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美國風靡一時,影響了整整一代美國人。目前國內的育兒界中,依然有部分群體將其視為「育兒聖典」。
所謂的科學育兒法則:哭聲免疫法,延遲滿足法,嬰兒獨立睡眠法等等,均是把約翰·華生的矯正式兒童養育作為核心思想。
寶媽遵循「哭了不抱」育兒法則,得知理念創始人結局後幡然悔悟
小區寶媽們一起遛娃時,成成媽媽得意地宣布,自己找到一個非常好的育兒方式——孩子哭了不抱,不哭了再抱起來。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建立起規律的作息,寶媽帶娃就會很輕鬆。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紛紛發現,成成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樣,天天繃著小臉,既不哭也不笑,不喜歡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也非常抗拒和寶媽接觸,成成媽媽也不知所措起來。
一位在大學當老師的媽媽,提醒成成媽媽最好看一下關於哭聲免疫法創始人約翰·華生的相關消息。
約翰·華生在自己的三個孩子身上分別做了行為矯正實驗。他的三個孩子全部都患有抑鬱症。大兒子30多歲的時候選擇自殺,二女兒也選擇自殺但未遂,小兒子過得不是很好甚至沒有住處,只能靠接濟度日。
成成媽媽看到這裡才幡然醒悟,原來以為對孩子好,竟然錯得這麼離譜,還把孩子傷害成這樣,開始不停地自責。
心理學上普遍認為長時間不回應孩子的需求會造成:
1)將會失去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和依賴;
2)長期得不到母親回應的孩子,他們會感到絕望,並且否認愛的存在;
3)同時,他們內心中會有仇恨,存在報復世界的想法。
孩子對於父母,特別是對母愛的渴望,是世界上最強烈的感情。我們永遠都無法體會,他們哭泣時的無助,以及面對拒絕時候的絕望。
4)哭是孩子的本能需求。
2歲前的寶寶,還不能夠用語言來完整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如果有本能需求(冷、熱、餓、困、疼、癢)以及感受到危險,就用哭來表達。聽到孩子哭聲不理會,不及時察看,很有可能發生意外。2歲以後的孩子可以辨別一下是有意還是無意地哭。
5)哭是孩子的情感反應。
嬰幼兒時期,母愛是孩子與世界連接的紐帶,也是在不斷接觸中和母親建立親密的依戀關係。對哭聲及時回應和安撫,正是彼此信任的重要手段。孩子哭泣時,及時給予孩子有肢體上的接觸,能夠帶給孩子愛和安全感,也就是心理學上講的「接觸性關懷」。
拒絕孩子伸出的小手,可能在毀了他的世界,正確讀懂寶寶需求很重要
一:用心養育,掌握規律
寶寶小的時候,其實很好養,哭的原因只有那幾種,不是餓了就是尿了、拉了、生病了……所以掌握住寶寶一天的作息規律,就可以提前預判可能要出現的問題,及時解決寶寶的需求。這需要家長在育兒的過程中要用心記錄,並根據不同階段及時進行調整。
二:接納孩子,積極回應
寶媽們都希望自家的孩子是「天使寶寶」,每天吃完睡,睡整晚還不哭。但要是遇到個「高需求寶寶」,沒什麼事也要哭幾嗓子,那也沒辦法。只能接納自己家的孩子,並給予積極回應。當然積極回應並不是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對大點的孩子,可以語言上表示聽到了,行動上慢一些。
三:寶媽情緒穩定最重要
育兒的過程中,寶媽們都小心翼翼,因為深知沒有再來一次的機會,所以想儘量做得最好,給自己壓力很大。有些全職媽媽,甚至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但在育兒過程中,母親的情緒穩定最重要,失控的情緒會讓孩子驚慌失措,缺乏安全感。
只有保持平和穩定的情緒,才能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
你覺得寶寶哭了應該抱嗎?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