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堪堪欲墜的晚晴,曾國藩是一股獨特的力量。他站在高處俯瞰眾生,一介文人卻成為了為人稱道的軍事大臣,儘管曾國藩一生備受爭議,但組建湘軍依舊是他人生的亮點,他與天平軍三番五次的對敵成為了時人常常提及的話題。
曾國藩的軍事思想影響到了好幾代人,彼時清朝諸位大將以曾國藩為楷模,後來的黃興和蔡鍔等人也對曾國藩推崇至極。就連和曾國藩勢均力敵的左宗棠在很長一段時間都保持著對曾國藩的敬意,不過這兩位在對抗太平天國的方式上也有牴牾。
事情發生在同治2年,彼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各自率領數萬名士兵圍攻天京。左宗棠希望採用奇幻之術各個擊破,但曾國藩這方使用的計謀完全不同。
曾國藩認為城牆易守難攻,不可激戰,但清朝軍隊有後方補給,又有多組軍隊形成包圍之勢。在曾國藩的心中,他們若重重包圍,必能將使城內無水無糧,敵軍自然會彈盡糧絕而死。可以說,曾國藩的戰術十分蠢笨,完全是憑藉著自己的先天優勢來對抗對方。
儘管方法蠢笨,曾國藩的方法的確起到了作用,他花了足足兩年多的時間,將太平天國圍困在一城之中,將他們足足耗死在天京城內。無獨有偶,80多年後,蘇聯領悟到了這一笨戰術的精髓,他們決定採取同樣的方式來對抗二戰中的德國。
二戰時,同盟國等國分頭行動,德國的主要戰場在歐洲大陸。而蘇聯作為歐洲的頂級力量,與德國進行了連續幾年的戰爭。戰爭久持不下,蘇聯和德國都在想辦法打破僵局,蘇聯眼看著戰爭經久不勝,下令蘇聯軍隊停止與德國軍隊的正面戰爭,開始執行包圍戰術。蘇聯執行這場戰術的原因與曾國藩有異曲同工之妙,主要是因為他們有先天優勢,兵力與後勤都有保障。
在這種情況下,保盧斯帶領的26萬大軍被蘇聯打得落花流水,生生熬死了。後來,蘇聯發現這方法有用,不斷使用這種方法,以至於蘇聯在短短一年的時間就打到了德國首都柏林,輕鬆剿滅德國。
古今成大事者,不僅僅需要重視笨戰術,更重要的是根據現實情況實施相應的戰術,以最佳的方式來求取最佳的戰術與勝利方式。只要能萬無一失,就算方法再簡單再蠢笨也不會有影響。
當然,曾國藩在軍事上的成就不止這一點,正如他的死對頭太平天國將領石達開所說:「規劃精嚴,無間可尋,大帥如此」,他將選將作為第一要務,又在每次戰爭中精心設計,以至於湘軍在晚清打出來一片天地。
當然,曾國藩的這番戰術不僅僅應用于軍事上,還可以應用在現實生活里,比如說對人耐心的磨練。我們總會進入膠著的狀態,若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事情很難解決,但如果以耐心來對敵,自然會有柳暗花明的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