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信江中游的鷹潭,依江而盛,激盪的信江在這裡蜿蜒盤旋,孕育著這一方沃土和一代代勤勞善良的人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漁業最發達的時候,這裡每天出去參與捕撈作業的漁民達到1000多人……
2019年9月,江西省農業農村廳、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聯合印發《全省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退捕工作實施方案》,明確我省重點水域禁捕退捕的主要措施,並公布了江西禁捕水域分布表。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鷹潭這些以船為犁、以江為田的捕魚人將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在這最後的捕撈季,這些捕魚人的生活狀態如何?近日,鷹潭市廣播電視台記者一行在捕撈隊隊長劉街詳的帶領下,近距離記錄了信江河捕魚人的勞作場景……
今年已是古稀之年的劉街詳從13歲開始捕魚,作為鷹潭市信江新區捕撈隊的隊長,他開船、把舵技術嫻熟,動作麻利,氣定神閒,好不威武。
遇見
信江河畔
從老碼頭出發,小船駛過鷹東大橋,眼前豁然開朗,前方有人說,看到有魚躍出水面,大夥決定在這裡捕魚。
江面遼闊,水天一色,漁民們開始陸續撒網,老劉告訴我們,大夥同時撒網才有可能不讓大魚跑走。
老劉說,從下網到收網返回一次大約需要1小時左右,漁網撒下後,漁民們有時在船上小憩,有時則話話家常、喝幾杯小酒……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等待,開始收網了,隨著手起手落,漁網逐漸被拉上船,一雙雙期待的眼睛緊盯著掛著江水、閃著波光的漁網……
今天他們一共出動了六艘船,半個多小時的收網,卻一無所獲,老劉和漁民們並不沮喪,似乎早已習以為常。
大魚雖然落空,小魚總有些吧,來的時候,老劉特意在一片水域上撒下了小網……
果然,一隻只小翹白魚、棍子魚就這樣拉上了水面……
「今天的收穫甚微呀?」「不錯不錯,還能吃一餐,捕魚50多年來,我捕到最大的魚有80多斤,4個人合夥,最高的時候可以捕到500多斤魚,一天能有1000多塊錢。當然一天也有幾十塊錢的時候。」老劉笑著回答記者。
隨著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大,單純依靠捕撈為生已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要。據了解,鷹潭市信江新區捕撈隊目前有隊員95人,其中年紀最大的73歲,最小的50多歲,近年來,鷹潭市積極引導當地漁民走捕養結合和種養結合之路,拓寬致富渠道,實現自身轉型,昔日的」水上人家「已不復存在,這些漁民也或將成為最後的捕魚人。
來源:天天鷹潭