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瀛璐
順治大婚的時候,坤寧宮還沒有改建好,洞房設在位育宮(今保和殿)。從康熙開始的幾位大婚皇帝,都將婚房選在了坤寧宮東暖閣。也許作為紫禁城中軸線上的唯一滿族建築,在這裡大婚,是對祖先傳統的一種致敬,也是文化自信的體現。坤寧宮的祭祀十分頻繁,根據《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的記載,坤寧宮祀神活動可基本分為:常祭、月祭、祭神翌日祭天、大祭之前報祭、春秋大祭、大祭翌日祭天、四季獻神、四季獻鮮、求福、元旦行禮等。
「坤寧宮吃肉」是紫禁城裡的保留項目,「滿洲舊例,謂之還願。」祭祀時朝祭所供的祭肉,按例不准出殿門,可以召大臣、侍衛等進內食之,以承不留神惠之意。而其晚間所供的祭肉,則例交膳房散給各處。此外,坤寧宮大祭時,會例請王公大臣參加,賞吃祭神肉,而大祭翌日祭天時,則有皇家共同「吃小肉」的習俗。長久以往,在坤寧宮吃肉,演變成了一種資格和待遇,惟王、貝勒等及一品大臣,才有資格列名被請(個別單獨奉派例外),二品官及值南書房翰林有時也可能參與。翁同龢、曾國藩都曾在日記里寫過自己在坤寧宮吃肉的情形。如曾國藩日記記載同治九年十月初一日,「是日孟冬時享,奉派入坤寧宮吃肉。……三刻入,過交泰殿,至坤寧宮。皇帝坐西南隅榻上,背南窗北向而坐。各王大臣以次向西而坐,以南為上。……初進釘盤小菜、醬瓜之類一碟,次進白肉一大銀碟,次進肉絲泡飯一碗,次進酒一杯,次進奶茶一杯。約二刻許退出。」
紫禁城坤寧宮東暖閣內景
清代皇后「於元旦、冬至和生日時,在率領嬪妃等朝見太后與皇帝之後,會在坤寧宮稍事休息,然後再到交泰殿升座,接受嬪妃們的朝賀」。可見,坤寧宮在皇后乃至眾人心目中的符號意義一直存在,祭神場所和洞房並存的基本格局也無縫融入清朝皇族入關後的生活。在集屠宰、烹飪、祭祀於一身的坤寧宮神殿旁度過浪漫的新婚之夜,頗為有些反差。然而這裡依舊是無數少女一朝為後的夢寐之地,中宮的權力中心。但在某些親歷者的回憶中,並不那麼美好。同治、光緒後, 1922年,清廢帝溥儀效仿祖制在紫禁城成婚,他在《我的前半生》中回憶,「進入這間一片暗紅色的屋子裡,我覺得很憋氣,連新娘子什麼樣子也沒興趣看了……鳳冠霞帔渾身閃著像碎玻璃似的反光,一聲不響的皇后,令我覺得生疏得很。我又環視一下這個很不習慣的環境,不由得十分悶氣。我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想起了我的養心殿,我開開門回去了。」
頂著「眾望所歸皇后之選」光環嫁入皇家的阿魯特氏,完成了夢幻般的皇家婚禮,位居中宮,按理說應該前途一片光明。然而她的婚後命運卻讓人讀起來如鯁在喉,分外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