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作家龍應台為港獨暴徒洗地,選擇性失明暴露了多少虛偽

2019-09-04     長安觀察

台灣作家龍應台近日在社交媒體上談論香港亂局。一向凹慈悲人設的她,這一次同情起了「香港街頭的年輕人」。

在這篇長文中,龍應台將大陸比作「銅牆鐵壁」,將香港反對派比作「細小的雞蛋」,意在建構起後者「以卵擊石」的悲壯。她更「善解人意」地為「香港街頭的年輕人」開脫,認為他們無非是想爭取「法治精神的貫徹」云云,並煞有介事地表示,如果將其當做敵人看待,那麼則是「祖國背叛了香港」。

讀過龍應台書的人應該都看得出,文章秉持了她一貫的文風,情感滿滿、文筆細膩,但拋開文字冷眼觀之,便會發現文章漏洞百出。就拿上述的這些論調來說——

第一,生拉硬扯、以偏概全。

對於香港亂局,可以解讀的角度是很多,但不能無視一個基本事實——當前在香港發生的所謂和平示威早已演變為極端暴力乃至恐怖主義行為。

近3個月來,少數暴徒肆無忌憚地進行犯罪,暴力襲警、打砸店鋪、癱瘓機場、破壞地鐵、毆打禁錮無辜市民、滿街投擲燃燒彈,種種行為令人髮指。這些暴力行徑就擺在那裡,由此導致的混亂和傷害就擺在那裡,不會因為一些人的視而不見信口雌黃就憑空消失。

反觀龍應台的文章,通篇對此隻字不提,只渲染這幫人在大陸面前是一顆「雞蛋」。的確,這幫暴徒幻想搞亂香港、分裂中國,無異於以卵擊石、蚍蜉撼樹。但就其行為對社會的傷害而言,這些散發著暴力惡臭的「雞蛋」分明是香港的「毒蛋」「炸彈」。龍應台的選擇性失明,反倒暴露了自己的虛偽。

第二,自帶濾鏡、美化暴力。

正如劫匪還得套個頭套,不會有暴徒承認自己是暴徒。看看香港街頭,這些人戴著「革命先鋒」的口罩扮勇士,到處破壞。對於此類暴力恐怖分子常見的伎倆,龍應台似乎毫無分辨能力,反而打起她最為擅長的悲情牌,為一群暴徒洗地。

我們不禁要問,如果真的追求「法治精神的貫徹」,這些人為什麼襲警砍人縱火、癱瘓機場地鐵?為什麼要給龍應台的老鄉——一位台媒女記者潑汽油?

自由民主不是犯罪行為的橡皮擦。施暴者美化暴力也就罷了,作為一個文化名人也跟著附和,這不是蠢就是壞。按照龍應台的邏輯,是不是一群人只要高喊著「追求民主」「捍衛法治」一類口號護體,再戴上口罩頭套,跑到台北街頭打砸搶燒,她就會為其鼓與呼,大讚「美麗風景線」呢?

我們不否認香港社會自有其問題,但解決問題的方式千萬條,肯定沒有打砸搶燒這一條。而向來多情的龍應台顯然不在意這些。

猶記多年前,網絡上流行一句她的名言——「我不在乎大國崛起,我只在乎小民尊嚴。」而在3年前的一次港大演講中,她問台下聽眾,人生最早的啟蒙歌曲是什麼?一位中年聽眾操著廣普答道:是大學師兄們教的《我的祖國》。當全場開始合唱「一條大河波浪寬」,留下她一臉錯愕……透過種種表現,可見這位文化人的政治素養之差、家國情懷之弱。

沒有大國崛起,何談小民尊嚴?「家國向來一體,有國才能有家」是亘古不變的道理。不管有心還是無意,她的不少說辭都在製造著一種疏離:疏離小家與大國,疏離個人與集體。她總能抓住大事變中的小片段,然後大談這個國家、這個政府的「罪惡」,悲嘆當事人慾求「小確幸」而不得。可既然要談歷史、談政治,就要站得高、看得遠,起碼要看清全貌。李敖曾批判她的作品「只看現象,不見原因,只訪小人物,不掌握高層動態。」如今看來,依然不差。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長安觀察出品,首發在今日頭條平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PW0x_GwBJleJMoPMb3X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