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孩子別只會說「太棒啦」,膨脹式稱讚有時候反而適得其反

2020-04-16     父母世界

很多家長都會大聲地對自己的孩子喊:「太棒啦!我的寶貝!」 我們覺得這是父母天性使然,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然而奧地利心理醫生拉法爾·M.博奈力, 一位專門研究自戀心理方面的專家,卻不這樣認為。 他把這種現象稱為「膨脹式稱讚」。

究竟到什麼程度,會被稱為過度自戀呢?

人們可以通過相關的調查問捲來測試自己的自戀心理程度,比如說由喬納瓦羅研究製成的問卷,可以在網絡上面找到。但是,我們必須知道的是,自戀並不會帶來人格上的缺陷;我們每個人都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自戀,只有自戀程度過高時才會給我們造成困擾。過度自戀者通常會認為自己才是最優秀的,而同時會貶低他人的價值。過度自戀者通常也很難獲得美好的愛情,因為他們只愛自己。

自戀者的出現,是由於父母過度稱讚嗎?

在過去的100年間,科學家們對於 以下問題一直沒有達成共識:自戀者的出現,是由於父母過度稱讚?還是由於 父母常年斥責貶低,過度自我鼓勵而出現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堅信第一種 理論。而阿姆斯特丹大學的艾迪·布魯 姆曼博士通過一系列針對7~11歲青少年 的研究論證了這一理論。所有的調查問 卷都毫無疑問地指出:那些被父母在現 實中太過高估的孩子,都在自戀心理程 度測試中得到了極高的分數。專業術語 稱之為「父母的過度評估」。

自戀型的父母會造就自戀型的孩子

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父母們這樣說:「我認為我的孩子有很多特別 之處。」於是孩子們在潛意識中也會逐漸 這樣自我認為,而當他們持續聽到這樣的話時,那麼他們自己只會更加深信不 疑。這樣過分地誇獎孩子的父母,也正是 那些來我的診所與我交流時經常會說出 「我的孩子就是很有天賦」這種話的那 些父母。而當我詢問他們如何這樣確定 時,他們經常對我說;「因為他在學校里 經常搗亂,不好好讀書,成績也很爛。」這 時我就會回答:「如果是這樣那太好了, 原來我也是有天賦的那種人啊。」

父母通常會把孩子看得比自己更加重要。兒童心理學家邁克·溫特霍夫發現 了一個精神層面上的重要現象:孩子經 常被作為小成年人來對待,他們會討論一些成年人世界中的話題,比如媽媽現 在和爸爸在一起越來越不幸福了。很多 父母將責任推卸到學校老師的身上—— 如果我的孩子在學校中表現不好,那麼 責任一定不在我的孩子身上,當然我也沒有什麼責任。

夸孩子別只會說「太棒啦」,膨脹式稱讚有時候反而適得其反

自戀的男孩是女孩的兩倍多

我們可以將孩子劃分為兩種:第一種是那些沒有自我安全感的孩子,他們受到過度的表揚之後反而會更加沒有安全感。因為他們會發現,他們所受到的讚美要遠遠高於他們實際上的表現,他們也非常害怕失去外界對他們這樣的肯定。另外一種孩子則有著極強的自我價值觀念,當他們聽到過度的稱讚時會更加自我膨脹,並且希望不斷地被表揚稱讚。布魯姆曼同樣證實了這種現象的存在,同時還發現,男孩通常更有自我價值觀念,而那些沒有安全感的孩子通常是女孩。

普通的人身上也有閃光點

很多普通的孩子都在父母的過度誇讚下迷失了自我。我經常同我那些完美主義的病人講:「你就是一個普通人。」在剛開 始,他們很難接受,甚至會導致身體上 的疼痛。接下來我會慢慢向他們解釋 說:「你是一個普通人,就像我和其他人 一樣。」真正重要的是,我們要知道,人 的一生是否成功,並不是取決於自身多麼出色。

我們應該怎麼恰當地稱讚孩子呢?

我每次做這個主題相關的講座的過程中,現場總會有至少一位母親情緒激動,並且會質問我說:「難道你希望我們 每天都訓斥自己的孩子嗎?」我的回答 是:當然不是了!但是,我們需要掌握好 稱讚的尺度。孩子們必須學會正確的自 我評估。自戀者往往會過分誇大自己的 長處,並且忽略自己的短處,同時認為身邊的其他人都是蠢貨。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這樣講

「你雖然舞跳得很好,但是不怎麼 會唱歌,這兩種同樣都是很棒的技能。」 這樣才能增強我們的社會屬性。我們人 類是群居動物,通過相互依靠來生活,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能力特長。有的人 會建房子,有的人是很好的心理醫生。 我就永遠不可能學會造房子這項技能!

布魯姆曼博士給出了一種很好的辦法

人們可以說:「這是我見過的最好 看的一張畫了!」或者:「哇!你真的很努 力地來完成這個作品了。」這兩種表述通 常都是很真實的,與事實相符的。還有一種表達我們一定要做:「你並沒有付出 自己的全力。」這也是一種與現實對立, 但是充滿愛的表達方式:因為要知道, 如果父母不這樣對孩子說,那麼這個世 界會用殘酷百倍的方式告訴他們。我個 人,就是一個狂熱的真實追求者!同樣這 也是我要求我的每一個病人都努力試圖 去做到的:真正看清自己身邊的這個世 界,並最終從容地接受它。

關於自戀者的神話故事

在古希臘神話故事中,那奇思(自戀者的音譯名稱)是河神和泉源仙女的一個非常漂亮的兒子。他有很多的仰慕者,但是始終沒有人可以配得上他。一天,他站在泉水旁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便深深地愛上了自己。關於那奇思的最終命運有三種不同的版本,但最終,這個漂亮的少年都死於對於自己無窮的愛戀當中。

妮娜·貝倫多克在自己的成長過程 中,受到過來自教育家父母的很多稱讚。 結果是,她始終無法抑制自己對名利的 追求。於是,在教育她自己10歲的女兒的過程中,她一直堅持嘗試對孩子的付出努力給予稱讚,而不是針對所取得的任何成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PLQRhXEBrZ4kL1Vikhw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