慣。在孩子年幼的時候,可以在生活習慣方面對孩子的行為提出要求,有意培養孩子守規矩的行為習慣。
3,家庭成員的教育理念方式不一致
現代家庭大多是「421」模式,老一輩的教育觀念與年輕父母的有著很大的差異。
對於孩子的教育,只能有一套原則,並且要貫徹堅持,一種聲音足以。家庭成員在對孩子的教育理念上首先要通過溝通達成一致,同時在平時教育孩子時,不要通過強制手段訂立規矩,應該是要營造良好的氛圍,為孩子創造好條件,通過和孩子商量溝通訂立一個人人都遵守的「家庭守則」,父母要為孩子樹立行為榜樣的同時也讓孩子自覺、自願地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源於網絡圖
3歲是培養孩子自制力的最佳時期
3歲是培養孩子自制力、忍耐力的最好時期,如果不加以管教和引導,孩子就可能養成任性的性格,小的時候孩子對行為準則沒有一個良好的認識,長大後就會把違規當成家常便飯。
孩子缺乏忍耐力是因為他習慣於把自己的需要放在首位,父母應該引導孩子懂得這樣一件事:讓孩子學會正確判斷,做出正確的選擇,這是孩子學會控制自己慾望的前提。
前幾天,閨蜜帶四歲的女兒逛超市,女兒看了一個玩具熊,哭鬧著要買。閨蜜看了下一個一百多,上某寶搜了一下,網上能便宜一半多。於是,閨蜜就問女兒:「超市裡這個玩具熊比網上要貴不少。你現在想買這個,媽媽也可以給你買。但是現在買的話,只能買這一個。如果咱們回家用手機買的話,除了這個玩具熊,媽媽還可以用省下的錢給你買一個你喜歡的東西。現在買,還是回家買,你自己選吧。」
閨蜜的女兒想了一會,小聲地說:「那我們還是回家買吧。」
讓孩子自己判斷哪個獲利更大,然後自己做出選擇,是現在就滿足自己的需要,還是延遲滿足。
所謂延遲滿足,父母要在尊重孩子、相信孩子的前提下進行,而不是基於父母的判斷和父母的決定,不顧孩子孩子的訴求,強行替孩子做出選擇。
源於網絡圖
利用「快感原則」和「現實原則」來培養孩子的自制力
父母要培養孩子學會忍耐和等待的能力,逐漸讓自控力這顆種子在孩子的心中生根發芽。
用「活用快感原則」和「現實原則」來培養孩子的自制力,這兩個原則是兩個精神分析用語,是心理學大師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首先提出來的。
在弗洛伊德的學說中,人格被視為從內部控制行為的一種心理機制,這種內部心理機制決定著一個人在一切給定情境中的行為特徵或行為模式。
弗洛伊德認為完整的人格結構由三大部分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1,本我
就是本能的我,完全處於潛意識之中,是剛出生時表現出來的全部東西。本我的唯一機能就是要滿足天生的生物本能,並且總是試圖馬上讓這些需求得到滿足,所以嬰兒只能運用快感原則行事。他們餓了就要吃,尿濕了就會哭,直到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才會停止啼哭。
所以說1歲以下的孩子基本沒有忍耐的能力。自我是面對現實的我,它是通過後天的學習和環境的接觸發展起來的。
2,自我
是本我和外界環境的調節者,是人格有意識的、理性的成分,它反映出孩子逐漸出現了理解、學習、記憶和推理能力。
自我的機能是為滿足本能衝動尋找現實途徑,所以1歲之後的孩子就逐漸學會了運用現實原則行事。
比如一個2歲左右的孩子餓了的時候,就不再像1歲以內的孩子那樣只會哭鬧,而是會告訴大人自己餓了,想吃什麼。
隨著自我的逐漸發展,孩子就能更好地控制非理性的本我,去尋找比較現實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需求,並且逐漸學會忍耐和等待。
3,超我
是道德化了的我,它也是從自我中分化和發展起來的,它是人在兒童時代對父母道德行為的認同,對社會典範的效仿,是接受文化傳統、價值觀念、社會理想的影響而逐漸形成的。
源於網絡圖
兩個原則:
一,現實原則
對於嬰幼兒來說,當要求及時得到滿足時,就會產生一種快感,從而可能還會產生相同或相似的需求;那些經過等待才得到滿足的要求,根據現實原則很可能就學會忍耐相似的需求;而那些被堅決拒絕的要求則可能根據現實原則,以後再也不會產生同樣的需求。
對幼兒來說,當他們做不好的事情時,如果父母不明確對他說「不行」,他自己是無法區分好壞的。因此,從1歲以後,父母就應該逐漸亮出這些底線,讓孩子由此體驗人生早期的學習。
二,快感原則
有些父母只想用快感原則來養育孩子,覺得孩子可愛,所以就只讓孩子高興。
比如,孩子小的時候會給他買很多玩具,有時候即使孩子沒要也會給他買;
吃飯只挑孩子喜歡的食物做;
孩子討厭的絕對不買、不做;
這樣勢必會造成孩子偏食。
因此,那些自我控制能力差、愛發脾氣、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他們身上的極端偏食傾向絕對是有原因的。
所以,如果只用快感原則,就想能很好地培育孩子是不可能的。因為抑制孩子衝動情緒的訓練,只採用快感原則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須藉助阻止該衝動的現實原則訓練才能完成。
三,兩個原則如何應用?
1,如果我們認為孩子的要求是及時並且合理的,那就要儘可能地立馬滿足他,比如口渴了喝水、及時大小便等動物性的本能需求。這些是孩子出於生存的本能,父母一定要根據快感原則行事。,
2,如果我們認為孩子的需求合理,但可以延後滿足,那就可以逐漸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
比如,當孩子要求和媽媽一起玩遊戲,此時媽媽可以和他商量:
「我有件重要的事要做,等做完了再陪你玩。好嗎?」
當孩子在超市買了一樣玩具後,告訴他要想買其他玩具就得等到下一次才行。
對於這些是非基本的生理需求,就要讓孩子慢慢學會根據現實原則行事,逐漸學會忍耐和等待。
3,如果我們認為孩子的要求不合理,或者對自己和他人有危害,那就要堅決拒絕或阻止這些不當要求。
比如:當孩子通過暴力的方式去搶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把垃圾隨手扔在地上等,父母就要告訴他這樣是不可以的。
這樣,孩子就能逐漸學會根據現實原則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
對於孩子來說,根據「不能做」的現實原則行事就是被迫忍耐不愉快的感受,所以不可能一次就會聽你的。這個時候,父母不要大吼大叫,不要呵斥孩子,要耐心地反覆訓練,慢慢地就會有效果。久而久之,孩子就能成功地克制自己了。
這種在幼兒期接受過「快感原則」和「現實原則」適當訓練的孩子,都能具備正確的社會性認識和價值觀。並且他們成人之後很少會有不當欲求,即使心裡有不當欲求,也會預期到可能無法得到滿足,既然不能滿足就比較容易死心。對他們來說,忍耐並不是什麼很大的不滿或精神傷害。他們可以承受壓力,對社會的適應性較強,也更容易成為社會精英。
小結:
培養孩子自控力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方面,父母要相信孩子,給孩子一定的決定權,讓他們意識到「我能控制我自己」。另一方面也要以身作則,為孩子營造好的自控環境。
關注【涵妮媽媽育兒經】,在這裡獲得更多的育兒知識,幫你解決育兒難題,如果你有好的育兒心得和體會,歡迎一起分享,讓我們科學育兒,努力做不吼不叫育兒有道的好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